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迹遗物

    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

    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唐代文献称之为“柏海”是从中原内地进入西藏“唐蕃古道”的枢纽地带。近期考古工作者在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这一黄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意义十分重大。...

    2025-06-09 08:56:27 青海湖网 6950
  • 遗迹遗物

    佛教造像的吐蕃转译及其文明政治意涵

    本研究以8-9世纪吐蕃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进程为切入点聚焦桑耶寺营造工程中的视觉政治实践探讨佛教艺术如何成为吐蕃王朝重构宗教认同与巩固政治权力的核心装置。通过跨学科视角分析造像风格革新的历史细节揭示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式佛像”策略的多重意涵:吐蕃佛教艺术的本土化绝非单纯的美学调适而是通过视觉符号系统重构文化生产主体性的精密治理术以期为理解现代社会宗教改革与公共空间的共生关系提供一种思路。...

    2025-05-28 09:33:23 格桑央拉 7756
  • 遗迹遗物

    青海都兰哇沿水库墓葬中的苯教因素考——兼论M23墓主身份

    以2014年青海都兰哇沿水库吐蕃时期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结合敦煌藏文苯教相关写卷内容与研究成果认为哇沿水库墓葬中发现的大量动物骨骼殉牲坑、羊肩胛卜骨等具有较为浓厚的吐蕃时期苯教文化因素。尤其是在M23中集中出现的大量陶灯、羊肩胛卜骨、墨绘人像羊胛骨等遗物均为用于占卜或祭祀的工具进而认为其墓主人身份应是主持殡丧仪轨的苯教祭司。...

    2025-05-27 08:18:10 赛本加 张建林 7474
  • 遗迹遗物

    玛不错遗址划分为四期

    第一期遗存距今5000—4000年以发达的戳印纹—划纹为装饰的磨光侈口平底罐、折腹平底盆为代表流行各类骨蚌器、水晶为原料的细石器。以I区文化层和俯身直肢石棺墓为主特殊葬俗有墓内焚烧的仰身葬;其中距今5000—4500年的遗存分布于Ⅲ区以局部活动面为主。...

    2025-05-16 09:31:30 青海湖网 7560
  • 遗迹遗物

    皮洛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开工建设

    5月11日上午在海拔375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噶通镇总投资约2.4亿元的皮洛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2025-05-12 16:30:13 龙真多吉 7842
  • 考古新成果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

    遗迹遗物

    考古新成果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9日在拉萨举行的2024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会上通报尚嘎岗遗址、秀玛洞穴遗址、噶尼遗址等考古项目为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构建西藏考古学文化石器时代时空框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025-05-07 10:35:48 春拉 刘洲鹏 7254
  • 遗迹遗物

    千年刻痕·高原密码 ——周行康与《甘孜岩画》背后的故事

    近期《甘孜岩画》学术专著出版。该书以全彩色印刷形式将川西高原隐秘千年的史前文明展现给大众为近年来岩画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书中收录数百幅高清岩画图像从北至石渠的苍茫草原到南至得荣的险峻峡谷甘孜州全境岩画的壮丽遗存首次系统性亮相。为此中国西藏网记者专门采访了该书重要编委之一周行康老师。...

    2025-04-27 10:09:54 赵佳 邹慧 姚浩然 8106
  • 魏晋绿釉熊形陶灯

    遗迹遗物

    魏晋绿釉熊形陶灯

    此件魏晋绿釉陶熊灯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地高30厘米上口径12.2厘米底径15.9厘米。细红泥质胎表面施绿釉因埋藏时间较长釉面泛银色。上部灯盏为圆盘形中柄作跪兽形似熊下底座(柎)为喇叭形圈足。这件绿釉陶熊灯高度与汉代人的生活方式(跪坐)和书案高度相适应。汉代人设计的两类灯具其高度对于跪坐和书案是恰到好处的符合灯光亮度科学。...

    2025-04-21 09:01:38 佛音 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