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团队第一次海陆空全方位拍摄青海湖
央视新闻报道团队首次海陆空全方位拍摄青海湖,将《湟鱼洄游季 探秘青海湖》这一精彩的节目呈现给全国观众,不仅让全国的观众了解青海湖,更将神秘的青海湖底景象呈现给了观众。央视的报道团队为何而来,在拍摄青海湖时又遇到了哪些困难?都市报记者专访央视新闻中心《湟鱼洄游季 探秘青海湖》报道组总导演王卫国,为您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通过湟鱼来关注青海湖整体大生态
记者:导演你好,是什么原因吸引你们来青海拍摄青海湖和青海湖湟鱼洄游的?
王卫国:去年6月,我们对青海湖的湟鱼作过一次洄游的报道,当时只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简单报道。这次和青海电视台合作,选择“湟鱼洄游季,探秘青海湖”的选题,是结合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主题,以及青海生态保护优先这样的理念而确定的。这次拍摄湟鱼不是单纯为了湟鱼而来,而是希望通过湟鱼来关注青海湖整体的大生态,以及青海省在生态环保方面取得的成效,是对青海湖地区或者说整个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
记者:《湟鱼洄游季 探秘青海湖》的节目让很多观众意犹未尽,央视在今后还有没有这方面的关注?
王卫国:我们对青海湖的报道分两个阶段,这次是第一阶段,真正的报道重点将在6月底。我们4月1日就来青海踩点了,并和青海的林业、水利、农牧等相关部门交流沟通,当时形成了初步的报道方案。原计划第一阶段是两天的报道量,但实际采访拍摄下来,用了3天的时间报道,每天首播1小时。当然,今年有特殊的情况,就是湟鱼洄游提前了,比去年大概提前了10天。原来这个季节湟鱼才要开始洄游,本来打算做一些动态性的报道,结果发现这两天洄游的湟鱼较多,因此改为深度报道,延长了报道时间。
5月底青海湖才刚刚有一点绿意,还不是青海湖最美的时候,到6月下旬应该是湟鱼洄游的高峰期,届时将有更多的素材可以报道,真正的报道重点也将在6月底。届时无论是画面、还是景色都会好看很多。
水下画面和航拍画面是怎么完成的
记者:新闻节目中,有大量的水下画面和航拍画面,这些海陆空的设备由谁操作,组织起来难度大吗?
王卫国:我们使用的特种设备都是租用的,包括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都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维护,因为在高原拍摄,要考虑到很多问题。寻找、组织这些特种设备难度不是很大,因为很多单位和央视都有合作,也促成了这次很多新技术的首次使用,包括水下机器人,水下拍摄湟鱼的设备等,这次做了初步尝试,效果很好,6月份将会使用得更多。
记者:青海湖湖底的画面是首次与世人见面,当时你们拍摄时的情况如何?
王卫国:这是首次拍摄青海湖的水下世界,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5月份也不是水下拍摄最好的季节,对我们来说难度大一些,但我们尽量会将观众喜欢看的东西呈现出来。
青海湖水底什么样,我们当时也很期待,但具体拍摄出来的效果如何我们都无法预料,好在这次有新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大家对青海湖的印象都很美,但每个人心中的青海湖都是不同的。我们希望呈现的青海湖是多样的,包括湖底有什么东西,湟鱼在水下的家园是什么样的……大家对此都很好奇。但我们希望,这个片子不仅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更要让大家知道湟鱼需要保护。我们要把真实、全面的青海湖生态展现给大家。
懂青海湖才能拍好青海湖
记者:在拍摄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王卫国:报道难度较高,分几个层次,当然最小的难度是高原反应,不光是人有高原反应,连设备也会出现高原反应。其次是,题材的难度,我们关注的是生态,而我们真正拍摄的主角是生物,拍摄鱼、拍摄鸟或野生动物,这对于电视的表现方式来说难度很高。5月不是湟鱼洄游的高峰期,我们为了拍到水下游的鱼,会去想很多办法,在不干扰鱼的情况下拍摄到它,难度就很高。我们需要调特种设备,或是把镜头提前放置在水里,等着鱼经过,有可能等一天鱼也没有来。拍摄鸟时,早上天不亮摄像就要提前去扎好掩体,搭好伪装网,人天不亮就要钻进去,一直待到上午11点之后再出来。野生动物的这些镜头很不好拍,不可能接近它们,距离好远它们都会飞走或跑开,所以从拍摄上和技术层面上是有难度的。
最难的是自己首先要读懂这个题材,就是说得懂青海湖。我作为一名记者也好,作为一名导演也好,我要把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想法告诉观众,我就得先懂青海湖,因此我们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早在3月份我接到任务后,就来青海和很多部门的专家见面交流,包括原来青海湖渔场的老船长也找来了,每个人对青海湖、对湟鱼都有自己的理解角度,我们需要了解综合性的东西,将多样性的青海湖呈现给观众。
记者:我们知道报道组拍摄了很多青海湖的资料画面,这些影像资料今后会有什么用途?
王卫国:的确,我们拍摄的片比非常大,拍摄下来的镜头也都很珍贵,以后可能用于深度报道等。也可能会制作成纪录片。我们在青海湖畔待了22天,拍摄了大量的画面,应该会很好地利用起来,包括给科研单位、支持单位制作成资料。
多识先生《多识文丛》10册藏文卷已出版发行
多识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藏族学者和藏汉翻译家,同时也是雪域当代深孚众望的教育家,先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60多年,原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甘肃多识爱心基金会创办人。兼任西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藏学中心学术顾问等职...
2019-01-22 编辑:admin 6237"太阳部落民族歌舞大世界"义演向灾区募捐
5月23日,一台由青、甘、川三地藏族歌手与“太阳部落民族歌舞大世界”精心筹备,主题为《高原的祈祷》大型义演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募捐活动在高原西宁举行。 汶川不要哭泣 我们共同祈祷义演活动现场前来参加活动的藏族企业家和众多普通民众积极响应,纷纷捐款表达爱心,在...
2008-05-24 编辑:admin 11134美籍藏胞扎西江措为四川地震灾区积极捐款
5月25日,美籍藏胞扎西江措在青海省国外藏胞工作办公室主任安正的陪同下,来到省红十字会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5万元。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尼玛代表省红十字会接收了捐赠,并对国外藏胞扎西江措情系灾区群众、为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慷慨解囊的人道善举表示衷心的感...
2008-05-28 编辑:admin 12630藏羚羊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2011年藏羚羊迁徙意外提前,据5月3日来自可可西里管理局五道梁保护站报告称,当天下午5时10分许,有48只待产雌藏羚羊穿越青藏铁路五北大桥和青藏公路2998管理处,向可可西里腹地迁徙。 过去待产藏羚羊向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等地迁徙多从6月17日左右开始,2006年以后...
2011-05-05 编辑:admin 10393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