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早期珍贵壁画西藏拉萨再现

作者:和靖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时间:2010-01-22 09:58:14 点击数:

吐蕃王朝早期壁画
意外发现
2008年7月26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技术专家陈祖军、杨曦、卢嘉兵、罗布扎西和次仁朗杰等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进行文物调查时,意外发现一座寺庙不为人知的废弃库房墙面绘有壁画。库房隐暗狭窄,绘满壁画的墙面因岁月侵蚀,年久失修已遭严重损坏,已经裸露出卵石砌造的部分墙体,屋顶漏雨冲刷的泥水痕迹遮盖了壁画的一些画面,空气中充斥着牲口饲料刺鼻的气味,满地堆挤着杂乱的木料,木料在墙面上磨撞出令人痛心的坑洞。清理之后,断垣残壁和漫漶不清的壁画遗迹逐渐浮现出来,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增添了壁画的沧桑感,萦绕在壁面之上的虔诚灵魂和庄严美感瞬间感染了在场的工作人员。面对这铺残破的壁画,大家心中都萌生了一个期待解开的谜团——这些壁画是什么时代的作品?这座建筑究竟始建于何时?
    蛛丝马迹
    为解开这座建筑与壁画的时代之谜, 我们首先从藏文史料入手。夏格旺堆先生是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藏文文献和考古专家,在他的努力下,我们在《黄琉璃》、《如意树》、《藏蒙宗教源流》、《东嘎大辞典》、《红史》、《卫藏道场胜迹志》、《止贡寺志》等藏文文献中查找到了该寺沿革的蛛丝马迹。根据文献记载,这座建筑最早应是松赞干布为妃子赤萨孟姜所修建的祈愿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时称尼玛拉康。文献记载殿内有四柱,并供大日如来、无量光佛、不动如来、八大菩萨、马头金刚、金刚手护法神共13尊塑像。约10世纪晚期,律藏下路宏传代表人物鲁梅·楚臣喜饶在此略做修葺并新建拉康(佛殿)。此后,藏传佛教噶当、宁玛、觉囊、止贡噶举、格鲁等教派均有高僧在此住持、弘法。公元19世纪,归属布达拉宫郎杰扎仓管理,成为其属寺。20世纪50年代以后,寺庙破败,尼玛拉康外墙回廊被用作马厩、牛圈、储物间,墙面上珍贵的壁画殿堂内泥塑已遭残损。
    经过大量考证之后,我们发现,第一,尼玛拉康殿内的泥塑残存格局与文献记载完全相同。第二,13尊泥塑残存头光、须弥座的造像风格具有明显的早期样式,与青海玉树勒巴沟吐蕃摩崖石刻、四川石渠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与山南扎塘寺、日喀则艾旺寺等7~11世纪造像风格近似。第三,尼玛拉康与措钦大殿的地面有明确的地层堆积关系。尼玛拉康的地面低于措钦大殿约一米,这也间接说明了尼玛拉康的建筑年代偏早。第四,更重要的是,尼玛拉康外墙体与其他殿堂的遮盖关系表明了这座古老建筑的以尼玛拉康为主体逐渐增建的历史证据。至此,这座古代建筑的面纱亦被缓缓揭开,珍贵的壁画也逐渐显现出令人惊异的真像。
    吐蕃画谜
    吐蕃王朝(公元7—9世纪中叶)时期佛教分别从唐蕃古道、蕃尼古道文化线路传入安多、卫藏和康区,由于尚未发现确凿无疑的实物证据,学界对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绘画的认识知之甚少,分歧较多。一般认为大昭寺二楼东北角壁面上的壁画、二楼藏王自修室的壁画及布达拉宫法王洞壁画,是吐蕃时代的绘画遗存。除此之外,少量的贝叶经插图也被认为是吐蕃时代的作品。但是上述作品模糊不清,疑点重重,尤其贝叶经插图南亚风格元素过于浓厚,有可能是从古代印度传入吐蕃的。所有关于吐蕃时代绘画的讨论至今仍无定论。
    从吐蕃王朝分裂之后到后弘期之前的这段历史,西藏壁画的残存仍然极其罕见。其分布范围主要在西部地区,有拉达克的阿基寺部分壁画、塔波寺部分壁画、阿里的托林寺迦裟殿塔内壁画、东嘎·皮央洞窟部分壁画,这些早期壁画均是受中亚文化影响的克什米尔风格,令人奇怪的是,这种风格样式没有广泛传播到卫藏地区,至多传播到下部阿里孔塘地区(今日喀则地区吉隆、聂拉木县一带)。而在卫藏区域,如今只见扎塘寺、夏鲁寺部分壁画残存。这两处壁画的风格样式则是源于古代印度波罗王朝的艺术传统和风格元素。学界只能借助上述壁画遗迹的继承关系猜测吐蕃时代的壁画风貌。而尼玛拉康早期壁画的发现,意味着将重新改写卫藏地区11世纪的艺术史,它与扎塘寺、夏鲁寺的风格联系显得尤其引人瞩目。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尼玛拉康的建筑主体是吐蕃时代的,那么其墙体之上的壁画的绘制时代,则有两种可能,要么与建筑同时,那样的话,尼玛拉康壁画就极可能是吐蕃时代的作品;要么晚于建筑时代,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么,这些早期壁画的时代下限在哪里呢?
    时在西藏考察的西藏艺术史专家谢继胜先生、熊文彬先生、廖旸女士,以及西藏美术史专家、著名画家于小冬先生先后分别对尼玛拉康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新的看法。谢继胜先生对尼玛拉康三佛的排列方式产生巨大困惑,他指出释迦牟尼佛或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的格局是吐蕃时代佛教艺术流行的样式之一,这种例证能够在敦煌吐蕃窟、安西榆林窟、山南吉如拉康、扎塘寺找到,但尼玛拉康殿内三佛并排与八大菩萨的格局显得难以理解,这种新样式的发现,足以证明尼玛拉康的重要价值,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揭开的不解之谜。于小冬先生从美术史的角度和专业画家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尼玛拉康的早期壁画,他认为这铺壁画具有圆润秀挺、大气典雅的艺术品格。以横排主尊连续构图布局,主尊双眉欲连的画法具有典型的阿旃陀石窟壁画的南亚化特征,莲叶、眷属富有写实特点,色调以红为主,整体格调与扎塘寺、夏鲁寺早期壁画,以及热振寺传世绿度母唐卡有明确的风格联系。如果判断壁画早于11世纪的话,那只有可能是9世纪的作品,因为在朗达玛灭佛的100年间西藏的佛教艺术归于沉寂。
相关推荐
  • 藏族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近日,由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北京学友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青海省测试计算中心、北京神州汇通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的“藏族特色文化旅游运营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获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经费927万元。   该项目将建立藏...

    2013-03-11 编辑:admin 13664
  • 共和县文化馆举办“共和县2020年藏族夹棋技艺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

    5月20日上午,共和县文化馆在文化馆三楼会议室举办“共和县2020年藏族夹棋技艺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

    2020-05-20 编辑:青阳卓玛 14172
  • 白玛看望慰问十世班禅大师的母亲尧西·索朗卓玛

    春节前,青海省政协主席白玛在政协办公厅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专程看望慰问了十世班禅大师的母亲、全国政协原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93岁高龄的尧西·索朗卓玛老人以及十世班禅大师的弟弟、青海省政协驻会常委尧西·贡布甲,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在尧西...

    2009-01-25 编辑:admin 7000
  • 海南州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日前,海南藏族自治州州长更藏加对记者说,“海南州横跨三江源高寒牧区和环湖牧区。近年来,我们提出正确处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根据自身优势,优化布局,加快水电开发、有色金属采选、农畜产品加工、高原特色旅游业‘四大产业’。” 数据最能说明变化:短短3年间,海南...

    2009-09-03 编辑:admin 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