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亟需打造品牌
作者:倪晓颖 骆晓飞
来源:青海旅游网
时间:2008-05-07 11:21:50
点击数:
我国节假日制度调整后,小长假增多,带薪休假制度也全面实施,给人们的度假生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加之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体验性的休闲型、享乐型和学习型旅游度假方式,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农业文化和畜牧业文化交汇地带的青海,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具备加快发展这一产业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青海省发展乡村旅游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引导和解决。
--青海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青海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牧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青海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
据青海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张树民介绍,近几年,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不论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年增长率都在15%以上。目前,青海省以乡村风味特色经营和乡土民俗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已达上千家,其中大型茶园、风情园数百家,直接就业人员4000多人,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占青海省旅游总接待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青海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带动了农牧民就业和增收,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改善了居住环境。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为例,这个仅有146户、550人的小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至2007年,其游客接待量已达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万元。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分工,旅游业逐步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青海省先后制定了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范和引导这一行业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除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绿色家园和互助县古城村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点挤入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外,大部分地区这一产业还存在着发展瓶颈。
--青海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青海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目前,青海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青海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这是人们对乡村旅游项目最形象的描述。”张树民认为,青海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三、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四、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鄂崇荣认为,处于培育阶段的青海乡村旅游业,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强规划和引导,也需要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
一、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行政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
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三、走借力发展之路。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四、予以扶持,简化手续。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投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工商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税收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建筑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六、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青海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营销策略还较缺乏。全省各有关部门应该全面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青海的乡村旅游。
--青海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青海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牧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青海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
据青海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张树民介绍,近几年,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不论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年增长率都在15%以上。目前,青海省以乡村风味特色经营和乡土民俗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已达上千家,其中大型茶园、风情园数百家,直接就业人员4000多人,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占青海省旅游总接待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青海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带动了农牧民就业和增收,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改善了居住环境。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为例,这个仅有146户、550人的小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至2007年,其游客接待量已达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万元。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分工,旅游业逐步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青海省先后制定了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范和引导这一行业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除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绿色家园和互助县古城村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点挤入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外,大部分地区这一产业还存在着发展瓶颈。
--青海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青海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目前,青海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青海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这是人们对乡村旅游项目最形象的描述。”张树民认为,青海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三、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四、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鄂崇荣认为,处于培育阶段的青海乡村旅游业,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强规划和引导,也需要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
一、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行政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
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三、走借力发展之路。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四、予以扶持,简化手续。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投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工商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税收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建筑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六、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青海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营销策略还较缺乏。全省各有关部门应该全面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青海的乡村旅游。
相关推荐
海南州召开冷水养殖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座谈会
海南州政府组织召开龙羊峡、贵德县拉西瓦库区冷水养殖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座谈会
2022-06-16 编辑:索南多杰 11295贵南一村一品藏绣项目
妇女们在制作藏绣 12月13日,由贵南县妇联争取的“贵南县茫曲镇沙拉村一村一品藏绣”项目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在沙拉村举行。县妇联、茫曲镇、县农牧局、县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和沙拉村村委会领导班子以及沙拉村400余名妇女群众参加了启动仪式。县委常委、组织...
2011-12-21 编辑:admin 9905藏族青年歌手:阿斯根
藏族歌手阿斯根 阿斯根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斯根”在藏语中读音为“拉珍”,是“吉祥佛光”的意思。她是中共党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曾先后师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糜若茹、肖玫,声乐教育家马秋华。毕业...
2011-05-06 编辑:admin 12182青海湖“童缘”大龄女童藏式手工项目启动
3月30日,青海湖“童缘”大龄女童藏式手工援助项目暨“阳光图书馆”赠书公益活动在青海湖畔启动。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切实扶持环湖群众增收致富,帮助环湖地区学校丰富课外学习内容。活动由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携手中华少儿慈善救助基金会、青海藏地...
2012-04-01 编辑:admin 8156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