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当知 中国第一个藏语言文化博士

作者:瞿学忠 来源:兰州晚报 时间:2008-04-07 08:48:00 点击数:

扎西当知笑答记者提问

扎西当知查阅资料
中等个头,说话轻声细语,眼前的扎东在近两万各族学子的西北民族大学校园内毫不起眼。但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藏族青年,却给关心他的人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扎东是他的简称,他的藏文名字叫扎西当知。“我本来应该是叫扎西东知,小时候报户口的时候不知怎么就写成了扎西当知。以后就一直这样叫了。”扎西当知笑着说。
    刚刚35岁的扎西当知眼下头顶上有着非常耀眼的光环:我国第一位在藏语言文化方面获得博士学位的藏族学子;甘肃本土高校培养出来的第一个藏族博士。
  命运中的第一束橄榄枝
  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到:处于甘南州西北部的夏河既貌不惊人,又实实在在,在很多人眼里夏河成了一个既响亮又瓢摇不定的名字。换句话说,夏河的旅行将使你增添一段说不清、道不明,包含了各种滋味的回忆。
    无论怎样,有着“甘肃的后花园”、“中国的小西藏”之称的夏河有着独一无二的精彩:恢弘的拉卜楞寺、宜人的桑科草原……
    1973年,扎西当知就出生在这里。“我的家就在拉不楞寺旁边,寺院下面还有我们家的土地。”扎东告诉记者,家乡夏河是个很美丽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上小学的时候在夏河藏校,上初中的时候在夏河藏中。学生生活虽然单调但时刻充满着激情。”中学毕业后,16岁的扎西当知考入甘南州民族学校。“当时的民族学校是个综合性质的中专学校,我学的是小学教育专业。”但他并没有和他的中专同学一起从此献身于藏区的教育事业,仅仅在玛曲县藏族小学任教不到半年时间,他就考入西北民族学院少语系藏语言文学本科班学习。
    这时命运向这个倔强的藏族青年伸出了第一束橄榄枝。
    1992年秋天,扎西当知考入西北民族学院(现在的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本科班。1996年毕业后,被抽调到甘南州委统战部工作。
    有关这段时间的记忆,扎东说的最多的是他在统战部门工作的经历。“在统战部上班时,刚刚20多岁,精神头十足。经常跑基层、跑寺院,和僧众、教众谈寺院管理,宣传爱国主义。”扎东说“那段时间过得很有意义。”
  藏学院的第一批博士生
  2004年9月,已经有着在基层工作近10年经历的扎西当知再次得到了命运的垂青。31岁的他再次迈进母校的大门,这次他是带着最深的虔诚和信心来的。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设立于2003年,由藏语言文学专业转变而来,有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四个办学层次。此专业自设立至今,已为我国党政机关、藏学机构和广大藏族地区培养了4600余名专业人才。
    记者从西北民族大学宣传部门了解到,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点设立于1979年,这是国家在西北民族大学设立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点,设有藏语言文学、翻译理论、古藏文三个研究方向,并于同年开始招生。藏语言文学博士点设立于2003年,设有藏语言文学、古藏文两个研究方向,从2004年开始招生。扎西当知和他的4名同学,有幸成为这个学院的第一批博士生。
    “我们这批博士生只有5个,其中有两个藏族学生,一个蒙古族学生、一个回族学生和一个汉族学生。所学的专业也都不同。”扎西当知告诉记者,因为自小对藏语言文化方面的浓厚兴趣,他在主攻这个方向时几乎没有犹豫过。4年的博士生活,让年轻的扎西当知身上更多了一份学者的沉稳与睿智。
  师恩难忘
  “最难忘的是我的导师高瑞教授。他是位治学非常严谨的先生。”扎西当知告诉记者,如果说他今天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所得,离不开自己的导师高瑞先生。高瑞,藏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又名聂贡关却才旦,出生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一个牧民家庭。他从小就十分渴望读书。解放前,他的家乡教育十分落后,除寺院外几乎没有其他教育。于是,年幼的他只好跟随伯父到甘坪寺学习藏文。在此期间,他苦学、勤问,深得师傅的喜爱。正是这段学习生活,为他以后深厚的藏文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高瑞先生现在已经调离西北民族大学,但他的教诲对我来说将受益终身。”扎西当知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扎西当知的导师、原西北民族大学校长高瑞先生已经在三年前调入中南民族大学任校长。我们没有机会采访这位学高身范的师长,但有关他离开西北民族大学后的一些故事在校园里还是不断被人提及。2005年5月,刚刚调入中南民大的高瑞先生在校园的第一次演讲中这样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伟大国家,56个兄弟民族山河相依,唇齿相联,骨肉相融,思想相通……”
    高校长以自身经历激励学生:“我11岁那年,家乡才建起全乡第一所小学。13岁那年,我考上了西北民族大学的预科班,15岁时国家动员学生回乡劳动,我便一面强忍着饥饿的煎熬,一面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但我从没有放弃学习汉语。有一次我在山上放马时,读《水浒》太入迷,结果丢了三匹马,花了两天时间才找回来……你们要弃燕雀之志,慕鸿鹄而高翔。”高校长娓娓而谈,言语诚挚,赢得大家热烈掌声。
    2007年6月,博士毕业的扎东正式留校,分配到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文献研究所工作,开始他最钟爱的古藏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
  从最基础的整理工作开始
  在西北民族大学一份《关于扎西当知同志读博期间参与项目的报告》中这样介绍:扎西当知同志在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在西北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藏文文献研究。现在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从事敦煌古藏文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扎西当知在读博期间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参与了有关古藏文文献的编辑、整理和研究工作。参与西北民族大学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联合组织的国际项目———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主持的《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影印本的整理、编纂工作,任编委。《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影印本的出版发行既是国际合作的结晶,还是我们向国际学术界展示我国国力昌盛,藏学、敦煌学研究兴旺发达的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工程。这预示着敦煌学、藏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即一个“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新时代的到来。”正如法国藏学家拉露女士所说:这些文献蕴含无穷的价值,它们为历史学家、语文学家、古文书学家、文字学家,乃至艺术家都提供了无价的信息;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校长、金雅声教授主持的《古藏文文献和吐蕃早期语言文字研究》。扎西当知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汉、藏古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对比和研究。对于认识公元八至九世纪吐蕃、回纥和南诏等古代民族政权之间的融合过程,了解民族政权与唐朝之间友好关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与此同时,扎西当知的博士学位论文《吐蕃噶氏家族研究》得到学界的好评,获2008年西北民族大学出版基金资助,将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文章研究的对象是雪域民族智慧的象征———举世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外交家,藏史上著名的大论(大相)噶尔·东赞宇松及其家族兴衰的过程。古汉文史料中把噶尔·东赞宇松称为禄东赞,吐蕃文化研究者把噶尔·东赞宇松及其子孙统称噶氏家族或论氏家族。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充分应用敦煌古藏文文献资料、吐蕃金石文献以及藏汉文古代历史文书等文献资料,运用历史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噶尔·东赞父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家族状况、个性差异、历史功绩与思想、政治、军事、外交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多角度研究。
  最大心愿 去国外看看敦煌文献
  扎西当知留校后,一直从事古藏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其实从2005年3月初开始,还在读博士的他就一直作为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文献研究所几位专家的助手忙碌于法藏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编目、定名工作。“留校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对口,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是很享受的事情。”扎西当知告诉记者,他有幸参加了英藏、法藏敦煌文献的前期整理工作,对今后在古藏文献方面的研究是个很大的机遇和积累。“现在最主要的是进行这方面的整理工作,古代藏族文献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海外漂流百年,现在终于有了能够还原的机会,我和我的老师们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扎东告诉记者,以前的研究者所能接触到的古代藏族文献资料是两本法国人整理的敦煌影印本,其他相关的东西很少,在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文献研究所的努力下,法藏的敦煌古藏文文献有望在未来3年内整理出版,这对以后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国家图书馆亲自去看一眼那些流失百年的敦煌文献原本。”扎西当知说。
    在浩瀚广博的藏学海洋里,扎西当知是一只振翅高飞、翱翔远方的雄鹰,在属于自己的那方晴空去播洒希望。在本文的最后,我们也祝愿这位甘肃自己培养出来的本土藏学博士扎西德勒,在他喜爱的古藏文献研究工作中越走越远。
相关推荐
  • 拉萨迎来雪顿节 罗布林卡连续七天上演藏戏

      8月30日记者从西藏拉萨了解到,2016年西藏拉萨雪顿节将于9月1日至7日举行,罗布林卡将按照传统进行持续7天的藏戏展演。  据罗布林卡管理处处长拉巴次仁介绍,罗布林卡的藏戏展演是雪顿节期间的重头戏,每年都有来自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的民间藏戏团汇聚在罗布林卡的...

    2016-09-01 编辑:admin 5050
  • 水利扶贫项目建设成效

    2016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批复总投资2677万元,其中中央741万元,省级1936万元,实施50项工程,其中集中式工程20个,分散式30个。项目实施后解决了5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1341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受益总人口3.5379万人。截至年底,农村集中供水率75.8%,自来水普及...

    2020-06-02 编辑:青阳卓玛 12900
  • 新闻出版总署:加印新书确保舟曲中小学开学

      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其中,存放于舟曲县新华书店库房的秋季中小学课本和教辅读物全部被毁,共计334075册,码洋220万元。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11日表示,新闻出版总署目前已安排有关印刷厂火速印制课本和教辅读物,预计于8月20日前...

    2010-08-12 编辑:admin 10936
  • 同德有机牦牛繁育产业

      5月23日,海南州同德县有机牦牛繁育产业示范园正式开工建设。该示范园是海南州今年5大生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之一,计划总投资3425万元,涉及同德县河北、秀麻两乡18个村1365户牧户,建设内容包括1个现代化有机牦牛生产管理中心、4个高原牦牛核心养殖基地和打造有机...

    2012-06-04 编辑:admin 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