-
遗迹遗物
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出土鎏金银冠初探
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出土的鎏金银冠展示了隋唐时期存在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类冠帽样式这类冠帽样式应该是基于本地文化传统并杂糅了包括中原内地、北方草原以及中亚地区等多元文化的结晶。其中金银冠理念可能来源于北方草原文化的传统与稍后的契丹冠帽有诸多相似之处;方形之制和冠前垂旒的做法应受到了中原内地的影响。冠上的龙、凤与狮子图像当具有特殊意涵它们在冠帽上有不同的方位配置反映了该冠主人对不同动物意涵及其文化背景和观念的差异化理解。该冠上的宝石来源同样多元反映了汉唐时期高原丝绸之路的兴盛。从出土状态并结合文献资...
2024-09-13 08:33:24 李 帅 祝 铭 12017 -
遗迹遗物
漫话铸有青海地名的白银货币
作为货币的青海银锭是悠悠河湟馈赠给我们的一份珍稀礼物。一件件历经沧桑的老青海银子展现着河湟前人的市井烟火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河湟历史的窗户。...
2024-09-06 11:00:44 王世勇 10304 -
遗迹遗物
西藏召开温江多遗址专家咨询会
温江多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古藏文文献、吐蕃时期石碑刻铭中都有明确记载是公元7~9世纪西藏高原吐蕃政权的行政与宗教中心之一面积约7万平方米与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噶迥寺等共同构成了拉萨河流域吐蕃都城文化遗产综合体。...
2024-08-30 09:21:38 温江多遗址考古队 10733 -
遗迹遗物
霍巍:论西藏带柄铜镜的东、西两系
西藏发现过多面青铜带柄铜镜近年来也有新的传世品被发现。这些青铜镜的发现反映了西藏在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之间多方面的交流。总体上看可将现有的西藏带柄铜镜分为东、西两系在流行时代、流行地域上各有特点。青铜带柄镜在北方欧亚草原文化、南亚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遗存中也多有发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也曾流行过不同形制的带柄铜镜其背后隐藏着不同族群之间在青藏高原通过“高原丝绸之路”流动与交往的历史背景也是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远距离、跨区域互动的一个生动例证。...
2024-08-20 11:13:12 霍巍 10598 -
遗迹遗物
最早已距今超过20万年 皮洛遗址刷新人类登上青藏高原东缘时间
8月14日皮洛遗址暨更新世亚欧大陆古人类迁徙扩散国际学术会议在稻城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稻城皮洛遗址的年代最早已超过了距今20万年也意味着人类至迟在20万年以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东缘。...
2024-08-16 10:41:16 吴晓铃 9993 -
遗迹遗物
青海省博物馆条纹彩陶靴入选《国家宝藏》中华文明标识
8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完美收官。本期国宝盛典精彩纷呈九大文博机构馆(院)长与观众共同回味了二十七件国宝所留下的精彩故事和难忘记忆并从每座文博机构中评选出一件国宝推介成为“《国家宝藏》中华文明标识”青海省博物馆条纹彩陶靴成功入选。...
2024-08-06 10:05:10 倪晓颖 9922 -
遗迹遗物
丝路古墓蕴藏文化瑰宝
青海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丝绸之路“青海道”唐代诗人李贺的《塞下曲》中就有“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的诗句。“青海道”是唐代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这里历史文化遗迹丰富。...
2024-08-05 10:13:00 陈贇业 马振东 10302 -
遗迹遗物
西藏尼阿底遗址或揭示现代藏族祖先进入高原路线
研究人员认为细石叶技术人群进入高原之后并没有发生断绝一直延续到了距今2000至3000年前。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细石叶技术人群的规模化进入时间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的在全新世早期人群的大规模进入高原时间一致。细石叶技术群体在迁徙到高原后并没有消失或被完全取代而是在高原上继续生存演化他们可能形成了高原上现代藏族祖先的主体。...
2024-07-24 09:46:06 江飞波 9573 -
遗迹遗物
千年前的藏北岩画
近日庞颖、汤惠生、李永宪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发表《藏北环纳木错湖区岩画遗存的时代分析》一文。该文章认为纳木错等藏北内陆湖泊地区琢刻、涂绘两种技术制作的岩画其时代是基本平行共存的该区域大量岩画制作于距今2000年前后至7~9世纪测年数据还显示其中涂绘岩画的制作可能早到距今2200年或更早。...
2024-07-22 09:55:43 赵书彬 10592
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