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重走唐蕃古道 再考证石渠唐蕃石刻

作者:殷樱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4-06-13 10:03:00 点击数:

  7日至8日,由陕甘青川藏五省区考古院所组织了“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队伍对四川甘孜州石渠县的长沙干马乡须巴神山石刻群和洛须镇白马神山石刻群、嘛呷村石刻进行再次考证,专家们对石渠县唐蕃石刻的发现予以充分肯定。
  2013年5月,石渠唐蕃石刻的新发现对研究唐朝、吐蕃、尼泊尔时期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文成公主进藏路线考证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2014年4月9日,石渠县唐蕃石刻考古终评为“2013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本次考古活动总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告诉记者,以前很少人关注南边这条道路,但我们在考古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南边这条道路在唐朝吐蕃时代对佛教传播、贸易往来、战争冲突上可能是条很重要的线索。
  在长沙干马乡须巴神山石刻群,从事西藏史前考古与吐蕃佛教考古研究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席琳介绍说,在这里共发现造像、造像与题记、题记等13幅。图像内容包括佛、菩萨、飞天、动物、供养人等。题记内容有佛像赞颂诗、赞普祈愿文等。第5幅石刻中提到赞普赤松德赞的名字表明该石刻群时代在8世纪后半叶。
  再次来到石渠县考察的席琳感慨,石渠吐蕃时期石刻群的发现让学界和社会开始关注这个区域,并且关注四川民族地区的文物保护。同时,石渠县政府已表示采用应急措施进行保护,我们的考古工作促进了民族地区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住在须巴神山石刻群附近的牧民多地是长期保护摩崖石刻的当地牧民之一。他告诉记者,从他爷爷开始,到现在一家三代已经保护了40多年。根据藏族习俗,有神山、经文和佛像的地方,藏民都会去供养,不会去侵占和破坏。“我们还会继续保护下去。”多地说。
  期间,“科考石渠重走唐蕃古道”专题研讨会在石渠县举行。与会专家交流和探讨了石渠县吐蕃石刻的挖掘与保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正式宣布此次考古期间在石渠县已发现疑似吐蕃墓葬,目前还在再次考证中,此项发现可能将成为全国首例吐蕃墓葬的发现。
  据了解,此次陕甘青川藏五省区考古线路,2014年5月底从陕西省西安市(唐长安城)出发,途经兴平(马嵬驿)--陇县(陇州)--陇西(渭州)--临洮(临州)—兰州(兰州)--民和(龙支)--乐都(鄯州)--西宁(鄯城)--湟中(临蕃城)--湟源(赤岭)--共和(大非川)--都兰--称多--玉树--石渠--德格--江达--昌都--察雅--芒康—左贡—林芝—工布江达,最后于6月17日到达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吐蕃王朝首都逻些),历时22天。
  张建林表示,藏、川、青一带多有吐蕃佛教造像。从青海玉树至四川石渠,再至西藏江达等,南北贯通,似乎形成了一条与唐蕃古道并存的佛教传播路线,以青海玉树为节点,南通南诏,西通吐蕃腹地,北接丝绸之路,进而可以通过“蕃尼古道”通往尼泊尔、印度。
 

相关推荐
  • 海晏构筑保护青海湖的生态屏障

    在浩瀚的青海湖北岸,有一片流动的沙丘,它就是海晏县境内的青海湖沙岛。二十余年来,海晏人民防沙治沙与风沙较量,使昔日黄沙滚滚、荒凉的不毛之地,如今一道道沙丘逐渐披上了绿装,筑起了绿色屏障,实现了人进沙退,有效阻止了沙漠的东移。 海晏地处青海湖北岸和湟水河源头,生...

    2007-11-19 编辑:admin 13090
  • 格萨(斯)尔学术研讨会拉萨召开

    8月28日上午,全国《格萨(斯)尔》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来自全国《格萨(斯)尔》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交流经验成果,为促进《格萨(斯)尔》抢救与研究事业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玉英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她说,《格萨尔》史诗是中华民族文化...

    2009-08-29 编辑:admin 8187
  • 青海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天津精彩亮相

      1月12日至13日晚,天津大剧院内回荡着经久不息的喝彩声和掌声——由青海省委宣传部和青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共同组织的青海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巡演活动在天津精彩亮相。此次巡演旨在以文艺的形式感谢天津市对青海尤其是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对口支援工作...

    2018-01-15 编辑:admin 8375
  • 青海省85%野生动物栖息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

    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科学、依法、系统、精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省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已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

    2022-12-06 编辑:索南多杰 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