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兴海县曲什安百户部落
作者:黑错•达布老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5-10-13 09:18:29
点击数:
曲什安百户部落(ཆུ་སྔོན་བརྒྱ་དཔོན་ཤོག་པ།),是青海兴海县(བྲག་དཀར་རྫོང་།)的一支郭密族百户部落,故称“曲什安郭密百户部落”。据史料记载,曲什安部落在历史上也是上郭密千户部落的一个百户部落,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与郭密其他部落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接的。今该部落按行政区划归兴海县曲什安镇(བྲག་དཀར་རྫོང་ཆུ་སྔོན་གྲོང་རྡལ།),其东隔黄河与同德县巴沟乡(འབལ་རྫོང་འབའ་ལུང་ཞང་།)相望,南与中铁乡(འབྲོང་འཐུས་ཞང་།)、龙藏乡(ལུང་བཟང་ཞང་།)接壤,西靠温泉乡(ཆུ་ཁོལ་ཞང་།),北接唐乃亥乡(ཐང་ནག་ཞང་།)。该地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留有古代屯垦的遗迹,被称为大米滩(འབྲས་ཐང་།),为黄河岸边的小块农业区。解放以后将曲什安划归兴海县(བྲག་དཀར་རྫོང་།),今为兴海县曲什安乡。该百户部落下辖塔麻(ཐར་མ།)、斗保(དྭགས་པོ།)、尕保(དཀར་པོ།)、毛多(རྨུ་རྡོ།)、塔洞(ཐར་སྟོང་།)等村庄。1958年统计时共计158户,707人,百户扎洛(བཀྲ་ལོ།)住斗保村,时任兴海县副县长。在曲什安部落的塔洞村有一座塔洞寺,属格鲁派,1958年时有僧人47名,寺主旦却,时任海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
一、曲什安部落之名的由来
曲什安部落(ཆུ་སྔོན་ཤོག་པ།)之名源于曲什安河(ཆུ་སྔོན།)的河名,“曲什安”(ཆུ་སྔོན།)是藏语译音,是清水之意,也是黄河一条支流。据说,在曲什安河入黄河处的地名也叫“曲什安”(ཆུ་སྔོན།),郭密部族未入驻曲什安河流域地区之前,曲什安地区牧居的是阿柔部落。据《阿柔大寺简志》记载:“阿柔部落原驻牧于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河流域至玛卿雪山一带,由阿柔完德·扎巴旺秋的九子繁衍的九个族份,以及阿柔代芒和阿柔芒拉木可个族份组成,共有11个小部落”。后来,清道光二年(1822),阿柔部落头人玛当率部迁至黄河北岸,部分迁至祁连山山麓,而上郭密的一部分部族入居曲什安河流域。而且,主要牧居在曲什安河入黄河处在广大地区,故这支郭密百户部落被人们称作“曲什安百户部落”(ཆུ་སྔོན་ཤོག་པ།)。
二、曲什安部落的历史渊源
据说,曲什安部落原属郭密族(སྒོ་མེ་ཚོ་བ།),是被称作“郭密上、下两部”中的上郭密族的一支百户部落,又因该部落牧居在曲什安流域,所以,又被称作“郭密曲什安部落”。根据相关记载,郭密部落是青海海南地区历史悠久的藏族部落,其历史可追溯至吐蕃时期。是吐蕃郭氏军团后裔。公元663年,吐蕃大论禄东赞父子东征时,部分部族屯军于阿妈索格神山(ཨ་མྱེས་ཟོ་དགུ)一带,逐渐发展为郭密千户部落。后来,又发展和分化成郭密上、中、下三部。历史上,曲什安部落与郭密上、中、下部落共享着阿妈索格神山的信仰,该神山被视为部落的守护神。曲什安作为郭密部落的百户部落,曾经也是上郭密区的一部分,但因地理位置变迁,与郭密其他部落分离,成为独立的百户部落。这支郭密百户部落,早期在与上郭密部落之切吉等部落在今共和县之倒淌河一带游牧。当时,在今曲什安河流域是阿柔部落的牧居地。据传说:“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阿柔部落游牧于青海兴海县曲什安河流域、果洛州玛卿雪山一带的阿柔部落首领华本加(དཔའ་འབུམ་རྒྱལ།)被八思巴加封为千户。阿柔部落正式与萨迦派上层得到联系,并在政教上与萨迦政权产生隶属关系”。又据说:“清代,曲什安百户部落中,有一位叫加太西勒的流浪汉流落到了沟里部落,遂招为“阿卡切穷”之外甥尖赞之女婿。从而掌握了沟里部落的实权。清乾隆年间,沟里部落从曲什安赛尔塘地方迁徙,沿曲什安河上源,迁入果洛玛沁雪山附近。这一时期,在曲什安百户部落成员中也有一部分沟里(苟日)部落氏族”。解放前,曲什安部落原驻牧于共和县上郭密区,后因行政区划调整,于解放后划归兴海县,现为兴海县曲什安乡。该部落下辖他麻(ཐར་མ།)、斗保(དྭགས་པོ།)、尕保(དཀར་པོ།)、毛多(རྨུ་རྡོ།)、他洞(ཐར་སྟོང་།)等村庄,1958年统计时有158户、707人。
1954年调查时将切吉、曲什安、曲沟、中果密算作郭密族的四个百户部落,部落头人是切吉百户完德、措洪(ཚོ་དཔོན)利巴、华群;曲什安百户扎洛(བཀྲ་ལོ།)、措洪格洛(སྐལ་ལོ།);曲沟百户多洛(རྡོར་ལོ།)、措洪切果、完德洛识;中部密百户、措洪南木拉(གནམ་ལྷ།)、兰本加(ལྷ་འབུམ་རྒྱལ།)。实际上今共和县曲沟乡、铁盖乡各村庄及切吉百户部落和恰卜恰镇的一部分都属上郭密。民国十八年(1929年),原居共和县廿地一带的果密部落40余户,在其头人果密才巷率领下迁至祁连县扎麻什河之北,赠送阿里克千户骏马一匹,氆氇褐衫1件,遂同意定居放牧和开荒种田。民国二十年(1931年),30余户重返故地,余则由原信仰藏传佛教宁玛派改信格鲁派。1949年有10余户40余人。
三、曲什安部落的历史事件与影响
郭密部落在吐蕃王朝解体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环湖藏族部落,明清时期成为西宁卫管辖的“纳马十三番族”之一。据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归顺朝廷,分郭密上、下二族。曲什安百户部落属上郭密千户部落的一部分。自明朝中期,东蒙古入驻青海环湖地区后,郭密千户部落被海虏的铁骑侵扰中,牧居之地从环湖之地挤压到黄河北岸沿线一带。直至清雍正初年后,牧居之地有所扩张,曲什安百户部落等郭密部族在今共和县之倒淌河一带游牧。后来,随着环湖蒙古部落的衰败,上郭密部落的几个百户部落向曲什安河流域迁徙。据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后,牧居在曲什安河流域的阿柔千户部落与果洛诸部落间常年发生武装冲突,时阿柔部落头人玛当因不堪果洛诸部的侵扰,率部迁至黄河北岸,后经陕甘总督长龄奏准,令该部大头人却丹驻牧于可可乌苏一带,与察汗诺门罕旗防御黄河渡口。遂遭刚察等河南藏族北迁部众的冲击,部分移至大通河上游祁连县驻牧,部分被那彦成移居黄河南,即今黄南州河南县、海南州同德县等地驻牧。随之,黄河北岸日益扩张的上郭密族中的一百户部落移牧至曲什安河入黄河之处的广大地区,遂将这部分郭密部族被称作“郭密曲什安部落”。
曲什安部落在民国年间经历了千百户制改革,部落头人扎洛(བཀྲ་ལོ།)曾担任兴海县副县长,参与地方治理。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民主改革废除了部落制度,曲什安部落融入现代行政体系,成为兴海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曲什安部落的寺庙
塔洞寺(ཐར་སྟོང་དགོན།),藏语称“塔洞白岩讲修宝洲”(ཐར་སྟོང་བྲག་དཀར་བཤད་སྒྲུབ་ནོར་བུ་གླིང་།),又名“白格曲林”(པད་དཀར་ཆོས་གླིང་།),由俄合萨寺(སྔགས་ས་དགོན།)寺主俄合萨格西钦莫嘉木样端云(འཇམ་དབྱངས་ཡོན་ཏན།)大师的弟子贡却乎丹什江(དཀོན་མཆོག་བསྟན་སྐྱོང་ཚང་།)始建于1948年,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镇塔洞村。为本县俄合萨寺属寺之一,1958年有寺僧70人,主要香火部落为今曲什安乡境内郭密部落所属的曲什安玛部落。1984年批准开放,现有经堂一座9间,草场500亩,园林1.5亩,植树100株。现由肉卓等3人组成寺管会,负责寺务。
五、曲什安镇的历史沿革
解放初,曲什安镇的部分地区属共和县的切吉区。1958年,划归兴海县五龙区管辖。1966年,曲什安、龙藏、中铁三乡牧业大队,生产队投资开发东西大米滩,作为口粮生产基地。因牧民不会种地,各乡陆续从省内外迁入部分农民耕种,后龙藏、中铁2乡因放弃粮食生产,土地及人口全部并入曲什安乡。1984年,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2011年撤乡建镇。
2019年10月,曲什安镇下辖1个社区、5个行政村即:大米滩(འབྲས་ཐང་།)、团结(ཐོན་ཅེ།)、才乃亥(ཚེར་ནག)、莫多(རྨུ་རྡོ།)、塔洞(ཐ་སྟོང་།)5个行政村。
(1)“大米滩村”(འབྲས་ཐང་།):系汉语“哲塘”的汉语义译,相传古代有人将同德卡力岗尕日干水引渡过黄河到大米滩试种大米,故得名大米滩村。
(2)“莫多村”(རྨུ་རྡོ།):系蒙古语解释为“森林”之意,故得名莫多村。
(3)“塔洞村”(ཐ་སྟོང་།):系藏语,藏语“塔”是藏文字母第三组第二个字母的译音,“洞”系藏语数字“千”的译音,其意义为1千个“塔”字,故名。
(4)“团结村”(ཐོན་ཅེ།):因本村村民由原曲什安、龙藏、中铁3个乡10余个生产大队组成,故名。
(5)“才乃亥村”(ཚེར་ནག):系藏语,意为“黑刺”,以前该地区生产着大片的黑刺林,在本地建立村庄,故得名才乃亥村。
一、曲什安部落之名的由来
曲什安部落(ཆུ་སྔོན་ཤོག་པ།)之名源于曲什安河(ཆུ་སྔོན།)的河名,“曲什安”(ཆུ་སྔོན།)是藏语译音,是清水之意,也是黄河一条支流。据说,在曲什安河入黄河处的地名也叫“曲什安”(ཆུ་སྔོན།),郭密部族未入驻曲什安河流域地区之前,曲什安地区牧居的是阿柔部落。据《阿柔大寺简志》记载:“阿柔部落原驻牧于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河流域至玛卿雪山一带,由阿柔完德·扎巴旺秋的九子繁衍的九个族份,以及阿柔代芒和阿柔芒拉木可个族份组成,共有11个小部落”。后来,清道光二年(1822),阿柔部落头人玛当率部迁至黄河北岸,部分迁至祁连山山麓,而上郭密的一部分部族入居曲什安河流域。而且,主要牧居在曲什安河入黄河处在广大地区,故这支郭密百户部落被人们称作“曲什安百户部落”(ཆུ་སྔོན་ཤོག་པ།)。
二、曲什安部落的历史渊源
据说,曲什安部落原属郭密族(སྒོ་མེ་ཚོ་བ།),是被称作“郭密上、下两部”中的上郭密族的一支百户部落,又因该部落牧居在曲什安流域,所以,又被称作“郭密曲什安部落”。根据相关记载,郭密部落是青海海南地区历史悠久的藏族部落,其历史可追溯至吐蕃时期。是吐蕃郭氏军团后裔。公元663年,吐蕃大论禄东赞父子东征时,部分部族屯军于阿妈索格神山(ཨ་མྱེས་ཟོ་དགུ)一带,逐渐发展为郭密千户部落。后来,又发展和分化成郭密上、中、下三部。历史上,曲什安部落与郭密上、中、下部落共享着阿妈索格神山的信仰,该神山被视为部落的守护神。曲什安作为郭密部落的百户部落,曾经也是上郭密区的一部分,但因地理位置变迁,与郭密其他部落分离,成为独立的百户部落。这支郭密百户部落,早期在与上郭密部落之切吉等部落在今共和县之倒淌河一带游牧。当时,在今曲什安河流域是阿柔部落的牧居地。据传说:“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阿柔部落游牧于青海兴海县曲什安河流域、果洛州玛卿雪山一带的阿柔部落首领华本加(དཔའ་འབུམ་རྒྱལ།)被八思巴加封为千户。阿柔部落正式与萨迦派上层得到联系,并在政教上与萨迦政权产生隶属关系”。又据说:“清代,曲什安百户部落中,有一位叫加太西勒的流浪汉流落到了沟里部落,遂招为“阿卡切穷”之外甥尖赞之女婿。从而掌握了沟里部落的实权。清乾隆年间,沟里部落从曲什安赛尔塘地方迁徙,沿曲什安河上源,迁入果洛玛沁雪山附近。这一时期,在曲什安百户部落成员中也有一部分沟里(苟日)部落氏族”。解放前,曲什安部落原驻牧于共和县上郭密区,后因行政区划调整,于解放后划归兴海县,现为兴海县曲什安乡。该部落下辖他麻(ཐར་མ།)、斗保(དྭགས་པོ།)、尕保(དཀར་པོ།)、毛多(རྨུ་རྡོ།)、他洞(ཐར་སྟོང་།)等村庄,1958年统计时有158户、707人。
1954年调查时将切吉、曲什安、曲沟、中果密算作郭密族的四个百户部落,部落头人是切吉百户完德、措洪(ཚོ་དཔོན)利巴、华群;曲什安百户扎洛(བཀྲ་ལོ།)、措洪格洛(སྐལ་ལོ།);曲沟百户多洛(རྡོར་ལོ།)、措洪切果、完德洛识;中部密百户、措洪南木拉(གནམ་ལྷ།)、兰本加(ལྷ་འབུམ་རྒྱལ།)。实际上今共和县曲沟乡、铁盖乡各村庄及切吉百户部落和恰卜恰镇的一部分都属上郭密。民国十八年(1929年),原居共和县廿地一带的果密部落40余户,在其头人果密才巷率领下迁至祁连县扎麻什河之北,赠送阿里克千户骏马一匹,氆氇褐衫1件,遂同意定居放牧和开荒种田。民国二十年(1931年),30余户重返故地,余则由原信仰藏传佛教宁玛派改信格鲁派。1949年有10余户40余人。
三、曲什安部落的历史事件与影响
郭密部落在吐蕃王朝解体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环湖藏族部落,明清时期成为西宁卫管辖的“纳马十三番族”之一。据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归顺朝廷,分郭密上、下二族。曲什安百户部落属上郭密千户部落的一部分。自明朝中期,东蒙古入驻青海环湖地区后,郭密千户部落被海虏的铁骑侵扰中,牧居之地从环湖之地挤压到黄河北岸沿线一带。直至清雍正初年后,牧居之地有所扩张,曲什安百户部落等郭密部族在今共和县之倒淌河一带游牧。后来,随着环湖蒙古部落的衰败,上郭密部落的几个百户部落向曲什安河流域迁徙。据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后,牧居在曲什安河流域的阿柔千户部落与果洛诸部落间常年发生武装冲突,时阿柔部落头人玛当因不堪果洛诸部的侵扰,率部迁至黄河北岸,后经陕甘总督长龄奏准,令该部大头人却丹驻牧于可可乌苏一带,与察汗诺门罕旗防御黄河渡口。遂遭刚察等河南藏族北迁部众的冲击,部分移至大通河上游祁连县驻牧,部分被那彦成移居黄河南,即今黄南州河南县、海南州同德县等地驻牧。随之,黄河北岸日益扩张的上郭密族中的一百户部落移牧至曲什安河入黄河之处的广大地区,遂将这部分郭密部族被称作“郭密曲什安部落”。
曲什安部落在民国年间经历了千百户制改革,部落头人扎洛(བཀྲ་ལོ།)曾担任兴海县副县长,参与地方治理。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民主改革废除了部落制度,曲什安部落融入现代行政体系,成为兴海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曲什安部落的寺庙
塔洞寺(ཐར་སྟོང་དགོན།),藏语称“塔洞白岩讲修宝洲”(ཐར་སྟོང་བྲག་དཀར་བཤད་སྒྲུབ་ནོར་བུ་གླིང་།),又名“白格曲林”(པད་དཀར་ཆོས་གླིང་།),由俄合萨寺(སྔགས་ས་དགོན།)寺主俄合萨格西钦莫嘉木样端云(འཇམ་དབྱངས་ཡོན་ཏན།)大师的弟子贡却乎丹什江(དཀོན་མཆོག་བསྟན་སྐྱོང་ཚང་།)始建于1948年,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镇塔洞村。为本县俄合萨寺属寺之一,1958年有寺僧70人,主要香火部落为今曲什安乡境内郭密部落所属的曲什安玛部落。1984年批准开放,现有经堂一座9间,草场500亩,园林1.5亩,植树100株。现由肉卓等3人组成寺管会,负责寺务。
五、曲什安镇的历史沿革
解放初,曲什安镇的部分地区属共和县的切吉区。1958年,划归兴海县五龙区管辖。1966年,曲什安、龙藏、中铁三乡牧业大队,生产队投资开发东西大米滩,作为口粮生产基地。因牧民不会种地,各乡陆续从省内外迁入部分农民耕种,后龙藏、中铁2乡因放弃粮食生产,土地及人口全部并入曲什安乡。1984年,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2011年撤乡建镇。
2019年10月,曲什安镇下辖1个社区、5个行政村即:大米滩(འབྲས་ཐང་།)、团结(ཐོན་ཅེ།)、才乃亥(ཚེར་ནག)、莫多(རྨུ་རྡོ།)、塔洞(ཐ་སྟོང་།)5个行政村。
(1)“大米滩村”(འབྲས་ཐང་།):系汉语“哲塘”的汉语义译,相传古代有人将同德卡力岗尕日干水引渡过黄河到大米滩试种大米,故得名大米滩村。
(2)“莫多村”(རྨུ་རྡོ།):系蒙古语解释为“森林”之意,故得名莫多村。
(3)“塔洞村”(ཐ་སྟོང་།):系藏语,藏语“塔”是藏文字母第三组第二个字母的译音,“洞”系藏语数字“千”的译音,其意义为1千个“塔”字,故名。
(4)“团结村”(ཐོན་ཅེ།):因本村村民由原曲什安、龙藏、中铁3个乡10余个生产大队组成,故名。
(5)“才乃亥村”(ཚེར་ནག):系藏语,意为“黑刺”,以前该地区生产着大片的黑刺林,在本地建立村庄,故得名才乃亥村。
相关推荐
拉萨藏历新年期间迎来大量朝佛人群
三步磕一个等身长头的朝圣者中,洛桑扎西一家5口人格外显眼。5个人身上套着由醒目黄色饲料袋特制的外套,虔诚地磕着头,额头上满是尘土。 “这是我妈妈给全家做的,可以在磕长头时保护衣服。”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曲玛县的年轻朝佛者洛桑扎西说。他的眼里满是平静,双手合十...
2008-02-14 编辑:admin 17936海西州首届柴达木之星才艺大赛举行颁奖典礼
为庆祝海西州建州周年,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8月19日,由海西州委宣传部、州民宗委、州创建办、团州委主办的“新华都杯”海西州首届“柴达木之星”才艺大赛颁奖盛典在德令哈市举行。 海西州委常委...
2014-08-21 编辑:admin 22869贵南工商局向雷锋学习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8周年的纪念日。 贵南县工商系统积极组织、行动起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雷锋、为民送温暖”活动,为充分发动宣传,广泛深入地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活动,将“学雷锋、树新风...
2011-03-16 编辑:admin 21074《青海湖生命之歌》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
1月4日,记者从青海省广播电视局获悉,近日,为充分发挥季度推优纪录片的示范引导效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从全国选送的127部纪录片中推选出37部2023年第三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其中,青海省广播电视局报送的生态纪录片《青海湖生命之歌》获得推荐。...
2024-01-05 编辑:索南多杰 13066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
热门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