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菩萨精神 多做利众实事
作者:多识
来源:《青海民慈》
时间:2007-11-17 18:44:49
点击数:
在佛教中,以大慈大悲,无私无我,利乐众生为己任者被称为菩萨。这种无私无我的慈悲利众精神,就是菩萨精神。这种菩萨精神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所以大乘佛教也叫菩萨乘。“乘”是运载工具之意。佛法是运载众生超越烦恼苦海的救生航船,故称“乘”,根据修行众生的慈悲心量广狭,佛法分为大小二乘。以自身解脱为目标,不具备利众大悲心者为小乘人;以大慈大悲精神救度众生,使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乐土为己任者,为大乘人。
这种大慈大悲利众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大乘佛教独有的道德精神。为什么说这是大乘佛教独有的道德精神呢?因为“仁慈”或者“仁爱”各个宗教都讲,但从心量和性质上看,小乘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仁慈、仁爱都有对象和条件的限制。如有的宗教将施仁慈的对象限制在人类的范围内,排除了陆地和海洋动物类众生:有的宗教将施仁慈的对象限制在同一信仰的人群,将不同信仰的人类排斥在外;小乘佛教的宗旨虽然不伤蛾蚁在内的一切众生,但缺乏慈悲利众的责任感;唯有大乘佛教主张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以无缘慈悲救助众生离苦得乐为己任。别的一些慈善宗教虽然有不杀人的戒律,都没有不杀生的戒律。佛教的不杀生是禁止杀害一切动物、鱼类、鸟类众生,并且在佛律中规定四众弟子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污染水源。
根据佛教保护环境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的戒律,藏传佛教在历史上,在保护生态环境,森林草原,保护泉池河流,野生动物,鱼类鸟类方面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它曾以佛教名义制定过保护森林草原,保护神山神湖,禁止采金开矿,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等许多宗教法规。在从全球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当今世界来看,佛教具有超前预见,也只有现在才能认识到佛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
佛教是世界上现有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佛教产生两千五百多年来,其影响不是逐渐缩小,而是日益扩大。把科学当作“上帝”,在金钱物欲的洪流中沉浮的现代社会中,佛教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方人士认同,其信仰地位日益增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和无私无我、大慈大悲、利乐众生的道德价值观念。
人类社会以人为本,人是主体。人是有思想理念的高级生命。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主宰着人类的一切行为。正确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行为对小至个人家庭,大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带来良好的结果;错误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行为对个人家庭,乃至全社会全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乏其例。从人类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兴衰中可以预见国家和社会的兴衰,从社会的兴衰中也可以洞察思想理念和道德的深层底蕴。道德道德,无道“德”从何而来?“道”是思想信仰和哲学理念,“德”是思想理念支配下的品德行为。因此,人类有怎样的思想理念,就有怎样的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思想理念的表现。有人以冰山形容社会危机,认为社会上的犯罪行为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峰”,道德堕落,精神空虚是“冰山"的水下部分。若不从社会犯罪的底蕴根治,制止犯罪就像爆破露在海面的“冰峰",你不断爆破,它就会不断上升。
在《金光明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古印度大车国王的三太子大勇,具有与众不同的慈悲心,有一次他到森林中游玩,看到山洞中有一只饥饿得瘦弱不堪的母虎和生下不久、缺乏母乳而恹恹一息的五只可爱 的小虎。大勇太子见此惨状,大动悲心面,脱去衣服,用干柴棒刺破颈部血管,躺在了虎窝旁边……就这样把自己年仅弱冠的宝贵生命和肉体献给了饥饿的虎母和虎子。
印度尚保存着王于舍生饲虎的遗址,供朝圣者瞻仰。敦煌莫高窟完好无损地保存着王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很多外国人看了此壁画,听了导游的解说后,心灵受到震撼,眼中涌出泪花。有人说:“人类需要这种精神!” [FS:PAGE]
是的,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在物质方面可以说应有尽有,几乎什么都不缺,但互相打打杀杀,你争我斗,全球无宁日,人心无平静之时,归根结底,人类就是缺乏这种无私无我的平等慈悲心——即爱心。如果人类都有热爱众生,平等对待众生,互谅互让、互相帮助、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事事处处为别人的生存幸福,为广大众生的生存安乐着想的慈悲,则人类社会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乃至全球都会减少许多麻烦,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
真正学佛修行的人,不是为了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追求自己今世和来世的幸福,而是为了无量众生脱离苦难,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立志做菩萨,发扬大慈大悲、无我利众的菩萨精神,以完成众生同舟共济,把人间地狱变成幸福天堂的菩萨心愿,这样的立志就是发菩提心。这种利众菩提心被称作“宝心”。有这种利众菩提心,就是菩萨。若无此菩提心,虽然生到极乐世界,甚至出世解脱,也只是一个小乘道人或者小乘罗汉。所以信佛学佛的人,培养菩提心,学习菩萨利众精神,是最根本的一条修行原则。佛陀在《般若经》中说:“获得一法,就等于获得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啊。”
佛教经典是行为实践的教科书,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因此,学佛不是为了念念经文、咒语,拜拜佛像佛塔,而是为了实践佛菩萨、高僧大德善知识的教导,即从思想行为上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人的行为分为思想行为。言论动作行为两种。前者指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等,后者指具体的言论动作行为。学佛就要从以。上两种行为所包括的一切行为方面实践佛菩萨的教导。
大乘佛教所说的“善行”,就是利乐众生,把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众生的利益做无私无我的奉献,是大乘佛教的真正目的。
一切信仰佛教的人,应责无旁贷地履行行善利众的神圣职责,投入到利益众生的实际工作中去。
人类面临着生态和社会两大危机,以利益众生为宗旨的佛教及信众怎能袖手旁观,只念经不做事呢?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乌类和鱼类,以便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濒临灭绝的“人类伙伴”——各种动物,得到拯救。
道德败坏和饥饿贫困是社会犯罪行为泛滥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佛教界除了用教化的手段拯救堕落的灵魂,修复和加固预防犯罪的道德防线,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外,还应当发挥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精神,兴办慈誊事业,对那些社会上需要救助的人:如无依无靠的老年人,病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以及生存缺乏最低保障而需要救助的一切众生,提供所需各种救助。为此,既要发心,又要付诸实践。
要让佛教的慈悲利众精神,在人类共建地球幸福乐园的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种大慈大悲利众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大乘佛教独有的道德精神。为什么说这是大乘佛教独有的道德精神呢?因为“仁慈”或者“仁爱”各个宗教都讲,但从心量和性质上看,小乘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仁慈、仁爱都有对象和条件的限制。如有的宗教将施仁慈的对象限制在人类的范围内,排除了陆地和海洋动物类众生:有的宗教将施仁慈的对象限制在同一信仰的人群,将不同信仰的人类排斥在外;小乘佛教的宗旨虽然不伤蛾蚁在内的一切众生,但缺乏慈悲利众的责任感;唯有大乘佛教主张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以无缘慈悲救助众生离苦得乐为己任。别的一些慈善宗教虽然有不杀人的戒律,都没有不杀生的戒律。佛教的不杀生是禁止杀害一切动物、鱼类、鸟类众生,并且在佛律中规定四众弟子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污染水源。
根据佛教保护环境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的戒律,藏传佛教在历史上,在保护生态环境,森林草原,保护泉池河流,野生动物,鱼类鸟类方面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它曾以佛教名义制定过保护森林草原,保护神山神湖,禁止采金开矿,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等许多宗教法规。在从全球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当今世界来看,佛教具有超前预见,也只有现在才能认识到佛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
佛教是世界上现有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佛教产生两千五百多年来,其影响不是逐渐缩小,而是日益扩大。把科学当作“上帝”,在金钱物欲的洪流中沉浮的现代社会中,佛教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方人士认同,其信仰地位日益增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和无私无我、大慈大悲、利乐众生的道德价值观念。
人类社会以人为本,人是主体。人是有思想理念的高级生命。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主宰着人类的一切行为。正确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行为对小至个人家庭,大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带来良好的结果;错误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行为对个人家庭,乃至全社会全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乏其例。从人类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兴衰中可以预见国家和社会的兴衰,从社会的兴衰中也可以洞察思想理念和道德的深层底蕴。道德道德,无道“德”从何而来?“道”是思想信仰和哲学理念,“德”是思想理念支配下的品德行为。因此,人类有怎样的思想理念,就有怎样的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思想理念的表现。有人以冰山形容社会危机,认为社会上的犯罪行为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峰”,道德堕落,精神空虚是“冰山"的水下部分。若不从社会犯罪的底蕴根治,制止犯罪就像爆破露在海面的“冰峰",你不断爆破,它就会不断上升。
在《金光明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古印度大车国王的三太子大勇,具有与众不同的慈悲心,有一次他到森林中游玩,看到山洞中有一只饥饿得瘦弱不堪的母虎和生下不久、缺乏母乳而恹恹一息的五只可爱 的小虎。大勇太子见此惨状,大动悲心面,脱去衣服,用干柴棒刺破颈部血管,躺在了虎窝旁边……就这样把自己年仅弱冠的宝贵生命和肉体献给了饥饿的虎母和虎子。
印度尚保存着王于舍生饲虎的遗址,供朝圣者瞻仰。敦煌莫高窟完好无损地保存着王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很多外国人看了此壁画,听了导游的解说后,心灵受到震撼,眼中涌出泪花。有人说:“人类需要这种精神!” [FS:PAGE]
是的,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在物质方面可以说应有尽有,几乎什么都不缺,但互相打打杀杀,你争我斗,全球无宁日,人心无平静之时,归根结底,人类就是缺乏这种无私无我的平等慈悲心——即爱心。如果人类都有热爱众生,平等对待众生,互谅互让、互相帮助、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事事处处为别人的生存幸福,为广大众生的生存安乐着想的慈悲,则人类社会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乃至全球都会减少许多麻烦,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
真正学佛修行的人,不是为了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追求自己今世和来世的幸福,而是为了无量众生脱离苦难,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立志做菩萨,发扬大慈大悲、无我利众的菩萨精神,以完成众生同舟共济,把人间地狱变成幸福天堂的菩萨心愿,这样的立志就是发菩提心。这种利众菩提心被称作“宝心”。有这种利众菩提心,就是菩萨。若无此菩提心,虽然生到极乐世界,甚至出世解脱,也只是一个小乘道人或者小乘罗汉。所以信佛学佛的人,培养菩提心,学习菩萨利众精神,是最根本的一条修行原则。佛陀在《般若经》中说:“获得一法,就等于获得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啊。”
佛教经典是行为实践的教科书,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因此,学佛不是为了念念经文、咒语,拜拜佛像佛塔,而是为了实践佛菩萨、高僧大德善知识的教导,即从思想行为上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人的行为分为思想行为。言论动作行为两种。前者指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等,后者指具体的言论动作行为。学佛就要从以。上两种行为所包括的一切行为方面实践佛菩萨的教导。
大乘佛教所说的“善行”,就是利乐众生,把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众生的利益做无私无我的奉献,是大乘佛教的真正目的。
一切信仰佛教的人,应责无旁贷地履行行善利众的神圣职责,投入到利益众生的实际工作中去。
人类面临着生态和社会两大危机,以利益众生为宗旨的佛教及信众怎能袖手旁观,只念经不做事呢?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乌类和鱼类,以便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濒临灭绝的“人类伙伴”——各种动物,得到拯救。
道德败坏和饥饿贫困是社会犯罪行为泛滥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佛教界除了用教化的手段拯救堕落的灵魂,修复和加固预防犯罪的道德防线,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外,还应当发挥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精神,兴办慈誊事业,对那些社会上需要救助的人:如无依无靠的老年人,病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以及生存缺乏最低保障而需要救助的一切众生,提供所需各种救助。为此,既要发心,又要付诸实践。
要让佛教的慈悲利众精神,在人类共建地球幸福乐园的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关推荐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区气象条件向暖湿化发展
近日,青海省气象局、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监测公报》,对园区草地、积雪、冰川、荒漠化、气候变化特征等要素进行科学评估,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评估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气象条件向暖湿化发展...
2018-12-11 编辑:admin 6750海南州倾力支援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灾区
8月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海南州委、州政府高度关注,迅即作出反映。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支援灾区工作。并以州委、州政府名义向甘南州委、州政府发出慰问电,对泥石流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对灾区干部群众...
2010-08-12 编辑:admin 5571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和谐广场舞出民族团结曲
六月的都兰,春暖花开,人们迎着春日的晚霞,穿着艳丽的藏族服饰和休闲衣三三两两地来到都兰县新建的和谐广场,原本空旷的广场,逐渐地热闹起来,老人携带着小孙子悠闲散步,三五成群的学生登着滑板车尽心嬉戏,结束了一天工作的上班族聚在广场上谈笑着,快乐的神情使每个人感觉很惬...
2014-06-23 编辑:admin 6125西藏藏文古籍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据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西藏拥有的《中华大藏经·甘珠尔》《布达拉宫典籍目录》等261部、1亿3千多万字的古代文献典籍得到了及时抢救、整理和出版。 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从1999年开始,西藏开展《中国少数民族古籍...
2009-04-03 编辑:admin 6584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