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 诚 ——记兰州军区高原医疗队

作者:姚斌 李志刚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08-06-03 11:00:23 点击数:

青藏高原———地球上最高的一块高原大陆,世界第三极。这里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气压不足海平面的三分之二,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0%。
    58年前,一支身穿绿军装、佩戴红十字袖标的队伍———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由青海西宁出发,向雪域高原挺进。这是新生的共和国组建的第一支高原医疗队。从此,队员们一次又一次迈上了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人间“天路”,担当起守护高原民众健康的大任。
    这支高原医疗队组建于1951年4月,前身是原一军卫生部所属的三个卫生休养所,曾随西北野战军转战陕甘宁边区,因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而彪炳史册。
    58年来,这支烈烈风中成长起来的英雄队伍,历次参加巡诊的队员已达2876人,他们的足迹覆盖了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遍布全省43个县和西藏的安多、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天文点、甘肃的河西走廊。巡诊总里程超过213万公里,可绕地球50多圈。他们医治的病人,累计达50多万人(次)。
    今天,在藏区牧民中,传唱着这样一首民歌:
    彩云把天空和草原连在一起,
    江河把冰峰和大海连在一起,
    雪山把金珠玛米和各族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哪里有灾难,哪里需要救助,哪里就有高原医疗队的身影,他们是青海各族人民的健康使者。荣誉应该属于他们———青海高原最可爱的人。他们中的代表刘策勋、索玉梅等人,曾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邓颖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个英雄的集体,屡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的荣誉称号。
    高原各族人民铭记着他们的忠诚。曾在青藏高原上巡诊了数十万公里,原兰州军区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队长赵永吉,终于撑不住劳累过度的身体,倒了下去。年仅57岁的赵永吉告别生命的最后一句话是,“留下我,我……离不开高原!”
    永远留下的,还有高原医疗队的军医哈德志、张邦来,在巡诊途中,他们迷失在茫茫雪野,倒下去,就再也没能起来……
    “我们不走,我们是老高原,在这方水土上干了一辈子,已经是青海人”
    青海地处高海拔、高纬度、深内陆的“世界屋脊”,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除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外,青海境内80%以上的地区在海拔3500米以上,这里空气稀薄,严重缺氧,大气含量比海平面少近40%,气候寒冷干燥。
    特殊的高原气候条件,造就了一支有着钢铁意志的队伍。一支58年巡诊高原的医疗队,对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来说,意味着生命的不断延续。
    青藏高原的超拔和孤傲,体现在它要你不时被胸闷、气短折磨,时不时被咚咚乱跳、呼之欲出的心脏警示,哪怕你是一名医生,同样无法摆脱高海拔对血肉之躯发出的生命警告。
    平均海拔5000米的昆仑山上白雪皑皑,特诊科技师田忠新在巡诊时身患感冒,转瞬间病情就急转直下,迅速发展为高原肺水肿,在风雪交夹的恶劣环境中苦苦挣扎的他,四次昏迷,四度与死亡擦肩而过,幸运地被同事们奋力从鬼门关上一次次拉了回来。
    然而,在承受了大自然对身心的无数次洗礼后,医疗队员们依然深深眷恋着高原。许多老队员说,这源于一种朴素的真挚情感,那就是高原牧民眼中虔诚的期盼,这是他们一生都无法释怀的牵挂!
    医疗队副主任医师吴宜斋,常年从事高原慢性支气管炎的科研攻关,为筛选出有效的药物,每一次调试用药,他都要亲身试服,以选配最佳药量。研制复方樟柳碱的6年时间,在吞服了大量的实验用药后,他的听力逐渐衰退,继而彻底失聪。又过了2年,复方樟柳碱终于批量生产,由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特殊疗效,这项成果荣获全国科技大会进步奖。掌声本应属于这名英雄,可在他静寂无声的世界里,却再也听不到雷鸣般的掌声。
    忠诚于祖国,让人们感动的声音萦绕在辽阔的草原上。58年来,医疗队员们曾背着干粮骑着马,义无反顾地开进茫茫雪原,把无私的爱撒在雪域高原;在那艰难的岁月的里,医疗队员们披星戴月,送医送药到牧区……一次次从容却坚定地挺进,一批批高原医疗队员接过传承不熄的火炬,踏上大山,走进草原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留给自己的是无法释怀的情愫。
    一名老医疗队员的儿子,在沿海的故乡安家落户后,满怀希望回到青海,想接走为高原献出了一生的父母,须发皆白的老父亲夜不成寐,思来想去还是舍不得离开。面对儿子说,“我们不走了,我们是老高原,在这方水土上干了一辈子,已经是青海人!”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是人民养育了我们。当灾难到来的时候,让我们手挽手,心连心,众志成城”
    青海高原,生活着540多万各族同胞。苍天无情人有情,面对自然灾害,高原医疗队始终把拯救群众的生命摆在第一位。血脉相通,让他们心手相连;民族团结,让他们众志成城。
    1985年10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骤然而至。没膝的大雪覆盖了玉树、海西25万平方公里的草场。饥饿难耐的牛羊相互啃噬着皮毛,昔日惧怕人类的野生动物,奔向牧民的驻扎地,双眼含泪乞求生的愿望,死亡的白色大幕,同样沉重的压在1万多名各族同胞的帐房上。
    高原医疗队以最迅捷的速度出现在灾区。在气温零下40多度的治多县重灾区,奚天性、董肇鑫、秦柯等14名同志,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和刺骨的严寒,在倒塌的帐房下,抢挖出一名藏族老人;来不及片刻喘息,又在厚厚的雪堆里,扒出被冻僵的小伙子……当他们脱下手套,想为他搓身取暖时,才发现颤抖的双手,已是血肉模糊。
    打针、输液、包扎、手术,连续十几个日夜,他们共抢救危重病人293人,治疗受伤群众近千名,在海拔4000多米的灾区,队员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对于军人,灾情就是命令。58年来,高原医疗队的队员,面对山洪、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双肩挑起的,既有军人的使命,又有医生的职责。每当接到命令,作为母亲,毅然放下嗷嗷待哺的孩子;作为子女,辞别年迈的双亲;作为夫妻,双双奔赴前线。同样是血肉之躯,可作为医生,他们必须把亲情抛在身后,作为军人,他们必须把生死置之度外。
   当海南藏族自治州塘河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时,仅4个小时,15名高原医疗队员就带着2万多元的急救药品赶到灾区。冒着余震的危险,他们夜以继日救助受伤群众,抢救危重病人。救灾任务完成后,尚未抚平伤痛的牧民们便扶老携幼赶来送行,他们跟随着车队奔跑,不停的挥舞着双臂,嘴里喃喃祝福着。
    人间大爱,不就是共度灾难后,彼此拥有的那份纯与真。撒拉族青年马占清不会忘记,在青藏线唐古拉山段施工时,他上消化道大出血,生命垂危,急需输血。见到此情此景,医疗队长杨景义、队员魏文渊、陈跃文、李永平纷纷撩起袖管,“来,抽我的”!护士徐彩霞举起针头,400cc鲜血,流入撒拉族兄弟的血管,濒临死亡的马占清得救了。
    58年来,常年驻守在唐古拉的高原医疗队,在主任医师、高原病专家杨景义的带领下,共获得45项科研成果,创造了在高海拔地区治疗患者1.89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40人,无一人死亡的奇迹。
    当我们试图寻找创造这个奇迹的答案时,曾跟随高原医疗队走上唐古拉的日本高原病专家福岛雅夫,做出了这样的解答:“5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成了中国军医科研攻关的‘战场’,许多人为此付出了透支生命的沉重代价!”
    多少次,我们为这样一句话而感动良久,它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人民养育了我们。当灾难到来的时候,让我们手挽手,心连心,众志成城!”
    “每一次高原巡诊,并不意味着你是否到达了离天最近的地方,却在于你能否真正为牧民带去健康”
    2008年4月23日上午,在简短的出发仪式后,高原医疗队再次踏上征战雪域的漫漫长途。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第339次出征,车队直指雪域,奔向离天最近的地方。
    倒淌河畔,队员们目睹了这样一幕感人的情景:正在草场上放牧的藏族青年,看到军车上“高原爱民医疗队”的横幅后,挥舞着双臂,把车队送向远方。
     行进途中,医疗队遭遇紧急情况,在214省道340公里处,由于山体滑坡,一辆由称多开往西宁的班车,不幸翻倒在路边的河沟里,5名受伤的乘客急需救助,全体医疗队员们投入到救援行动中,为伤员清洗创口,包扎处理。
    高原医疗队此行为藏区带来先进的医疗设备,最新配备青海军区的X射线车和手术车首次拉上高原。内科主任医师冯恩志已是第四次上高原,在玉树州,一个上午接诊了数十次,他没打过一个马虎眼,可欲裂的头痛折磨着他,已经几夜没睡好觉。高原医疗队的队长,解放军第四医院的祁玉曙副院长一路呕吐不止,虽为医生,同样要忍受剧烈的高原反应。
    此次行程,整个车队往返32000多公里车程,医疗队沿途驻扎在玉树州、果洛州州府和所辖5县及沿途兵站,共为4000多军民进行了义诊。
    在藏区,肝包虫病是一种地方性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支高原医疗队开展了对包虫病的系统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摸索出“B超引导,皮肝穿刺引流刮吸治疗”的新疗法,临床应用2000多例,均获成功,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包虫病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其后,通过临床研究,医疗队对中晚期泡型包虫治疗采用“药物+穿刺+手术”疗法,开辟了包虫病治疗的新途径。共治愈藏区包虫病患者1.5万人。解放军第四医院现存国内最大的肝包虫活体标本,治疗包虫病的水平国内领先,不仅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国外专家也多有好评。
     这一切,既源于高原医疗队前赴后继的钻研与探索,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与尊重。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地甲病(俗称“大脖子病”)在青海湟中一带发病率较高,对群众健康威胁很大。在经过上百次的合力攻关后,医疗队最终拿出治疗方案,他们先后在13个乡镇普查了18万余人,治愈患者2000多人。
    自1990年以来,高原医疗队先后获军内外科技成果奖64项,发表论文150篇,被兰州军区授予“十五”期间医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8年来,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先后与藏区的13所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培训了2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其中2000多人成为高原医疗战线上的骨干,有的已成为学科带头人。
    铁肩担道义,高原医疗队队长、解放军第四医院副院长祁玉曙不无感慨地说:“每一次出征,都是对我们职责的巨大考验,它并不意味着你是否到达了离天最近的地方,而在于你能否真正为高原牧民带去健康。”
    是啊,58年来,兰州军区高原模范爱民医疗队,一直在用自己的心灵,为藏区军民听诊、治病。他们不曾走进离天最近的地方,可他们的心却与离天最近的人紧贴一起。
相关推荐
  • 青海累计审定八千条藏语术语 点赞译成藏文

      记者11日从青海省藏语术语标准化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获悉,自1999年以来,该委员会已累计发布了54期《藏语术语公报》,审定藏语术语约8100条。  在最新公布的第54期《藏语术语公报》中,150余个汉语术语被审定为规范化的藏语并向社会公布,其中当下的一些热点术语,如“河...

    2017-04-12 编辑:admin 7880
  • 甘肃省天祝县58万元重奖教育先进

      近日,甘肃省天祝县筹资58.4万元,对2010年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20个先进集体、188名先进个人及高考成绩优异的21名同学进行了表彰奖励,进一步彰显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近年来,天祝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

    2010-10-03 编辑:admin 11660
  • 卓卓玛触电《河曲马》包揽主题曲及插曲

      近日,由青海省河南县人民政府与青海广播电视台、北京东方润影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拍摄,青海省电视台导演多智合执导的电影《河曲马》的主题歌曲已经新鲜出炉,被媒体誉为“小韩红”的新生代藏族歌手卓卓玛清澈自然的天籁受到该片主创们的一致青睐,倾情加...

    2012-10-27 编辑:admin 6377
  • 第四届传统藏医学与现代医学科学共性观点论坛在青海大学举行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重要指示,推动形成藏医药学研究生学术思想交流新高潮,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藏医药高层次人才。...

    2023-09-29 编辑:索南多杰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