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双语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作者:扎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3-31 10:51:23
点击数: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自主编写的汉语文教材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作为国家级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基地,坚持“面向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熟悉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宗旨,加强藏汉双语师范生汉语课程建设,全面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建立发展型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培养服务藏区的合格双语师范生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为了突出民族师范特色,加强少数民族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提高藏族大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民族师范学院开设了大学汉语、普通话、汉语三笔字、应用写作、MHK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课程,大力加强课程建设,落实课程的具体组织和建设工作,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建设、教研活动等具体环节,并取得了喜人成果。
民族师范学院的民族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边远落后的农牧区,由于生源地的基础教育较为薄弱,学生的汉语基础相对较差。同时青海藏区的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时,既要克服学习第二语言时在心理、文化、语音、文字方面的困难,还要克服青海方言的语言习惯定势对学习普通话的负迁移影响。由于以前授课教师一直没有突破母语教学的思路,偏重于模仿母语教学的教法形式,致使教学中存在着起点高而收效低的状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一现象,学院组织汉语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和借鉴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积极探索适合于藏族学生实际的汉语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能力培养,讲求实效,制定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汉语教师积极申请申报参加相关科研课题,其中龙生祥主持了青海师范大学科研资助项目《藏族学生汉语习得研究》,吴用参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与应用研究》,李锋军参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藏区中小学语文双语教学应用研究》。汉语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汉语教学科研论文数十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更好地适应教学与改革的需要,汉语课程建设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学院组织具有藏区汉语教学经验和理论功底扎实的汉语教师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藏族学生汉语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编写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运用了中介语理论、语言偏误分析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普通话测试理论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力求使语言理论与语言实践的紧密结合,针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存在的问题提供具体的训练方法、内容和步骤。逐步建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民族性、针对性、独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的教材体系。截至目前已编写完成的教材有4部,其中《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教程》、《藏族学生实用写作教程》、《藏族学生汉语阅读教程》从2006年开始陆续投入试用,《藏族学生MHK培训教程》、《汉语口语交际与教师口语》、《藏区汉语教学论》正在进一步修订完善之中。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结合教学实际,学院对汉语课程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鼓励在教师教学中采用适宜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以此作为评估优秀课程和教师授课质量的标准之一。并为该课程制订了实践教学大纲,规定三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践教学。建立了课程辅导咨询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建立全院性的师范生汉语能力测试机制。本着有利于双语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学管理的科学有序和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狠抓课堂教学,重视实践环节。学院对汉语课程的建设高度重视,并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如:设立了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并独立开展测试工作,购置了多功能语音学习机、收录机、复读机,为课程建设实践提供了保证。
国家教育部要求民族师范生的汉语要达到普通话三级甲等和MHK四级,而民族师范学院的汉语课开设期仅为一年,周课时只有4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在总结第二语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教学模式下多元化教学的思路,除开设大学汉语必修课以外,每学期都开设汉语基础训练和汉语文化修养两种系列的选修课,让汉语基础较差、未能过级的学生选修基础训练类课;汉语基础较好、过了级的学生,则可以选修文化修养类课,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目前我院开设的汉语公选课有普通话、MHK理论与实践、初级汉语写作、日常应用文写作、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计划开设的课程有: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专题鉴赏系列、藏族文化汉语校本课程系列等。这样,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四年中每年都有汉语方面的课程可供选修,汉语课的容量增加了,而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从表面上的一年延伸到实际上的四年,日积月累,汉文水平的提高具备了可能性。
为了提高师资的业务水平与学历层次,鼓励汉语教师进行脱产或在职进修学习,目前民族师范学院现有汉语教师14人,平均年龄37岁,其中1人获得硕士学位;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8人正在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师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教师学历层次在学院各系部中居于前列。汉语教师中50%是藏族,熟悉藏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其中4名教师获得了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为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师资保障。
在搞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念,近几年民族师范学院承担了黄南州同仁县教育局、甘南州玛曲县教育局和果洛州教育局举办的汉语教师培训班的教学任务,由于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好,受到举办单位和学员们好评。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2006至2008年汉语课程建设成为民族师范学院院级重点课程,深受藏族学生喜爱,全院学生中掀起了一场学习汉语的热潮。学生MHK考试(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等级考试)通过率逐年递增,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通过率从2004年的73.8%提高到2008年的91.2%。
今后,民族师范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对该课程的建设力度,增加投入,力争在三年内将普通话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将大学汉语课程建设成为校级重点课程,为广大藏区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藏汉双语人才。
为了突出民族师范特色,加强少数民族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提高藏族大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民族师范学院开设了大学汉语、普通话、汉语三笔字、应用写作、MHK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课程,大力加强课程建设,落实课程的具体组织和建设工作,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建设、教研活动等具体环节,并取得了喜人成果。
民族师范学院的民族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边远落后的农牧区,由于生源地的基础教育较为薄弱,学生的汉语基础相对较差。同时青海藏区的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时,既要克服学习第二语言时在心理、文化、语音、文字方面的困难,还要克服青海方言的语言习惯定势对学习普通话的负迁移影响。由于以前授课教师一直没有突破母语教学的思路,偏重于模仿母语教学的教法形式,致使教学中存在着起点高而收效低的状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一现象,学院组织汉语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和借鉴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积极探索适合于藏族学生实际的汉语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能力培养,讲求实效,制定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汉语教师积极申请申报参加相关科研课题,其中龙生祥主持了青海师范大学科研资助项目《藏族学生汉语习得研究》,吴用参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与应用研究》,李锋军参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藏区中小学语文双语教学应用研究》。汉语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汉语教学科研论文数十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更好地适应教学与改革的需要,汉语课程建设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学院组织具有藏区汉语教学经验和理论功底扎实的汉语教师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藏族学生汉语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编写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运用了中介语理论、语言偏误分析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普通话测试理论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力求使语言理论与语言实践的紧密结合,针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存在的问题提供具体的训练方法、内容和步骤。逐步建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民族性、针对性、独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的教材体系。截至目前已编写完成的教材有4部,其中《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教程》、《藏族学生实用写作教程》、《藏族学生汉语阅读教程》从2006年开始陆续投入试用,《藏族学生MHK培训教程》、《汉语口语交际与教师口语》、《藏区汉语教学论》正在进一步修订完善之中。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结合教学实际,学院对汉语课程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鼓励在教师教学中采用适宜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以此作为评估优秀课程和教师授课质量的标准之一。并为该课程制订了实践教学大纲,规定三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践教学。建立了课程辅导咨询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建立全院性的师范生汉语能力测试机制。本着有利于双语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学管理的科学有序和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狠抓课堂教学,重视实践环节。学院对汉语课程的建设高度重视,并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如:设立了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并独立开展测试工作,购置了多功能语音学习机、收录机、复读机,为课程建设实践提供了保证。
国家教育部要求民族师范生的汉语要达到普通话三级甲等和MHK四级,而民族师范学院的汉语课开设期仅为一年,周课时只有4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在总结第二语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教学模式下多元化教学的思路,除开设大学汉语必修课以外,每学期都开设汉语基础训练和汉语文化修养两种系列的选修课,让汉语基础较差、未能过级的学生选修基础训练类课;汉语基础较好、过了级的学生,则可以选修文化修养类课,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目前我院开设的汉语公选课有普通话、MHK理论与实践、初级汉语写作、日常应用文写作、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计划开设的课程有: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专题鉴赏系列、藏族文化汉语校本课程系列等。这样,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四年中每年都有汉语方面的课程可供选修,汉语课的容量增加了,而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从表面上的一年延伸到实际上的四年,日积月累,汉文水平的提高具备了可能性。
为了提高师资的业务水平与学历层次,鼓励汉语教师进行脱产或在职进修学习,目前民族师范学院现有汉语教师14人,平均年龄37岁,其中1人获得硕士学位;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8人正在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师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教师学历层次在学院各系部中居于前列。汉语教师中50%是藏族,熟悉藏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其中4名教师获得了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为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师资保障。
在搞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念,近几年民族师范学院承担了黄南州同仁县教育局、甘南州玛曲县教育局和果洛州教育局举办的汉语教师培训班的教学任务,由于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好,受到举办单位和学员们好评。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2006至2008年汉语课程建设成为民族师范学院院级重点课程,深受藏族学生喜爱,全院学生中掀起了一场学习汉语的热潮。学生MHK考试(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等级考试)通过率逐年递增,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通过率从2004年的73.8%提高到2008年的91.2%。
今后,民族师范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对该课程的建设力度,增加投入,力争在三年内将普通话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将大学汉语课程建设成为校级重点课程,为广大藏区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藏汉双语人才。
相关推荐
研种羌部族名称释义
研种羌是古代羌人部落之一。羌人首领研所率领的部落。研为无弋爰剑的五世孙、忍的九子之一,从爰剑种五世至研。研最豪健,自后以研为种号。秦献公时(公元前384~公元前362年),西羌诸部落分散各地,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忍子研之部落也居牧于湟水流域。秦孝公时(公元前361~公元前338年)雄...
2007-11-17 编辑:admin 13426“五一”小长假首日圣地塔尔寺景区游人如织
“五一”小长假第一天,我省5A级景区塔尔寺游人如织。一大早,塔尔寺景区停车场就停满了车辆。中午时分,周边农家乐停车场的车位也被占满。青A、甘B、津C、皖B、陕E、鄂A、宁A、蒙B等省市车辆络绎不绝驶入塔尔寺景区,小轿车、越野车、大巴车,自家游、自助游、...
2014-05-03 编辑:admin 7453写给广大网友的一封信
海南州疾控中心写给广大网友的一封信 ——远离艾滋 让雪域永远纯洁美丽 各位网友: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感染后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陷,从而发生机会性感染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由于没有特效药品治疗,病死率几乎达100%。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
2013-03-07 编辑:admin 6493第五届网络安全宣传周
9月17-23日是第五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本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网络安全法 网络安全法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网络安全、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网络空间国家主权的迫切需要,是深化网...
2018-09-18 编辑:admin 9948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