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0-07-07 08:39:00 点击数:
  为了保护湟鱼,从1982年11月开始,青海省政府先后四次发出封湖育鱼通告,直至2010年12月31日。青海湖除了拥有独特的湟鱼,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珍稀鸟类都在此栖息,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鱼鸟共生生态链。继续封湖育鱼,打击非法捕捞,治理青海湖生态,对保护湟鱼都很重要。
  为了保护湟鱼,从1982年11月开始,青海省政府先后四次发出封湖育鱼通告,直至2010年12月31日。12年过去了,如今湟鱼恢复得怎样?是否需要继续实施保护措施?最近,青海的媒体向读者征集相关意见与建议,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曾经传说“骑马涉水踩死鱼”
  在青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关于湟鱼的最早记载,见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当然,湟鱼的存在已有几百万年了。据专家研究,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黄河鲤鱼的鳞片也随之逐步退化,演变成现在的无鳞湟鱼。
  从前,青海湖周围人烟稀少,当地的藏族牧民没有吃鱼的习惯,外地人也很少到这里捕鱼,因此,湟鱼得以大量繁殖,曾有“骑马涉水踩死鱼”的传说。每年3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湟鱼的繁殖季节,黑压压的鱼群溯河而来,数不清的黑色纺锤形身体以及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争先恐后顺河口溯流而上,受精排卵。
  青海湖地处高原,水温低,为贫营养水体,湟鱼生长速度很慢,有“一年长一两”的说法。1958年前,青海湖湟鱼原始储量达到了32万吨。1960年到1962年,是青海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3年,随着“猎山渔水”号令的发出,数万人进入环湖地区日夜不停地疯狂捕鱼。3年的捕捞量将近7.3万吨,其中日捕捞量最高达到七八十吨。
  据原渔场的工人回忆,1963年有了机船后,作业量就更大了。每天工人们从早上4点钟一直捕到晚上12点,一般40分钟就能打一网,一网有4到8吨鱼。码头上堆积如山,20多辆卡车转运还周转不开,加上当时不具备冷藏能力,经常有大量的湟鱼因没有及时运走而腐烂掉,浪费非常严重。
  不间断的捕捞,致使湟鱼资源量迅速下降,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上级给渔场下达的产量已没法完成了。2000年,渔场宣告停产。这时,湟鱼资源量仅剩数千吨,是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
  造成湟鱼资源量锐减的另一原因是青海湖生态的恶化。从1958年到上世纪90年代,是青海湖流域人类生产最频繁也是人类向青海湖索取最多的时期,周边的开荒种田、滥砍滥伐致使青海湖生态急剧恶化,湖畔的草场减少了62万亩,退化草场110多万亩,沙丘和风沙土地面积达到了756平方公里。土地植被破坏后,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河流水量大量减少,青海湖流域内100多条入湖河流逐渐干枯,到最后只剩下六七条主要入湖河流,湟鱼产卵场地大面积缩减,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相关推荐
  • 贵德县旅游开发新思路

      近年来,海南州始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全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富民强州、改善民生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优势,把发展贵德旅游业作为推进全州旅游业发展的牵引示范区,创新思路,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全州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面对促进全州经济社会&ld...

    2010-06-10 编辑:admin 11164
  • 海南州16幅藏绣作品喜获大奖!

    近日获悉,海南州16幅藏绣作品喜获大奖。

    2020-11-20 编辑:才吉 11374
  • 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标志(LOGO)及吉祥物揭晓

    为充分展现海南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自2022年11月初在广播电视、官方微信公众号、联盟平台等媒体发布《关于征集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标志(LOGO)等文创作品的通告》,面向全国征集优秀作品,共收到投稿作品主题标志(LOGO)设计149个,吉...

    2023-06-29 编辑:索南多杰 339
  • 第二十五届“松赞杯”篮球联赛在京圆满落幕

      4月23日下午,喜迎十九大·第25届“松赞杯”篮球联赛决赛和闭幕式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国家民族语文翻译局副局长李万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中心主任泽嘎、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书记包永贵以及在京涉藏单位及各大院校的八百余名藏族同胞参加了...

    2017-04-24 编辑:admin 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