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滩草原—寻找神秘的宗日人

作者:王伟章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7-11-16 17:32:58 点击数:
走进绿色和清风笼罩的草原,心灵里留存的苦闷和孤独荡然无存,铺天盖地流淌着清爽,周身灌满平静与绿色,哦,羊群到底放牧在人间还是仙境……
    有人说,高原之美在于草原,草原之美在巴滩,要了解草原,那就要走进同德,走进同德巴滩草原。
    沿宁果公路南行,翻过日群山,就进入了美丽的巴塘草原。巴塘草原之美在于壮阔和平坦。整个草原面积竟达50万亩之多,平坦如镜子一般。发源于麦秀林场清澈的巴水河将其分成南、北巴滩。每到夏季,大地吐绿,巴滩草原被装扮尤如绒毛地毯,不论是黄花、白花、蓝花,还是雪莲花、馒头花、赛钦花,金女花,像约好了似的,争齐斗艳。到了六月,巴塘草原上千顷油菜花同时绽放,引来无数游人观赏。游人置身其中,花香弥漫,如酩醇香,恍若仙境。
    位于同德中部的尕干沟草原,同样也不缺少造物主的垂青,它之美又与巴塘草原不同,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更加朴实细腻。那美丽的草原,起伏的山脉,清澈的流水,洁白的羊群,构成了尕干沟草原最美的风景。每当夏季,蓝天如洗,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当你走进草原的时候,就会惊异地发现,置身于万紫千红的大花园之中。
    侵晓寻幽玉露寒,山花处处拂吟鞍。登高一望三千里,芳草如茵衬碧峦。如果说,巴塘草原与尕干沟草原体现的是草原阳刚之美的话,那美丽滩草原、克日布草原宛若窈窕的淑女,尽显阴柔妩媚。傍晚的美丽滩草原、克日布草原,夕阳的余辉播撒在草原,与孤单的农舍、稀疏的树木一起,构成了有如水墨画般的淡淡风景。此刻,走进农舍还是帐房中,品尝醇香的奶茶,鲜美的手抓羊肉,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惬意。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气候,加上“吃得是冬虫草,喝得是矿泉水”,使得这里所生产的羊肉,不膻不燥,味美绝伦,堪为上品。
探访岭国秘境
   
同德南部地势起伏,山岭纵横,曾是英雄格萨尔岭国故地,大小板山横峙东西,丰富的降水使得同德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了17%,超过青海平均值,处于全省的领先位置。居布-江群-河北三大林区森林密布,遮天蔽日,作为三江源中铁-军功保护区的核心区,是目前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被誉为“三江源之肺”。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天然药材达134种,药用树木、灌木24种,堪称高原动植物基因库。尤其是冬春夏草“治诸虚百损”,有养心滋肾、补肝之疗效,被医界称为“软黄金”。
    位于河北林场的赛钦沟、赛琼沟有高原最美的山水风景,这里山势峻美,峡谷深幽,峰峦海拔在4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700-1000米,河流因黄河基准面下降而下切,河道溯源侵蚀,多成嶂谷,向黄河多以瀑布式倾注,惊涛拍岸,胜为壮观。谷内林木茂盛,怪石嶙峋,往往同一座山,由于远近、高低、四季、朝暮、阴晴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一山兼有百山之形状,一山兼有百山之意态,山与水相应,水与山共鸣,堪为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涉足山谷溪流,你就会发现山中每棵树、每块石犹如经过人工雕饰,错落有致,俨然天造盆景。
    河北是格萨尔的故乡,格萨尔的圣迹撒满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距河北乡政府以北3公里处的“卓贡沟”,形似一个巨大的龙碗,四周的“赞宗山”(赞宗指防御敌人的城墙)山势挺俊,苍松翠柏,相传是格萨尔王在此召集岭国将士为找回被妖魔抢走的王妃美萨,发誓除妖靖魔,训示遗言;东西形似“火车头”的山顶,相传总官王查尔在此为迎接格萨尔征服妖魔凯旋而归煨桑,“卓贡沟”后来成为格萨尔圈养御马的地方。而赛钦格让沟的单腿魔女山,相传是格萨尔征服魔王,为惩戒妖魔,劈下魔女的一条腿,挂在了山崖上。石藏寺西北的穿鼻山,相传是格萨尔告别众将士去天国时,为使众将士免受不测之祸,将其中的首领穿鼻后栓在金柱子上,永远将他们定格在人间山峦之上。
    河北因此被称为最后的人间仙境、神话的故乡、森林和动物的天堂。当你走进那风景如画的斗后宗老虎寨,格萨尔的卓贡沟御马圈(现已辟为神马风情园),攀爬珠姆(格萨尔王妃)奶钩山,触摸格萨尔刀劈石、手印和脚印,拜访格鲁派著名寺院拉加寺、石藏寺,领略赛钦沟、赛琼沟美景,劲风吹过,树林摇动,你就会听到格萨尔军团的呐喊声,无疑动魄惊心。
游览宗日遗址
   
宗日,藏语,是指人群聚集的地方。
    这里因出土舞蹈彩陶盆和“双人抬物彩陶盆”而知名。考古专家认为以宗日遗址具有一定的地域、存在于一定的时期,有自己独特的器物群,是黄河流域从未发现过的新的考古文化形态,将其定名为宗日文化。
    宗日文化发现,对我们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流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德在内的高原腹地在远古时代并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宗日出土的彩陶之精美、丰富堪称奇迹。其色彩搭配合理、图案组合相宜、线条粗细得体、画面等分均匀、画工技艺娴熟。这些彩陶纹样纹饰有乌纹、变形乌纹、竖线折尖纹、连续折线纹、三角纹等,部分器物颈部、肩部和腹部饰附加纹,有的像流动的水波,有的像洒落的种子,有的像开张的渔网,有的像游弋的鱼蛙,这些简单而原始的线条描绘着史前人类心目中自然而朴素的美。其中乌纹极可能是原始图腾崇拜的表现。而“米”、“北”、“¤”“〕〔”等近百种彩陶符号可是中国古老的文字的起源。
 [FS:PAGE]宗日不仅彩陶闻名于世,而且亦出土的大量生产、生活用具。打制的石斧、盘状器、细石器及磨制石斧、石刀的发现表明狩猎经济在当时占有一定的份额。骨锥、骨针、骨铲及镶嵌细石器的骨梗刀、骨勺是其重要的生活用具,也表明手工业的发达程度。骨饰、装饰品石器的出土说明宗日先民不仅善于装饰器物而且善于装饰自身的爱美意识。陶埙等早期乐器的出现反映先民丰富精神的生活,至今仍能吹奏出悠扬婉转的乐曲。玉刀、玉璧等祭礼用品的发现反映了朴素的原始宗教心理。铜环和铜饰成为开始进入金石时代的重要标志。而骨又的发现,至少说明6000年前的宗日人,已经掌握了制造使用骨又一类餐具进食的本领。
    如果来到宗日,你会在遗址附近的冲沟中发现被洪水冲出的动物尸骨,还会有幸拣到彩陶碎片。抚摩这些彩陶片,你会想象到宗日人下河捞鱼蚌,上山逐弥獐,山下炊烟袅袅,山上篝火团团,狐呜狼嚎此起彼伏的史前生活场景。
寻访河南古道
   
同德自古重要的交通要道,在宗日遗址中石棺葬至少说明,在远古时代,古代游牧部落包括宗日人通过这里,向西进入新疆,向东进入河湟,向北达到漠北草原,并可能源源不断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贵高原,甚至到达缅甸和印度东北山地,成为当地的居民。
    河南道因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它沟通南北,纵贯贵德、贵南、同德三县,经果洛或泽库、河南二县抵达四川松藩,是自古以来青海沟通江南的重要商贸通道。近代由于商贸的频繁,藏族将这条路称为“加拉从兰木”。至今,沿巴曲一带,为保护河南道商旅安全,分布着从汉代以来修建的松多、赛加、上巴等大大小小三十多个古城。
    据史书记载,公元420年,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加之漠北柔然崛起,堵塞河西走廊,南方汉族政权为了打通与西方的交通,使得江南经同德向漠北或西域河南路兴盛起来,宋景平元年(423年),盘踞河西的北凉沮渠氏和吐谷浑阿才通过河南道向刘宋朝贡,并接受的封号,双方的使臣来往不断。429年,柔然使节也通过河南的浇河(贵德)、同德,西倾山(泽库、河南)北麓至龙涸(松藩),顺岷江,入蜀。
    正是由于联系中西交通的河南道的兴盛,使南北朝以来占据吐谷浑的单位日趋上升,逐渐肩负起了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并充当起中西陆路交通的中继和向导。《梁书-诸夷传》滑国(今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厌哒)条云:“其(厌哒)言语待河南人译然后通”,正暗示了这种地位。
    直到元代,蒙古为征服南宋,通过河南道发兵消灭了南宋屏障大理国,最终建立元帝国。
    回首这段历史,重走河南古道,你将感受到历史跳动的脉搏,看到风蚀的古城墙,听到古道上使节和商贩走过的马蹄声。
驻足科加古城
   
因为是平地开沟,在所有古城中,科加古城即斗后宗古城是最独特的一个。这种建城方式的省内乃至国内极为少见。
科加古城位于同德县城不远的科加村。它依地而建,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东南距尕日干水,东西北三面以壕沟与南巴滩割断。城内地势平坦,城内西南部,古建筑遗迹依稀可见。
据说,古城是一只巨神的眼睛,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战神之间发生了战争,一个巨神被神箭射中了一只眼睛,受伤的眼睛便遗落到了人间,变成了斗后宗古城。
    有人说,它是汉人的城堡。公元前4年,王莽设西海郡,筑五县,“徙天下犯禁者处之”,“犯者徙西海,徙者以千万数”。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8年),西羌烧当犯塞,护羌校尉段颍讨破之,追出塞,至积石山,斩首而还。由此汉人来到了同德等地驻兵建政,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才可能建造这样庞大的古城。
有人说,它是隋唐的兵站或驿所。据《甘肃通志稿-军政-屯田篇》记载,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曾在河曲一带屯军修渠。唐永淳元年(682年),娄师德为积石军、河源军营田大使,布置经营,“河源一带广置烽戎七使余所,屯田五千余顷,岁收五百余万担。”
    就在斗后宗古城对面的草原上就有大片的梯田和蔓延七十公里的规模浩大的古代水渠—尕干沟古水渠的遗迹。
    更有人说,它是白兰国或吐谷浑的王城。吐谷浑远遁慕格滩,就在慕格滩周围建立了许多子城。据《晋书》、《北史》等记载,吐谷浑在西晋永嘉之乱后,迁到洮水流域,继而向西北发展,树洛干时“率所部数千家奔归莫何川”,其后“其王大抵治莫贺川”。李文实先生在其著作《西陲故地与羌藏文化》中认为吐谷浑所都莫贺川就是《水经注》中提到的“沙州”,也即白兰国的都城。沙州的道理位置与面积与今穆格滩相符,穆格显系“莫贺”、“莫何”之音转。穆格滩地处沙漠,水源、食物的匮乏,很难想象聚集庞大人口的王都,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斗后宗因此被推断为白兰国王城或辅城。
    上述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驻足斗后宗古城,看着荒草掩盖的古城,你会感到岁月的无情。
聆听寺院螺声
   
同德也是较早的本教、佛教传入的地区,在同德境内,各种宗教寺院错落分布,相映共荣,有二十余座。
    石藏寺,赛力亥寺是境内最大的两个格鲁派寺院。有300多年的历史。石藏寺,全称“敦主惹丹林”。赛力亥寺,全名“尕丹彭措旦杰林”。两寺经不断增建、重建、扩建、维修,已形成两个殿宇巍峨,亭楼峙耸,佛塔林立,僧舍栉比,布局自由,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结构严谨,色彩华丽的古刹建筑群。其中经堂建筑造型和艺术技巧可与青海最大的寺院塔尔寺建筑相媲美。而寺内收藏的琳琅满目的雕刻艺术和各种造型精美的佛像、法物圣器,或鎏金饰珠,或浑朴无华,无不是稀世珍品。石藏寺内所藏金粉写成的《甘珠尔》和用藏、汉等六种文字、金粉写成的《三摩地王经》、一世藏班知达所著《因明因理论释》等以及其他传记、文字等方面的刻版,极为珍贵。
    两寺所在之地,出上沟壑纵横,洞窟遍布,苍松古柏,葱笼秀丽,为历代高僧静修之地。宗教影响波及黄南、果洛、海南等地区。
    石藏寺、赛力亥寺与宗日遗址、斗后宗古城一起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科加寺则是一座建在县城附近的本教寺院。它不同于其他本教寺院建在深山老林之处。在格鲁派、宁玛派等势力巨大的青海藏区可谓极其少见。’
[FS:PAGE]科加寺现有本本子(教职人员)20人,信众50余人(多为科加村三社牧民)。信徒头裹黑巾,故俗称“黑教”。本教信奉万物有灵,崇拜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物,尊奉“三宝”,即祖师、僧侣和经典,重视自身修行,僻静岩穴修炼,逆时针转动功德或经筒。有其经典《丹珠儿》和《甘珠儿》,在经论文义及法事形式方面与佛法有相似之处。本教内容兼有原始宗教和人为宗教的二重性,特别重视祭天,祭社神和举办丧葬仪式。
每当科加寺举行仪式时,都要宰杀牲畜,祭坛上插满五色旗幡,周围悬挂血淋淋的头蹄肠肚。巫师口抹鲜血,头戴黑色僧帽,身穿蓝僧衣,击鼓吹螺,张弓起舞,场面甚为壮观。
    科加寺内所藏古藏文经典更是弥足珍贵。
    走进香火缭绕的寺院,听着低沉的鼓角螺声,睿智的活佛、喇嘛洪亮的诵经声,此刻或许再多的烦恼和忧愁也会荡然无存。
    拉加寺: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乡黄河北岸阿尼群贡山下,距离河北30公里。该寺建于1764年,是青海牧业区黄河沿岸最大的寺院。全寺建筑利用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依山傍水,显出参差错落,出雅古朴的藏式建筑风格。所依峙的山崖,形如鹫峰。有僧舍、经堂、佛殿等建筑九百余间,大经堂一座,可容纳僧众千人。寺内设有密宗、显宗、时轮、医学等四大经院。藏有木刻印经板五万余件,极为珍贵。
感受民俗文化
   
我们常讲,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通常是由具体的文化现象来体现,同德地区也概莫能外。
    婚礼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到结婚前一天,新郎和娶亲人由媒人陪同,去女方家迎亲。女方家要举行宴会,还要向娶亲人泼洒水以求吉祥,向媒人讨要喜糖钱、眼泪钱,更主要的当然还要饮酒唱歌、翩翩起舞,通宵欢闹,纵情快乐,至到穿戴一新的新娘上马。浩荡的送亲和迎亲队伍在路途中就会得到男方家的接待。双方相遇后,接待者要向客人献哈达,之后一同前行,互敬美酒,互唱赞歌,逶迤向男方家而来。而男方家门口,则已是人头攒动,欢笑声声。按传统习俗,新娘和送亲人马只有在男方请出的说客和歌手动人的语言和优美的歌声的动员下才会下马。刚下马,便有男方家执客持酒相敬,新娘亦用奶汁洗脸,跨过旺火,才可入门。请来的喇嘛也用足气力齐齐诵经祈祷,在吟经声中,一对新人经过拜天地、拜亲友、夫妻对拜之后双入洞房。此刻,前来贺喜的客人们便入席参加庆宴,摆好的鲜肉、美酒、面点、菜肴,等他们开怀享用。能歌善舞的藏族男女老少,也开始放歌跳舞,歌声和着酒香,舞蹈伴着欢乐,人们在喜庆的气氛中一醉方休,一舞到底。之后的三四天,天天如此。婚礼上还有谢媒、谢娘家母亲等规矩。三四天之后,送亲人启程上马,男方还要敬上三杯酒,并要赠送几瓶青稞美酒,以供路上饮用。送行的,声声祝福,离别的,几度回首。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意如酒如歌,令人回味无穷。
    丧葬是藏族生活中婚礼之外重要的礼俗活动。在藏族人看来,死亡本身只是进入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开始,而不是生命的结束。他们对故去的人选择何种丧葬方式,有异常的苛求,认为天葬是一种高尚的布施行为,是为“灵魂的走向而行善积德的最好的途径” 。对于平静离世的老人,选择天葬的方式。位于谷芒乡的桑池天葬台据说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每当亲人死后,家人就开始天葬的准备,忙碌着请喇嘛诵经超度亡灵。乡邻们此时也会带着茶叶、布匹、食品等前往吊唁,帮助处理丧事。家里人还要到寺院布施钱、物等。佛事做完后,经过喇嘛占卜,算出出殡日期。是日黎明之时,人们就将尸体抬到固定的天葬台上,先由亲人们煨桑祭祀,然后由专门从事天葬的人将尸体剖开分解,供秃鹫食用。在袅袅的桑烟里,闻到味道的秃鹫就会从四面八方飞来。所有家人并不悲伤,而是希望此刻尸体能够被吃得干干净净。如果尸体被秃鹫吃得快,吃得干净,就说明死者生前积了善德,来世必会有好的前景。而秃鹫不吃或吃不干净,说明死者生前罪孽深重,这时候,专司天葬的人便会在尸骨中拌上酥油、糌粑等,想办法要让秃鹫吃尽。
    看着蓝天上盘旋的秃鹫,你会体味到这个民族的豁达与开朗,感受到藏民族草原一样辽阔的胸襟。
体验节日风情
   
走过六月,走过六月如茵的草原,在蓝天白云下面,有如散落的珍珠似的牛羊会在你眼前闪现,会有清脆悦耳的歌声忽近忽远地飘来。美丽的草原风光,如云朵飘浮的歌声,醉了六月,醉了草原,也会醉了来到草原观光的游客……
    每年的六月十三,都要举办“周格索索”(藏语指六月十三)六月欢乐节。
    每到举办“周格索索”的日子,巴沟各民族群众象过年一样,穿上鲜艳的民族盛装。一大早就来到会场,在树林间、草地上、小溪旁或席地而坐,品尝青稞美酒,享受春夏带来的美景,或站起身来,在一声声嘹亮的“拉伊”声中,迎接着四乡八邻。
    在“周格索索”上最热闹的要属“拉伊会”。“拉伊”会上,往往民间歌手一人演唱,万人相和,一人提问,万人回答。一连几天,漫山遍野,人山人海,歌声如潮,震撼山川,昼夜不息,歌声、笑声、掌声、欢呼声、喝彩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对牧人来说,“周格索索”也是最隆重的日子,藏族农牧民特别能歌善舞。藏族孩子出生后,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在“周格索索”上处处可见全家老少舞动长袖,载歌载舞,兄弟姐妹扬鞭策马,尽展风流的场面。这里舞蹈种类繁多,有在欢快的旋律下,边歌边舞的“伊”舞;有曲调庄重饱满、动作粗犷豪放的“卓”舞;有以鼓点伴奏、踏节而舞的“热巴”舞;有以牛角胡琴手领跳、动作幽默、极富感情的“热伊”舞以及寺院组织的僧俗,在唢呐伴奏下场面宏大、气派宏伟的“锅哇”舞。雪山之下,草原之野,万人起舞,惊天动地,甚为壮观。
    而一些藏族村庄还要进行隆重的傩祭活动,一般有五、六天之久,全村老幼不分男女都参与活动,进行请神、烟祭、献祭、献供、放“风马”、诵经等一些祭祀仪式取悦神灵,求得神灵加持,逐除疫鬼,消灾纳福,祈求人畜兴旺、庄稼丰收。祭“俄博”场面宏大,参与人员众多,与民间庙会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民俗现象。
    这期间,举行赛马会、射箭表演等,连续数日,歌舞欢腾,热闹非凡。其中最有趣的是赛走马活动,印比赛谁的马走得又快又好,又平又稳,参赛的马即不能狂飙,又不能乱跳,而是要步履轻盈,富有节奏。比赛时,成百匹的骏马一字排开,然后一声令下,骑手们扬鞭策马,快步向前。这种比赛,既是骑手之间的比赛,又是骏马之间的竞争,对于优胜者,不仅要给骑手披红戴花,而且要给骏马披红挂彩,那欢乐的情景,让人萦怀。
    可以说,同德因草原而博大,因山林而秀美,因历史而厚重,因淳朴的民风而多情。
    宗日的后人们正抓住发展旅游的历史机遇,以新的面貌手捧哈达迎接着每一位客人。
相关推荐
  • 杨忠旦巴执着的基层民族教育者

    杨忠旦巴同志1987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于1995年至2005年5月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中心学校担任校长职务,在此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规范了各项工作,先后赴北京、辽宁、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学习,顺利完成了共和县人事分配制...

    2009-04-03 编辑:admin 17090
  • 共和民族中学校园活动

      幸福的教育生活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营造和感受;新教育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新教育让教师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11月1日上午,共和县民族中学组织举办了“民族团结进步暨教职工才艺表演大赛”活动。旨在引导师生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培养民族认同感,点燃教师...

    2016-12-06 编辑:admin 16422
  • 忽必烈八思巴六盘山会晤770周年纪念活动启动

    2021年是元世祖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在六盘山会晤770(1251——2021)周年。

    2021-12-28 编辑:格日加 20533
  •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简介

    四川省色达县喇荣五明佛学院是大密乘虹光身静处,位于康区境内。历史上共有七种无误金艺刚授记对其作预言。此地曾被护法神赞誉为“成就四业之圣地”。因此,持明者德将多吉于一八八零年在此兴建佛学院,树立宁玛(前译)派讲修法幢。有数十人曾在此成就虹光身。 一九八零...

    2008-11-04 编辑:admin 1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