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日文化诠释西王母之谜

作者:王伟章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7-11-16 17:21:42 点击数: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位于黄河上游玛曲段,黄河蜿蜒蛇行冲出两岸陡峭的峡谷尕连峡(班多峡)之后折西行,流速因而延缓下来,在此留下了一片较大的冲积台地。台地海拔2680米,年平均气温4-6摄氏度,年降水量250毫米-300毫米,气候温暖,水利条件优越。每当夏季,在附近的沟里,村民时常发现被洪水冲出的尸骨和彩陶残片,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里藏着一个令世人吃惊的秘密。
兔儿滩的原始墓葬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同德县团结村的村民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偶然发现了大量的人、动物的尸骨和一些彩陶,当时,他们将这一情况上报了相关部门,但当时未引起重视。此后村民们将尸骨和彩陶碎片大量遗弃于田角和河中。
    1983年,省文物考古所来到团结村,决定对该村兔儿滩周围的墓葬遗址进行试发掘。在这次发掘中,发现一座圆形土窑,窑内有6件未出窑的陶罐和木炭。同时还清理出墓葬两处,相隔80厘米,宽100厘米,深124厘米,内葬1女性。另一座长185厘米、宽100厘米、深140厘米,内葬一青年,随葬有4个陶罐,放置在头向的上部。
    这次试探发掘出土文物25件,其中陶壶8个、陶碗3个、陶罐14个。这些文物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泥质红陶器,共4件,陶质细腻,呈砖红色;一类为夹砂粗红陶系,共21件,陶质坚硬火候高,胎壁薄,其中5件带有黑彩。虽然它们的胎质不同,形状各异,但造型均匀对称,饰纹和谐统一,证明属半山型早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不仅有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且具有高超的手工技艺,为研究黄河上游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1986年7月,兔儿滩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舞蹈纹盆和二人抬物纹盆 
   
1994年,文物考古工作者扩大了对原遗址的勘探发掘,涉及团结村、班多村和卡力岗村地区,当地群众称为宗日,即人群聚集的地方。为尊重当地群众的习惯,考古学者将兔儿滩遗址定名为宗日遗址。 
    考古学者选择了团结村西的一条大沙沟方向的第一台地作为发掘点,从6月底进驻至10月初撤出,共清理墓葬80座,出土文物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等共计2571件。为进一步揭示文化性质,1995年4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生活区进行发掘,有了重大发现。考古工作者在第二台地和第四台地前沿清理了一些墓葬及灰坑,出土了包括骨叉、细石器在内的大量文物。1995年和1996年,在大沙沟西侧卡力岗村农田前沿的空地清理中,发现了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国宝之冠”的舞蹈 纹盆及二人抬纹盆。 
    舞蹈纹盆出土于宗日遗址159号墓,橙红色泥胎上用黑彩描绘出精美的图案;较窄的口沿上画有成组的弧线三角纹和短斜线纹,显得匀称、自然;外腹绘有稍粗的四道弦纹,简明流畅;最让人赞叹的是内壁上部,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人,头饰较宽大,下着裙装,手拉手,一幅活生生的集体舞蹈画面,古朴中透着灵动,隐隐弥漫出一种远古文化的神韵。总体上看,这件陶器达到了古代彩绘艺术的极高境界,令人赞叹不已,被称之为稀世珍宝当之无愧。 
    “二人抬纹盆”发现于192号墓葬,唇彩为斜线三角纹,外彩为三线扭结纹,这些都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盆上的流行纹饰。内彩绘在中腹以上部位,主题纹饰为四组对称的双人抬物图案,间以横、竖、粗细条纹组成的辅助图案,上下两端分别以一道和五道弦纹界定,构成一幅四方对称,两方连作,优美和谐的完美画面,彩陶盆二人抬物图案,作者以圆点表示人的头部,粗线描绘人的躯干,细线表现人的四肢,两人相向分腿而立,腰背微屈,双手共抬一个硕大的圆形物体,寥寥几笔,就把两人着力抬起重物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在遗址14号灰坑中,出土了一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一件骨叉,骨叉通长25.7厘米,由把部和叉头两部分组成,专家认为是当时人们进食的餐具。骨叉的发现,说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制造使用骨叉一类餐具进食的本领,这反映了当时宗日人的经济生活来源的多样性。
    1996年底,宗日遗址发掘工作进入尾声,共发掘墓葬341座,探方31个,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3000余件。
宗日文化是独特文化形态吗
   
对出土文物整理的过程中,文物考古专家发现:乳白色夹砂陶上绘以黑红色彩绘,纹饰有鸟纹、变形鸟纹、竖线折尖纹、连续折线纹、三角纹等,部分器物颈部、肩部和腹部饰附加纹。另外,还有不少特殊符号,如“米”、“北”、“¤”等。这个墓地与青海本省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类墓地有很大的差异,有强烈的地域特点。类似这一文化的遗址,在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贵德县等地均有发现。根据地层关系,该遗址早于齐家文化,据陶器形态纹饰比较,则与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关系较为密切,年代应相去不远。  
    研究确定,宗日遗址经历过一个齐家文化时期,而马家窑彩陶壶、瓮、盆,半山如彩陶壶、罐等的发现,说明宗日遗址延续了非常长的时间,在乳白色夹砂陶器上施以紫红彩的陶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共存的现象说明了几种文化相互影响、交替发展的时代背景。必须指出的是,遗址中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化因素。这与甘青地区其他已知的新石器时代同类衣物具有明显差异。文物考古学者认定,以宗日遗址为代表的这种文化遗存是具有一定地域,存在于一定时期,有着自己独特器物群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因此,学者将这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宗日文化。
    宗日文化类型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青海土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宗日文化独特属性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地区远古文化的面貌。它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大空白。
先羌文化与羌人
   
宗日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大面积的氏族公共墓地上。在整个墓地当中,除当时风行的二次扰乱葬造成的人骨破碎零乱,分辨不清个体数目的墓葬外,共有215座,其中,单人葬194座,约占90%;二人合葬14座,约占7%,三人以上葬3座,不足2%。可见宗日墓地中,单人葬为主要埋葬方式。这说明,宗日文化的人们遵循母系氏族的外婚制,男子结婚后到女方的氏族中生活,但死后仍要归葬在自己出生的氏族墓地里。在每座墓葬里,有着数量大体相近的随葬品,这是因为古代人们都有灵魂不灭的观念。随葬品中以取水蒸煮、盛置和饮食等成套的陶制生活用具居多,也有少量的装饰品或生产工具。各个墓葬中的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大体相同,一般没有明显的差别,这说明私有制还没有出现。不过有些女性墓的随葬品比男子的多,可以想象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之高。宗日文化的墓葬习俗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的基本情况。
    而大量的房址遗迹、窖穴、灰坑,集生产、生活、装饰品石器、骨器、陶器、细石器以及动物骨骼,再现了一幅当时人们农牧业及狩猎经济并举的定居生活景象。
    他们时而在树林里采集野果,挖掘块根;时而在河边捕捉小动物,围攻老弱的大兽。生活虽然艰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人们还是顽强地生活着,勇敢地迎接着大自然的挑战。
    白天,青壮年男子主动到较远的地方采集和打猎,去碰一下运气,妇女和老人则留在营地里,一边照顾幼小,一边到附近采集食物,可以说,在这样的集体里,每一个人和睦共处,都有分工,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人在劳动中尽力而为,同享劳动果实。入夜,人们回到营地,将食物储藏在窖穴里,老人点燃房中的火坑,用陶瓮烹制食物。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人们便聚拢起来,尽情享受收获的喜悦,跳起欢乐的圆圈舞,祈祷上天给他们的富足。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河关之西南,成为西羌族”。   
   《史记•五帝本纪》载:“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尧)….,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古代将黄河源头到青海贵德一带统称为“赐支河”。这一切无疑证明,宗日文化是先羌文化和羌人文化,宗日人就是最早的先羌人或羌人。    
宗日文化破解西王母之谜
   
贯穿东西的尕日干古水渠(藏语意为“大渠”),自沙拉起,经和日滩至黄河沿,通过古黄河渡槽,流到与河相隔宗日遗址对面的大米滩上。尕日干古水渠,全长70余公里,是亚洲最长的古水渠。尕日干古水渠所引的正是尕日干水。
    在尕日干水中游的北岸有一座古城堡——斗后宗古城。古城依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南距尕日干水,东西北以壕沟与南巴滩隔断,易守难攻。城北偏西有一门阙,宽5米,斜向西北,道路上窄下宽,据说是城门。城内地势平坦,中间有一圆形土台,城内西南部,古建筑遗迹依稀可见,半地穴式房屋残墙厚1米,东西长10米,南北宽7米,附近有40厘米厚的灰层,灰层内夹有兽骨、木炭、磨制石器和陶制制石器和陶片等。从采集到的16块的耳、腹、底部陶片看,大多数属于典型的唐汪式旋涡纹黑彩红陶大耳罐陶片。
    站在古城堡,越过河岸,展现在眼前的古梯田,虽然历经千年,田埂仍依稀可见。
    试想在几千年,宗日人还是后来先羌在这里辛勤劳动,创造了不朽的先羌文化和羌人文化。
    而许多女性成为了部落的首领。强大的苏毗女国,在同时期的史诗《格萨尔》中多有印证。比如,米努绸缎部落的首领是名叫拉鲁贞和达鲁贞的两姊妹,尤其拉鲁贞掌管部落的全盘工作,还说她的权利是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说明米努部落的上一代首领也是女性。  
    李文实先生在其《西陲故地与羌藏文化》中说:“西王母神话来源于昆仑之丘,而这昆仑之丘,其地就在今青海地区。而这块地区,则是古氐羌生息活动的主要所在。”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方八百里,高万仞……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入禹所导积石。”   
斗后宗城堡与帝下之都,同德宗日遗址与《山海经》所述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其他论述完全可以一一应证。   
    古书《西王母传》“王母所居宫阙,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在尕日干水两岸方圆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上尕毛其、才乃亥、松多、龙巴滩、哈拉沟、陶西、阿哈日赛日、加吾、美日克、力伦、赛加城址。而更多的古城堡还在发现。
    可以想见,西王母就生活在这方土地,宗日文化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延伸出先羌文明、羌藏文明。   
    宗日文化为我们提供了破解西王母之谜的金钥匙。
相关推荐
  • 《安多却达:河曲马与吐蕃特马文化》出版

    吐蕃特是英雄诞生的地方,骏马飞驰的地方,正教尊崇的地方。                 ——敦煌古藏文文献P. T. 1286 黄色的金座上,德高望重的喇嘛多幸福。 白色的金座上,福运亨通的达官多幸福。 稳健的马背上,身手矫健的儿孙多幸福。           —&m...

    2012-08-15 编辑:admin 9646
  • 尼汝七彩瀑布

    尼汝位于香格里拉市境内东北方洛吉乡尼汝村,距市区75公里,尼汝四周青山郁郁,原始森林遮天蔽日。

    2020-10-13 编辑:青阳卓玛 20241
  • 海南特警成功制止群众围堵救援车辆事件

      连日来,海南州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如既往地认真执行玉树抗灾总指挥部下达的巡逻任务,全支队分为四个中队,轮流不间断24小时执勤巡逻。从4月15日晚20:00各中队以徒步巡逻的方式,从扎龙北巷至州委党校背后,单程约12公里,昼夜不间断巡逻,有效防止了盗窃案件和哄抢事件的发生。 海...

    2010-04-17 编辑:admin 12600
  • 咸阳西藏民族学院举办首届民族文化交流节

    咸阳西藏民族学院举办首届民族文化交流节 近日,西藏民族学院为了让全校广大师生更充分地了解西藏各地区及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西藏民族学院国之瑰民俗文化社、《民院青年》报社藏文版、义务藏文学社、雪莲同心社、喜马拉雅文学社、雪域歌舞社等六...

    2012-04-13 编辑:admin 12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