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你我同行——江苏省对口支援海南藏族自治州民生建设纪实
作者:
来源:海南报
时间:2022-07-08 08:33:01
点击数:
苏援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4月21日,随着海南州共和县、海南州贵德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喜讯传来,海南州顺利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同时也迎来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江苏省与海南州始终一路同行。
三年来,江苏援青项目,县级以下基层一线和民生领域占援建资金总额分别达到89.53%和89.15%,均达到了“80%以上的援建资金用于县及县级以下、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脱贫攻坚,我们肩并着肩
2020年8月6日,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时任江苏省省长)在青海座谈会上要求援青干部人才,要带着强烈政治责任和饮水思源真挚感情,持续加大资金支持、人才智力支援、劳务协作、消费扶贫等力度,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2019年,江苏省第四批援青干部来到海南州时,海南州正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为此,江苏援青指挥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投入资金近2亿元,集中实施了一批精准扶贫项目。
从农牧业基础设施、高原美丽乡村、饮水安全、生态保护,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事业,一批有利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就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项目相继建成,有力的补齐了短板弱项,海南州如期实现了所有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的任务,向各族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
兴海县是海南州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县,易地扶贫搬迁是兴海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由江苏参与援建的安多民俗文化村就是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53户农牧户搬迁到安置点后全部实现了脱贫。
在贵德县常牧镇曲丹峪移民安置点,江苏援建资金投资100万元新建了中心卫生所、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寄宿制学校教学楼、投资139万元新建了2所幼儿园、投资90万元扩建了3个村级卫生室、投资571万元为贫困户建了新房,为群众解了后顾之忧。
小康路上,我们手拉着手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江苏省及各对口支援市,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组织推进社会各界与海南州结对共建,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有22个经济强镇、24个经济强村与海南州贫困村结对,88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海南州学校建立了“一对一”、“手拉手”帮扶关系,每个县的人民医院都与对口支援市的三级医院结成了合作关系。
扬州援青工作组针对工作调研中发现的基层“小、急、难”民生问题,推出了“援青微实事”服务项目,先后争取社会资金220多万,通过做好“送羽绒服献爱心”、添置课桌椅及教育设备、建设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等一桩桩“小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帮助解决农牧民实际困难,受到了群众的一致欢迎。
盐城市射阳县在同德县实施绿色扶贫工程,投资1000万元在巴沟乡种植“同盐共建林”500亩,种植的云杉、青杨、金叶榆、柽柳等成为同德一道亮丽的风景。徐州市丰县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对口支援兴海县工作,出台了6个方面、18项具体帮扶举措,组织社会各界累计为兴海县捐助物资资金700余万元,重点解决了南部三乡卫生院供暖等当地长期急难愁盼的问题。常州工作组、南通工作组也围绕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广泛发动后方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活动。
江苏社会各界还以市场支援、公益资助、结对帮扶、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参与援青工作,援助捐赠钱物折合人民币3590余万元,形成了多元的社会力量参与的对口支援工作新格局。
就业富民,我们“心连着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大量解决就业,扩大就业容量,尤其是有效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就要多重发力,积极推进劳务协作,助力提升海南州就业水平。要就业就要有“本领”,技能培训是关键。江苏援青指挥部协调、组织举办劳务人员培训班60多期,培训劳务人员超4000人。
江苏援建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海南州劳动力技能培训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2997平方米,全年共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海南州民营企业招聘周专场招聘会”等招聘活动48场次,提供用工岗位2.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738人。
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就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家门口”,要看得更远、想得更远。指挥部支持受援地将就业服务向乡村基层进一步延伸,深入贵德县尕让乡千户村、阿言麦村,河阴镇郭拉小区等召开专场招聘会25场次,提供用工岗位5833个,达成就业意向197人。常州援青工作组联系后方企业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劳务输出,为当地百姓提供近3000多个就业岗位。扬州市及仪征市人社局先后赴海南州及贵南县举办劳务招聘会,51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400个,现场达成初步意向63人,向仪征市派遣劳务40人。
为做好来苏就业就学人员保障,江苏援青指挥部积极推动建立“来苏就业劳动力”服务档案,开展就业跟踪援助,按照相关政策维护好在苏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注重解决在社区生活、子女入学、就医养老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问题,缩短融入过程,让少数民族群众愿意来、留得住、过得好。
生态优先,我们“情牵着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这里既是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屏障。生态优先,对江苏援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江苏援青指挥部搭建平台,重点推进海南州自然资源局与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合作、海南州生态环境局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合作、海南州交通运输局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公路骨干网规划的合作等,为海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支撑。
近年来,海南州围绕自身区位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结合生态休闲游、民族风情游等区位资源优势,并以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支撑,积极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支撑”的原则,有序稳步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既适应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传统民俗和地域文化。
江苏援青项目资金每年安排3500万元,累计投入1.75亿元,建设高原美丽乡村158个。高原美丽乡村的建设,让农牧区整体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营造了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倡导了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了“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建设要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
贵德县河阴镇张家沟村通过开展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面貌,村里阡陌交通、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污水管网和管道燃气,村里建起了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村民们在树荫下拉起了胡琴、跳起了锅庄,孩子们打起了篮球、乒乓球。村容村貌的改善,还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的发展,村里用闲置厂房改造的生态餐厅也有了租金收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