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青海闯出生态富民新路子
贫困地区想要脱贫致富,就要瞄准特色主导产业,用科技手段提升产业特色,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带来了自己的扶贫故事和经验,不少代表委员也纷纷对科技扶贫建言献策。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以科技赋能脱贫攻坚,以“科研+项目+基地”模式,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动青海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科技厅去年累计投资2.39亿元,深入推进科技扶贫“四大行动”,对170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惠及民生。
创新种植模式 小蘑菇带动大产业
“刘老师快来看,我们家的林下蘑菇大量出土了,日均产菇能达到100斤左右呢!”
持续多日的降雨,令夏日的高原青海依旧冷凉。6月15日一早,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湾子村村民、科技示范户安尔贞惊喜的发现自家种的蘑菇成片成片的出菇了。望着眼前一朵朵长势喜人的蘑菇,他激动的拿起手机拨通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兵的电话。
杏鲍菇、姬菇只能长在温室大棚里?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科技扶贫是菌菇产业创新种植模式,成片成片的蘑菇在镇公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林中长势大好。
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海拔落差大、十里一气候、水资源丰富、土壤富硒,极具发展菌菇产业优势。资源禀赋怎样通过科技帮扶,变成富民的“真金白银”,这是刘兵近年来的心头大事儿。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2019年,借助东西部对口帮扶的东风,当地政府利用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
“2019年以来,平安区推广房前屋后、林下、高杆作物套种等方式进行珍稀食用菌仿野生种植,种植面积1200亩,栱棚种植珍稀食用菌200亩,建设占地10亩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车间,年产量100万千克。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户,年内可建成2000平方米生产车间。食用菌产业基地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增加纯收入2000万元以上,可有效推动贫困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废弃的食用菌菌棒在土壤中可转化为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有效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刘兵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在三合镇仲家村西边的树林里,近2.7公顷的树林间空地上,一条条杏鲍菇种植穴起垄成型。承包树林的三合镇湾子村党支部书记安存昌也在旁学习种植技巧。农技人员介绍,当地冬天较冷,夏天凉爽,正好可以填补外地销售市场的空白期。与温棚种植相比,林下种植也更能节省成本。在这种优越的地理气候优势下种出的鸡腿菇,每平方米产量比温棚种植要高出近20公斤。
种植菌菇的大好“钱”景,让周边村民心动不已,纷纷在自家房前屋后、空闲地里试种姬菇、熊掌菇、鸡腿菇,出菇情况可观。
刘兵表示,海东市菌菇产业基地的培育,不仅要做大食用菇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还将有力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牧民增收11亿元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地面积5.47亿亩,海拔3000米以上的牧区占该省总面积的96%,其中藏羊和牦牛的饲养量最大,素有“中国藏羊之府”“世界牦牛之都”之称。
由于客观原因,青海当地牧民群众还固守着落后的传统养殖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通过科研创新和科技扶贫,为牧民群众找到一条藏羊科学养殖之路,是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
“可以说,没有产业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农牧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在日前召开的部省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推进工作视频会议上,青海省省长刘宁一语中的。
“侯教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今年我们26户牧民分红得了48万多元,带动贫困户9户,贫困户每户有两万元的分红。牧民们特别开心,我们感谢您!”近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加乡科学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那木卡,紧紧攥住“羊教授”的手往屋里拉。
被牧民朋友亲切称为“羊教授”的侯生珍,是青海省高端创新领军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羊产业技术研发与熟化平台首席专家。侯生珍团队通过原始创新研发了“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实现了藏羔羊6月龄活体重提高112%,用科技手段破解了草地畜牧业生产与草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固有矛盾,实现了青海省转变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突破。
成熟度高、复制性强的高效养殖技术得到了广泛认可。201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召开“生态畜牧业——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现场观摩会。至此,这项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在青海全省推广开来,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截至目前,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在青海省所有牧业州县进行示范推广。10年来,技术集成应用累计推广超过1500万只藏羊,年增收益5亿元以上。仅2016至2017年就推广养殖415万只母羊,394万只羔羊,新增销售额22.40亿元,新增效益11.72亿元。
青海大学科技处处长刘玉皎介绍,近年来,青海大学以科技助力产业扶贫模式中,藏区普遍推广应用了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适合繁殖的母牛比例上升了3.7%,公牛驮牛比例下降了4.79%,还使两岁母牦牛的发情率由过去的不足4%提高到70%,大大增加了鲜奶、酥油和酸奶的产量。
打造一体化产业链 藏香猪变“招财猪”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中坝乡为藏族乡,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结构单一,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藏香猪养殖是当地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藏香猪种群结构杂乱、繁殖率低、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藏香猪产业的发展。
几年间,青海省地方猪资源保护及创新利用团队开展本品种选育工作,组建藏香猪核心群,使群体生长及繁殖性能明显提高,通过“科研+公司+农户”的形式向周边贫困户辐射推广良种藏香猪仔猪。
该团队核心成员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研究员吴国芳介绍,团队围绕青海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青海省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结合青海省科技厅成果转化项目实施目标,通过本品种选育、杂交育种、饲养管理等技术示范培训,培养农牧民生态畜牧业生产技能,从而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带动贫困户增收。
2014年,海东市乐都区“乐都藏香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发展当地特色畜牧业的有力抓手。2018年,当地养殖专业合作社对精准户无偿提供藏香猪,统产统销。以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分红的方式,扶贫带动4个村,精准户人均5400元入股合作社,106户352人进行分红,人均540元,户均增加收入1784元。
据介绍,近年来,青海大学以青海省十大特色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为引领,以牦牛、青稞、藏羊、油菜、马铃薯、蚕豆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构建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的技术支撑体系。推广转化新技术100余项,探索出20余套产业扶贫新模式。
当今青海,科技扶贫正令有机畜牧业及生态经济焕发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州民语中心积极组织参与“扶贫日”活动
2019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为积极响应“扶贫日”号召,引导全体干部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力所能及地为扶贫联点村接济帮困,我中心组织干部积极参与活动。 一是积极宣传,营造声势。民语中心充分...
2020-06-24 编辑:拉毛太 7384兴海县中铁乡恰青村第一书记:尕白
回想2015年10月刚刚到村里报到的时候,自己和工作队满怀信心,当即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党员见面会,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就是会议室里寥寥无几的党员,对我充满怀疑的眼神,党员之间不着边际的交谈和对工作队略带讥讽的言辞,还没有等到支部书记宣布会议开始,很多人...
2020-06-16 编辑:拉毛太 7713贵南县茫拉乡康吾羊村第一书记:甘世军
甘世军同志2015年11月担任茫拉乡康吾羊村第一书记,康吾羊村是茫拉乡藏族贫困村之一,起初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交流困难,但是奔着为群众服务的理念,甘世军同志放下身段,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交流,为群众讲解党的政策。因为是藏族村,家族势力特别严重...
2020-06-16 编辑:拉毛太 7535贵德县常牧镇拉德村第一书记:伊发春
心系贫困群众 推进脱贫攻坚 ---贵德县常牧镇拉德村第一书记伊发春 伊发春,男,藏族,1967年11月生,中共党员,草业科学大专学历,从事农牧业工作30年。2015年10月被海南州农牧党组派往贵德县常牧镇拉德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10月担任了第一书记。他对党忠诚,工作担当,...
2020-06-16 编辑:拉毛太 7712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第一书记:文武庆
文武庆同志于2015年8月派驻贵德县河西镇甘家村任第一书记。在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他及时与村“两委”班子研究确定工作目标,把抓村党建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重新修订《村规民约》,解决了干部不团结,党员模范带头意识不强,群众自我发展意识...
2020-06-16 编辑:拉毛太 7294共和县恰卜恰镇下梅村第一书记:包维兴
自驻村以来,他积极践行“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的要求,履职尽责,奔忙于精准扶贫第一线,为扶贫攻坚做出了应有成绩。托勒台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助的村,全村现有168户,565人,共产党员30名,全村耕地778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61人。他到村后,...
2020-06-16 编辑:拉毛太 7257共和县恰卜恰镇下梅村第一书记:切桑
2017年2月,切桑同志受组织选派到恰卜恰镇下梅村担任第一书记,履职以来,他坚持以第一书记为纽带,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守纪律、扎实工作,团结两委班子,克难奋进,为下梅村的扶贫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为确保获得下梅村的第一手资料,切桑同志通过各种方式详细了解...
2020-06-16 编辑:拉毛太 7334共和县龙羊峡镇克才村第一书记:李建海
李建海,男,汉族,生于1974年4月,1994年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担任克才村第一书记前任海南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管科科长。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贵南县国营企业、县药监局市场稽查科、局办公室、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
2020-06-16 编辑:拉毛太 7481海南州着力实施12项工程 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精神脱贫”
海南州紧盯2020年如期脱贫和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实施12项工程,坚持物质脱贫、精神脱贫两手抓,注重补齐“精神”短板,变“输血”为“造血。...
2020-06-11 编辑:青阳卓玛 7573共和县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第一书记:张炜明
自入村工作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精准扶贫战略和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建立"123"工作机制,把握"五看五学五干"活动为目标任务,树立扶贫工作"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大局意识...
2020-06-11 编辑:拉毛太 8645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