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定日县绒辖曲瓦寺翼兽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夏吾卡先 廖悦 来源:西藏艺术研究 时间:2025-03-04 09:26:33 点击数:
西藏定日县绒辖曲瓦寺翼兽的调查与研究
夏吾卡先 廖悦

摘要:本文以中尼边境绒辖乡区域发现的一对翼兽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追溯翼兽在藏文史料中的称谓源流,并将翼兽置于中原麒麟,并深受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格里芬的类型学中比较,辨识其最终身份为麒麟尼泊尔石刻工艺的影响作了分析;最后以十八世纪中尼廓尔喀之战为切入点,探讨了绒辖翼兽出现与清中央对边境管理的附属措施或与尼泊尔(廓尔喀)宗属关系正式确立后“贡麒麟”习俗之间的潜在联系。
关键词:绒辖乡;翼兽;麒麟;清朝

 
  笔者根据日喀则博物馆巴桑次仁馆长所提供的线索,了解到中尼边境某寺藏有一对石雕翼兽像。这对翼兽像作为中尼边境乃至西藏境内首次发现的此类文物,对汉藏文化交流乃至中尼文化的互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24 年 7 月笔者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采集了相关数据,随后,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与图像资料,对翼兽的概况、身份、艺术风格及其相关历史背景等做了初步梳理,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图1 位置示意图①
一、翼兽的概况
  这对翼兽现藏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绒辖乡往中尼边境方向的曲瓦寺,地理位置东经 86°19′15″、北纬 28°2′35″,海拔 3239 米(如图 1)。曲瓦寺又名曲嘎寺,现为协格尔曲德寺的属寺,相传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米拉日巴大师曾圆寂于此,现存寺庙为近年重建。翼兽现摆放在主殿门口左右两侧,现状描述如下:
  左右翼兽皆雕蹲坐于踏板上,用两块花岗岩整石雕刻。左翼兽踏板为长方形,高 15cm,宽 37cm,长 80cm;翼兽像蹲坐,头部仰起呈昂首状,头顶两侧卷曲纹理的双角向后弯曲,正中间有一向后凸出脊状肉赘。前额、鼻梁略微隆起,双眼圆睁,直视前方;抿嘴露獠牙,鼻梁和嘴角两侧刻有髯,颌下有一簇直线刻画的胡须紧贴胸部。前肢撑地,使用曲线刻画关节,蹄部与腿部连接处刻有毛发,胸前有一条脊线。翼兽侧面整体呈三角蹲姿状,鬃毛下垂至肩部两侧,间隔疏松,排列整齐。蹲姿与踏板之间并不镂空。肢体边缘刻画有肘毛,另在颈部发尾末端及腮部,四肢顶端饰有旋涡纹。背部中央疑是因为蹲坐状而挤出的七条褶纹而两侧双翼则以凸线构成,大小比例较为失调,具写意而非写实样式。尾巴比较粗短,从臀部沿脊背向上伸出呈“十字架”形状。翼兽像高 86cm,身 长 78cm,身部最宽处为 34cm(如图 2)。
图2 左侧翼兽
  右翼兽整体形象虽与左翼兽相同,具体大小尺寸和部分造型纹样处理上略有区别。右翼兽的长方形踏板高 16cm,宽 26cm;身高 85cm,身长 71cm,身宽 30cm。整体测量数据看右翼兽略小于左翼兽。在造型纹样上右翼兽不仅不见胸前脊线,颈部无鬣毛,前肢腋下无旋涡纹,且背部只有有六条水波纹(如图 3)。
图3 右侧翼兽 
  综上情况分析,以上异同点预示着雌雄的区别,即左翼兽为雄性而右翼兽为雌性。
二、有翼兽的渊源及艺术风格的界定

  吐蕃时期以来,以天马为主的有翼兽在藏文中称之为“吉朗(གྱི་ལིང)”,如英藏敦煌文书 IOL Tib J 738 中出现“神圣的吉朗(འཕྲུལ་གྱི་ནི་གྱྀ་ལྀང་ལས)”,所指物为马匹,但未描述其具体形象。吐蕃金银器和丝织品上有许多翼兽,但主要是以马、狮子、鹿、羊为主,带双翼,也有带独角。②后来的著名藏文历史典籍如 12 世纪的《娘氏宗教源流》、13 世纪的《第吴宗教源流》也会出现“马吉朗(གྱི་ལིང་རྟ)”一词。③而苯教仪轨文书《穆乔丧葬仪轨》的丧葬仪轨文书中写到“马头长角者为马吉朗,飞跃于一切鬃毛物种之上”(རྟ་ལ་ར་སྐྱེས་གྱི་ལིང་རྟ། རྔོགས་ཆགས་ཀུན་གྱི་བླ་ན་འཕྱོ)。④另一本 13 世纪苯教史书又写到“天马吉朗大步伐,敬献辛饶为坐骑(གནམ་རྟ་གྱི་ལིང་འགྲོས་པོ་ཆེ། སྟོན་པ་གཤེན་རབ་བཅིབ་པར་འབུལ)”,其中天马作为吉朗的形容词。⑤另一本史料记录为“神圣吉朗带有风的翅膀”(གྱི་ལིང་རྫུ་འཕྲུལ་རླུང་གི་གཤོག་པ་ཅན)⑥等,称谓与其物种所具有的独角或翅膀等特征与汉语中的“麒麟”相似,应该是源自汉语“麒麟”的借词。但在吐蕃时期,翼兽作为瑞兽物种,沿着丝绸之路从萨珊波斯传至中亚各国,乃至大唐,均受到极高的尊崇。尽管各区域在图像表达上具有共性,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多样性远超其称谓的复杂性,故本文不对此作进一步的讨论。 
  随着吐蕃政权的解体及佛教文化兴盛,部分翼兽图像作为吉祥物在造像背屏和壁画中,如降伏逆缘图(མི་མཐུན་གཡུལ་རྒྱལ)中有出现,⑦但总体而言,其形象呈现出逐渐淡化乃至消失的趋势,上述偶尔出现的翼兽,仅在其与其他物种结合时才具有象征意义,而不会单独出现。
  绒辖曲瓦寺的翼兽就是一种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的图像,此类图像在西藏尚未发现,因此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我国中原地区和尼泊尔存在着相似的瑞兽,如麒麟和格里芬,接下来我们将翼兽放在其中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麒麟作为中国传统的瑞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山海经》,通常被认为是仁慈、祥瑞的象征。其形象融合了龙首、鹿角、麋身、马蹄和牛尾等特征,集中体现了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美的集大成,不仅具备兽类动物的自然特征,还凸显了超自然的理想化形式美感,蕴含着虎的威猛,狮的雄浑,鹿的矫健,龙的华美等,从而形成了饱含东方艺术魅力的神灵瑞兽。⑧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存留有比较多的实物资料,但并不是所有麒麟都具备以上相同的特征要素,偶尔也会出现狮身带爪子的图像。从形象类推,绒辖曲瓦寺翼兽基本具备龙首、狮身、马蹄和牛尾的特征。然而,从整体的姿势到狮身的设计,其展现出的温和形象以及充满象征意义的翅膀,都与内地普遍推崇的麒麟形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而绒辖曲瓦寺邻近的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自 16 世纪以来,主要庙宇出现了另一种有翼兽即格里芬。格里芬源自希腊神话,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它有狮子的身体、尾巴和腿,有鹰的头和翅膀。如加德满都坎古(Cangu)的纳拉亚纳(Narayana) 神庙前的格里芬(如图 4 ①);如 17 世纪的纳拉亚纳·曼迪尔(Narayana Mandir)的台阶上同时出现狮子和格里芬像(如图 4 ②);以及 18 世纪巴斯果帕拉(Barsagopal)石塔塔基的四周有格里芬图像。⑨对比以上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的格里芬图像与绒辖曲瓦寺的翼兽形象,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姿势、狮身特征、头角、双耳及姿势,乃至沿着肢体边缘毛发纹理的处理上,均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同样也不缺乏个性,格里芬分层成绺波浪式的鬃毛和展翅的双翅与曲瓦寺翼兽的垂直线刻式和写意象征性存在视觉上的较大差异,格里芬的五官鸟脸和四爪特征与绒辖曲瓦寺翼兽的兽面四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仅在麒麟身上可见。
图4 加德满都河谷格里芬 采自施罗德《尼泊尔石刻》
  综合以上分析,绒辖曲瓦寺翼兽具备龙首、狮身、马蹄、牛尾四大特征,这些是格里芬图像所不具备的,因此其身份应归类为麒麟。然而,从艺术风格和工艺角度来看,曲瓦寺翼兽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格里芬之间存在更多共性,而中原地区目前缺乏可与之比较的石刻像,因此,笔者认为曲瓦寺翼兽很可能是由中尼边境地区精通相关技术的尼泊尔工匠或加德满都河谷的艺人制作。尼泊尔工匠对中原麒麟的具体造型并不熟悉,有时会凭借想象或结合他们熟悉的格里芬的元素进行重新设计,从而形成了以上两种瑞兽融合的 形象,其制造年代大致可推断为公元 17 至 18 世纪。此外,中尼边境一带的交通要道上,跨文化交流的物证相对比较丰富,例如唐代,著名使节王玄策留下来的摩崖石刻以及受汉文化影响的龟趺碑座,还有尼泊尔风格的石雕像和石塔;⑩元代,以阿尼哥为代表的尼泊尔艺人来藏,不仅参与了萨迦寺的修建,还随八思巴前往元大都担负起皇家寺庙的兴建任务;清代,清军在进军要道崖壁上凿有“招提壁垒”石刻,⑪吉隆镇内多吉萨伦玛现存一对 17 至 18 世纪准尼泊尔式石狮子。⑫
三、关于翼兽相关历史背景的讨论

  若将绒辖曲瓦寺翼兽的所属年代界定为公元 17 至 18 世纪,则麒麟在边境地区的出现,或许与廓尔喀(尼泊尔)两次入侵西藏从而加强边境地区管理及清中央政权宗属关系正式确立有关。廓尔喀,在卫藏西南,与巴勒布各部相邻,巴勒布三汗曰阳布、曰叶楞、曰廓库木,后皆为廓尔喀酋博纳喇赤吞并,及小部落二十三。⑬《卫藏通志》载 :乾隆五十三年。廓尔喀侵犯藏境,唐古忒私和,廓尔喀谴使进纳表供。⑭又言:乾隆五十六年,秋七月,廓尔喀复扰后藏边界,占据聂拉木。⑮首次入侵,驻藏大臣与西藏僧俗界联合清廷特使巴忠,以贿和方式同廓尔喀达成退兵协议;二次入侵,清调集大军入藏,最后收复失地且深入廓境纳降。福康安在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拟定的《酌筹藏内善后章程》内明言已根据乾隆皇帝的谕旨在济咙、聂拉木、绒辖等处边界设立鄂博。⑯尤其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后,划定中尼之间的边界,同时在普兰、樟木、吉隆、察隅、绒夏 ( 今定日县境 )、日土等中尼边境地区设立鄂博,也有驻兵管理。⑰甚至以此侵略为契机,确立了清中央政权和尼泊尔之间宗属关系,此后尼泊尔开启了进贡之俗。⑱
  翼兽发现地绒辖不仅是前后两次遭受入侵的主战场,同时也是中尼交流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根据《卫藏通志》所述:“一系定日地方,为聂拉木、济咙、绒辖要路,又可通往萨喀等处,途径纷歧。惟定日、江孜两处,为各部来藏咽喉必经之路”。“查西藏边界,如济咙、聂拉木、绒辖、 噶尔达、萨喀、昆布等处,均与廓尔喀道路相通 .......聂拉木外札木地方之铁索桥,及绒辖边界,均已设立鄂博,厘定疆域 ......”⑲等内容,不难发现绒辖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边疆各地来藏的咽喉要道,后来竖立的诸界碑中至今唯有绒辖界碑得以留存。⑳
  据此分析,该地区翼兽的出现与以下两个因素相关:首先是与中尼边境地区设立鄂博与驻兵地点的附属设施有关。边境区域的驻兵哨所等地安置中国传统的麒麟,以宣誓祖国对西藏的主权,例如拉萨的驻藏衙门大门两侧竖立有一对狮子;其次是和明代流行的“麒麟外交”有关。㉑随着廓尔喀降服,朝贡习俗得以开启,以乾隆五十七年为例,除方物外,有驯象五只。㉒明朝政府官方档案所修的《明史》中保留了若干“贡麒麟”的史料。廓尔喀通过“麒麟外交”加入清天朝宗藩朝贡联盟,以确立清朝作为中华朝贡体系中心的政治目的,但朝贡并不是年年进京,也存在藏内进行的案例,㉓因此笔者认为这对翼兽很可能是朝贡之物,只是最终留在了中尼边境区域。 
  综上所述,麒麟这一自古以来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神兽,本文大胆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推测,但要深入探究并验证这些推测的真实性,尚需进行更多深入的研究工作。曲瓦寺麒麟在工艺特征上的独一无二性,不仅体现了多元文明互相交融的独特性,而且成为了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它对中国本土麒麟文化的演进,以及推动跨界、跨境文化的交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地图来源于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2023 年编制为基础。
②霍巍 . 一批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的初步考察 [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05):27-41+150;赵丰 . 唐系翼马纬锦与何稠仿制波斯锦 [J]. 文物,2010(03): 71-83.
③ཉང་ཉི་མ་འོད་ཟེར། ཆོས་འབྱུང་མེ་ཏོག་སྙིང་པོ་སྤྲང་རྩིའིབཅུད། བོད་ལྗོངས་བོད་ིག་དཔེ་རྙིང་དཔེ་སྐུན་ཁང་། 2010:365.མཁས་པ་ལྡེའུ། རྒྱབོད་ཆོས་འབྱུང་རྒྱས་པ། བོད་ལྗོངས་བོད་ཡིག་དཔེ་རྙིང་དཔེ་སྐྲུན་ཁང་།2010:212.
④སྔགས་ཀྱི་མདོ་མདུར་རིན་ཆེན་ཕྲེང་བ་མུ་ཆོའི་ཁྲོམ་འདུར་ཆེན་མོ། སེ་གཉན་ཞིག་པོས་གཏེར་ནས་བཏོན། བརྟན་པའི་ཉི་མའི་བསྒྲིགས་པའི་བོན་གྱི་རྟེན་འགྱུར། ཤོག་ངོས227.
⑤གཡུང་དྲུང་ལྷའི་བོན་མདོ་འདུས་པའི་རིན་པོ་ཆེའི་རྒྱུད་བཞུགས་སོ། །བོན་གྱི་ལོ་རྒྱུས་ཡིག་ཆ་ཕྱོགས་སྒྲིག བོད་ལྗོངས་བོད་ཡིག་དཔེ་རྙིང་དཔེ་སྐྲུན་ཁང་། 2010:37.
⑥བླ་མ་མཐར་ཕྱིན་གྱིས་བསྒྲིགས། མདོ་མཁྱེན་བརྩེ་ཡེ་ཤེས་རྡོ་རྗེའི་གསུང་འབུམ་བཞུགས་སོ། །པོད་བདུན་པ། སི་ཁྲོན་མི་རིགས་དཔེ་སྐྲུན་ཁང་། 2015:5.
⑦宗者拉杰,多杰仁青 . 藏画艺术概论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97.
⑧徐华铛 . 中国传统形象图说麒麟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10.
⑨SCHROEDER, ULRICH UON. Nepalese Stone Sculptures II Buddhist[M].Visual Dharma Publication,2018:1448-1457.
⑩霍巍 . 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150-188.
⑪索朗旺堆 . 吉隆县文物志 [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148-149.
⑫相关资料正在整理当中。
⑬赵尔巽 . 清史稿 [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4705.
⑭《西藏研究》编辑部 . 西藏志、卫藏通志 [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55.
⑮《西藏研究》编辑部 . 西藏志、卫藏通志 [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55.
⑯田小兰,陈祖军,田红艳等 . 西藏定日县绒辖界碑藏、汉文碑刻简释 [J]. 考古与文物,2014(06):49-52.
⑰ 冯智 . 清代中尼边境历史文化交流与强边思考 [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2(06):87-92.
⑱柳岳武 . 清代中尼关系研究 [J]. 中国边疆学, 2017(02):132-189.
⑲《西藏研究》编辑部 . 西藏志、卫藏通志 [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08.
⑳田小兰,陈祖军,田红艳等 . 西藏定日县绒辖界碑藏、汉文碑刻简释 [J]. 考古与文物,2014(06):49-52.
㉑邹振环 . 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麒麟外交”[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50 (02):1-11+169.
㉒清高宗实录 [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卷 1414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丙子条。
㉓柳岳武 . 清代中尼关系研究 [J]. 中国边疆学,2017(02):132-189.
相关推荐
  •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

    有决心、有信心按照党代会既定目标和发展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写好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新篇章。

    2022-05-27 编辑:索南多杰 13099
  • 才让太教授谈藏族教育

      【编者语:近日,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教授接受了青海藏语广播电台《375直播间》栏目的电话采访,话题围绕藏族教育展开。本站记者经录音整理翻译成中文,供广大网友一同学习。】采访者:青海藏语广播电台《375直播间》栏目主持人拉加扎西。 采访嘉宾:中央民族大...

    2011-11-22 编辑:admin 13614
  • 贵南县城关寄宿制小学简介

    总体目标:争创标准学校,争创规范学校,创办特色学校。 治学理念:立足实际,改革创新。 校训: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校风:文明、朴实、好学、奋进 教风:科学、严谨、求实、创新 学风:勤学、守纪、活泼、向上 培养目标:合格+特长...

    2009-12-15 编辑:admin 19209
  • 海南州加快构建“五大生态屏障”

      海南州紧紧围绕“ 一河”(黄河)、“ 一湖”(青海湖)、“两区”(三江源中铁、江群核心保护区)、“ 三滩”(切吉滩、塔拉滩、木格滩)、“ 十沟”(共和县曲沟,贵德县东沟、西河、尕让沟、罗汉堂沟,贵南县沙沟、茫拉沟,兴海县大...

    2012-06-01 编辑:admin 1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