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族语言文字触摸故乡的灵魂——作家、翻译家赵有年速写

作者:沈海娥 来源:海南报 时间:2024-09-03 13:11:25 点击数:
  在文学的广袤原野上,有一位骑手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获得第十三届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之翻译奖的殊荣,他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委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少数民族班学员,海南州作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文联创研室主任赵有年。今天,我们有幸对他进行了采访,一同探寻他的创作之路和内心感悟,共同寻找他的创作源泉。
  在漫漫历史的长河里,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独特的多元文化,保留、延续着传统的文明又实现了与现代融合发展的灿烂文明。而作为一名民族文学创作者,他始终用鲜活的语言文字,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赤诚之心。
对故乡的热爱成为创作的源泉
  “我的创作灵感源于我的故乡,我的家乡在同德县,我生长在美丽的巴滩草原,我所有创作的文字都来源于生活的点滴以及生活中最本真的地方,每一次细微的观察、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我作品中的素材。生活是一座无尽的宝库,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挖掘出丰富的创作源泉。”赵有年告诉记者。
  自幼精通藏汉双语表达的赵有年,对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舞蹈也有着一颗炽热的心,对藏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  
  “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历史、宗教、习俗为我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同时,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观察成为我创作的源泉,我希望我的这些文学作品能为我的民族、我的故乡打通一条通向外界的通道。”赵有年真诚的表达。
  一位优秀作家的作品,一定源于他对生活深入骨髓的观察与体验。赵有年其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皆因他善于观察生活,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文字中得以体现。
  如果说赵有年为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找到一颗发芽的种子,那就是观察。写完长篇小说《石头村里杏花开》才知道扎根基层,深入生活的重要性。2018年到基层驻村,他又一次真实地接触到了群众,有了更多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机会。即便进入村庄,进入老百姓的家里,他都是放下身段,真心跟老百姓交心交流,深入基层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
  “在村里,用藏语跟他们交流,到村民家中跟他们聊家里的困难,想解决困难的办法。没过多久,我就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甚至农闲的时候我买来食材,交给村里的媳妇们做大锅饭和村民们一起吃,渐而渐之,他们放开了对我的戒备,向我敞开了心扉。于是,村里发生的所有糗事自然而然地通过他们的口说了出来。有一次,许多村民割完麦子拉到村委会里晒粮食,我在办公室里工作,一大帮媳妇坐在村委会的门口边晒粮食边聊天,聊着聊着就忘记了我的存在,再把村子里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都抖落了出来。最后,我不好意思被他们发现就干脆躺在沙发上假装睡着了,等她们离开后我才起身走出了办公室。就这样,我搜集到了创作长篇小说《石头村里杏花开》的第一手素材,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出来的作品贴近生活,真实感人,感情丰富。”
  赵有年就是这样,他将生活与创作做到完美的融合,他用一颗真心投入到生活的内核,每一部作品,都能够呈现给读者更丰满、更耐人寻味的想象。
在文学的追寻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同德县巴沟乡,一块丰饶的土地,蕴含丰富的藏民族文化底蕴。赵有年从小就喜欢文艺,小时候多么渴望成为一个舞蹈家,却遭到家人的反对。后来接触到了端智嘉先生的小说作品,他写的就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人和事,后来读了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使他再一次向往文学创作。后来,他坚持阅读大量的名著。然而,在那个年代,家人只想让他平稳度过一生,希望他安安稳稳做一名人民教师。
  然而在现实面前,对文学的痴心让他一度沦陷。不断地阅读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在种种现实的压力和打击下,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鼓足勇气,才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马背上的爱情》,再经过反复修改,他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把作品投给了《民族文学》。不料,他的第一篇小说在全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祖国颂”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也正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开端,大大激发了他创作的信心和热情。
  就这样,紧接着在《民族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温暖的羊皮袄》,这便更加坚定了他创作文学作品的信心。从此,他创作的热情不断高涨,多篇作品先后在《民族文学》《中国民族报》《文艺报》《边疆文学》《西藏文学》《青海湖》《文学港》《雪莲》《大地文学》等刊物发表。
  说起自己的创作经历,赵有年感慨良多。他说:“不惑之年,始作小说,多少有些迟了;但老天尚属公平,庄稼晚熟,颗粒还算饱满,就像西北的青稞,虽比不上江南的高产,但由于生长期长,养分充足,别有一番风味。”他的作品就像高原的青稞,那些饱含深情的麦穗,那些颗粒饱满的粮食,像极了一场盛大的文学盛宴,你尽可感受那淡淡的麦香......
藏汉双语创作让他插上多彩之翼

  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触动着人们的心灵。而藏汉双语的运用,更是为赵有年文学创作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赵有年是一位小说家,他一直在创作藏族题材的小说作品,然而一次偶然,他开始步入翻译工作。
  2014年底,他在北京参加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班参加培训的时候,在一次交流课上和《人民文学》等杂志社的主编们交流时,当他提出藏族作家中民译汉的翻译能力过于薄弱而作品没有展示给其他民族兄弟阅读时,一名中国作协的老师鼓励他在创作小说作品的同时,搞好民译汉的工作,为民族文学事业做出一番功劳。就这样,他逐渐成为一名翻译家。
  他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拿起母语作品,翻译出来的文章特别拗口,经过几番修改也品味不出其作品的韵味来。后来,反反复复地琢磨了很久后,才悟出了些道理。翻译是一种再创作,但它与创作还是有区别,不能不顾原文,一味臆造。”赵有年在翻译中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都希望做到完美。
  就这样,在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下,他的部分翻译作品发表到《民族文学》等杂志,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他不断地翻译,比如“野牦牛”丛书、《格萨尔王传》等。没想到,在几年后,他的译文作品远远多于他的汉语原创作品。
  藏语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光芒。藏语的深邃、神秘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广博、精深,相互交融,为赵有年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在文学创作和翻译的道路上,他在孤独中坚守初心,他顺着母语作家的脉搏和情感,用文字互换,还原着原著神奇多姿的世界,他用藏汉双语在民族文学发展的道路上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少数民族心灵的窗户,用这双多彩的羽翼让文学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相关推荐
  • 藏族姑娘佳央推单曲 独特唱腔唱醉千万网民

      2012年,对于内地音乐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好的音乐作品一直得不到好的展现平台。   在这种惨淡的局面下,藏族姑娘佳央在音乐人齐子旭的支持下,毅然推出了自己的首支单曲《醉美情歌》,并展开全国的大规模宣传。   这个注定将不平凡的决定,也为今年...

    2012-06-07 编辑:admin 7968
  • 海南州公路建设显成效

    2012年,海南藏族自治州交通部门着力于投资建设和项目管理工作,使交通事业呈现出投资规模大、拉动效应强、服务民生好等特点。   去年以来,海南州继续加大投入,交通基础投资持续增长。完成全社会交通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年内新增公路里程398.1公里,比上年增长4%,全州...

    2013-03-04 编辑:admin 14111
  • 青海热贡唐卡走出高原

    唐卡,是西藏在七、八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大多数唐卡表现的是藏传佛教的主题,也有很小一部分表现其它题材。这种流传在藏区高原的独特艺术,全由民间艺人创作并流传至今。这些艺术家们以其对佛的虔诚和对艺术的精益求精而受到人们的...

    2007-12-29 编辑:admin 9497
  • [组图]挑战极限运动 感受高原沙漠

      初夏的青藏高原,虽无酷暑但也是烈日炎炎,而平日里无人问津的沙漠地带近日因为一场高原越野挑战赛成为了焦点。火热的天气,紧张的赛事,围观的群众……将2012恰卜恰H1高原越野挑战赛推向高潮。 赛事大本营设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二塔拉沙漠内(摄影:南...

    2012-06-25 编辑:admin 9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