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台北故宫
作者:顾钰
来源:西藏文化网
时间:2010-07-02 08:32:00
点击数:
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特展将分别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高雄科学公益博物馆展出。据介绍,这批文物中的大部分曾于去年4月至今年5月在日本九州、北海道、东京、大阪、仙台等地展出,展览在13个月内吸引观众达50万人次。这也使人对此次在台湾的展出充满好奇,对此,展览主办单位金传媒活动经理赖素铃女士为我们介绍了相关的情况。
这是台湾第一次有正宗来自西藏的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西藏的藏品,很多都是从清宫运过去的,所以它们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很多属性相似,就是清宫皇室朝廷与西藏往来相关的东西。这次我们的展览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是来自西藏当地,包括一些大的寺庙——敏诸林寺、夏鲁寺、扎什伦布寺、白居寺、萨迦寺等;也有来自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山南地区的博物馆,山南地区来了几件很早期的文物,有一件还算是古印度时期的。对台湾来讲,这次应该是第一次有正宗的从西藏来的文物。以前,我们关于藏传佛教的展览品是来自国外或者私人收藏家的,这次规格是最高的,每一件文物的品相都非常漂亮。
很多台湾人觉得藏传佛教很神秘
藏传佛教对于台湾人来说,不容易接近、不容易接触。西藏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向往的地方,但很多人会担心会不会有高原反应啊,会不会体力不好不能去啊。对台湾人来讲,西藏不是一个轻易就能去的地方。
说实在的,台湾人对西藏和藏传佛教也并不了解,很多人会觉得很神秘,向往,好奇。认识是蛮有限的,包括我们在台湾对西藏的文化历史或者艺术方面接触的也不是太多。
台湾博物馆人性化,民众看展览习惯普遍
在台湾看展览的情况很普遍。博物馆这些年进步很大,在观念上面来讲,跟国外接轨,台湾要早一点。包括博物馆学、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的使命和功能,比如它的社会教育功能。过去博物馆只管“物”,是不管人的——你爱来不来,爱看不看。可现在博物馆会对观众进行研究,比如研究观众的想法。像以前观众看不懂展览,博物馆会说是因为你观众水平不够啊。可现在它们会想,人家不懂,那怎样让人家来懂。所以包括连展览说明的方式都会不一样。这就是观念上的转变,博物馆会从服务观众的角度来设想不同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展览。目前全世界博物馆的趋向都是这样子的。台湾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早一点,台湾的看展览的习惯也养成的早一点。
10天内预售票1000多张,2000多人将入场
过去20年来,台湾经常会从各地引进重要的大展览,我们称为特展。特展是特别举办的,成本也高,有主题,展品特别精彩,不是一个常设的展。因为它有话题性,在展览期间会构成话题,吸引很多人来看。譬如说,2000年的时候有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秦兵马俑第一次在台湾展览,一共三个月,观众105万人。105万人在内地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对台湾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一个博物馆来105万人是很难想象的。前两年我们办了一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展览,她最重要的两幅画《拾穗》和《晚祷》都来到了台湾,3个月67万人看,场馆几乎是挤爆了。我知道有一天是1万多人进那个馆,那个馆大概是400平方,不大的一个馆。那时候有很多人排4、5个小时去看。对台湾人来讲,这样的特展特别有“聚光灯效应”。
这次展览,在台湾名为“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宣传都还没有出去。但台湾有一个习惯就是买预售票,就是在展览开展前一个月先买预售票,预售票特别便宜。在台湾,人们在711便利店里的机器上买票,票价220元台币,合人民币50多块。两张票的话预售期间买320,是挺便宜的。设置预售票,是希望大家养成一个提前购票的习惯,这样到现场就不用排队买票。从6月1号到现在(6月11号),一个多礼拜,已经卖出预售票1000多张,一天卖出100多张,一张票2个人,就是已经有2000多人要入场。
说实在的,在台湾的展览情况来讲,西方的绘画会比较热门,比较火。大家比较喜欢看西方的绘画,西洋的油画。像凡高的画,一天的预售票会买到三四百或更多。这样子看,这次作为历史文物展,一天100多张算是蛮多的了,成绩还不错。因为看中国历史文物是比较知性的,需要一些历史概念。有的人会觉得不容易看懂,可是看西洋的油画,看漂亮,听艺术家的故事会比较容易,不会需要太多知识去支持他。
藏传佛教不容易懂,此次展览要传播正确的知识和理念
我们要做这样一些工作,就是把艰深的、学术的东西说给大家听,但三言两语很难把艰深的东西讲明白。尤其是讲到一些佛教义理、仪轨等东西的时候,就更讲不清了,整个蒙掉。我觉得藏传佛教真的不容易懂,里面有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各种图像都有象征意义,相互之间通常又是相连的,比如就会疑问为什么大威德金刚又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了解藏传佛教的门槛真的是比较高,没有底子真的不容易懂。
台湾佛教很盛,还有道教,藏传佛教信仰的也很多。我们讲的藏传佛教通常地讲是说密教,就是跟随一个上师。我常常讲,一般性的佛教有点像一个学校,所有人一起听。可是密教有点像是家教班,也就是你只跟着我,我不是讲给所有人听,只给特定的人讲。因为有些东西他觉得当你没有达到那个根底的时候,告诉你的话对你并不见得有好处。所以一般人对藏传佛教比较不了解,甚至还有一些误解,比如男女抱在一起就是双修啊什么的。我们的展览就是要传播正确的知识和理念。
选件在日本巡回展的基础上做了调整,更适合台湾人
这次情况比较特殊,我们的展览是接续在日本的巡回展,所以展品选件是日本人选的。我们这次增加了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跟达赖、班禅有关的文物。后来因为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负责这个展览的李玉民老师是汉传佛教的专家,本身对佛教艺术领域非常有涉猎。他看了日本展的规模后说,在日本的展览是在于说明藏传的密教和日本的密教有什么不同——因为日本有密的传统。所以日本的展览里有一个单元是在讲密教的传入。但对于台湾人来讲,民众对密教并不熟悉,所以李老师把单元做了一些调整。我们第一个单元讲吐蕃王朝,讲松赞干布与尼泊尔、唐朝公主和亲的历史;第二个叫“金色宝藏”,讲的是整个佛教艺术;第三个单元是“文化交流”,主要是讲元明清三朝的文化交流;第四个单元叫“雪域风情”,讲西藏的生活器用,里面包括法器、服饰、乐器、藏戏和藏舞的面具、四部医典的唐卡,内容很丰富。
每个展览都有一个想要讲述的故事在里面。而我们这次展览其实就是带领观众,穿越1500年去了解西藏文化。这是一个比较纵向、概观性的展览,东西非常漂亮,非常值得大家来看。
这是台湾第一次有正宗来自西藏的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西藏的藏品,很多都是从清宫运过去的,所以它们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很多属性相似,就是清宫皇室朝廷与西藏往来相关的东西。这次我们的展览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是来自西藏当地,包括一些大的寺庙——敏诸林寺、夏鲁寺、扎什伦布寺、白居寺、萨迦寺等;也有来自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山南地区的博物馆,山南地区来了几件很早期的文物,有一件还算是古印度时期的。对台湾来讲,这次应该是第一次有正宗的从西藏来的文物。以前,我们关于藏传佛教的展览品是来自国外或者私人收藏家的,这次规格是最高的,每一件文物的品相都非常漂亮。
很多台湾人觉得藏传佛教很神秘
藏传佛教对于台湾人来说,不容易接近、不容易接触。西藏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向往的地方,但很多人会担心会不会有高原反应啊,会不会体力不好不能去啊。对台湾人来讲,西藏不是一个轻易就能去的地方。
说实在的,台湾人对西藏和藏传佛教也并不了解,很多人会觉得很神秘,向往,好奇。认识是蛮有限的,包括我们在台湾对西藏的文化历史或者艺术方面接触的也不是太多。
台湾博物馆人性化,民众看展览习惯普遍
在台湾看展览的情况很普遍。博物馆这些年进步很大,在观念上面来讲,跟国外接轨,台湾要早一点。包括博物馆学、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的使命和功能,比如它的社会教育功能。过去博物馆只管“物”,是不管人的——你爱来不来,爱看不看。可现在博物馆会对观众进行研究,比如研究观众的想法。像以前观众看不懂展览,博物馆会说是因为你观众水平不够啊。可现在它们会想,人家不懂,那怎样让人家来懂。所以包括连展览说明的方式都会不一样。这就是观念上的转变,博物馆会从服务观众的角度来设想不同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展览。目前全世界博物馆的趋向都是这样子的。台湾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早一点,台湾的看展览的习惯也养成的早一点。
10天内预售票1000多张,2000多人将入场
过去20年来,台湾经常会从各地引进重要的大展览,我们称为特展。特展是特别举办的,成本也高,有主题,展品特别精彩,不是一个常设的展。因为它有话题性,在展览期间会构成话题,吸引很多人来看。譬如说,2000年的时候有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秦兵马俑第一次在台湾展览,一共三个月,观众105万人。105万人在内地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对台湾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一个博物馆来105万人是很难想象的。前两年我们办了一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展览,她最重要的两幅画《拾穗》和《晚祷》都来到了台湾,3个月67万人看,场馆几乎是挤爆了。我知道有一天是1万多人进那个馆,那个馆大概是400平方,不大的一个馆。那时候有很多人排4、5个小时去看。对台湾人来讲,这样的特展特别有“聚光灯效应”。
这次展览,在台湾名为“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宣传都还没有出去。但台湾有一个习惯就是买预售票,就是在展览开展前一个月先买预售票,预售票特别便宜。在台湾,人们在711便利店里的机器上买票,票价220元台币,合人民币50多块。两张票的话预售期间买320,是挺便宜的。设置预售票,是希望大家养成一个提前购票的习惯,这样到现场就不用排队买票。从6月1号到现在(6月11号),一个多礼拜,已经卖出预售票1000多张,一天卖出100多张,一张票2个人,就是已经有2000多人要入场。
说实在的,在台湾的展览情况来讲,西方的绘画会比较热门,比较火。大家比较喜欢看西方的绘画,西洋的油画。像凡高的画,一天的预售票会买到三四百或更多。这样子看,这次作为历史文物展,一天100多张算是蛮多的了,成绩还不错。因为看中国历史文物是比较知性的,需要一些历史概念。有的人会觉得不容易看懂,可是看西洋的油画,看漂亮,听艺术家的故事会比较容易,不会需要太多知识去支持他。
藏传佛教不容易懂,此次展览要传播正确的知识和理念
我们要做这样一些工作,就是把艰深的、学术的东西说给大家听,但三言两语很难把艰深的东西讲明白。尤其是讲到一些佛教义理、仪轨等东西的时候,就更讲不清了,整个蒙掉。我觉得藏传佛教真的不容易懂,里面有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各种图像都有象征意义,相互之间通常又是相连的,比如就会疑问为什么大威德金刚又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了解藏传佛教的门槛真的是比较高,没有底子真的不容易懂。
台湾佛教很盛,还有道教,藏传佛教信仰的也很多。我们讲的藏传佛教通常地讲是说密教,就是跟随一个上师。我常常讲,一般性的佛教有点像一个学校,所有人一起听。可是密教有点像是家教班,也就是你只跟着我,我不是讲给所有人听,只给特定的人讲。因为有些东西他觉得当你没有达到那个根底的时候,告诉你的话对你并不见得有好处。所以一般人对藏传佛教比较不了解,甚至还有一些误解,比如男女抱在一起就是双修啊什么的。我们的展览就是要传播正确的知识和理念。
选件在日本巡回展的基础上做了调整,更适合台湾人
这次情况比较特殊,我们的展览是接续在日本的巡回展,所以展品选件是日本人选的。我们这次增加了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跟达赖、班禅有关的文物。后来因为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负责这个展览的李玉民老师是汉传佛教的专家,本身对佛教艺术领域非常有涉猎。他看了日本展的规模后说,在日本的展览是在于说明藏传的密教和日本的密教有什么不同——因为日本有密的传统。所以日本的展览里有一个单元是在讲密教的传入。但对于台湾人来讲,民众对密教并不熟悉,所以李老师把单元做了一些调整。我们第一个单元讲吐蕃王朝,讲松赞干布与尼泊尔、唐朝公主和亲的历史;第二个叫“金色宝藏”,讲的是整个佛教艺术;第三个单元是“文化交流”,主要是讲元明清三朝的文化交流;第四个单元叫“雪域风情”,讲西藏的生活器用,里面包括法器、服饰、乐器、藏戏和藏舞的面具、四部医典的唐卡,内容很丰富。
每个展览都有一个想要讲述的故事在里面。而我们这次展览其实就是带领观众,穿越1500年去了解西藏文化。这是一个比较纵向、概观性的展览,东西非常漂亮,非常值得大家来看。
相关推荐
《野牦牛》翻译文学丛书第四辑现已出版发行
《野牦牛》翻译文学丛书第四辑 据悉,《野牦牛》翻译文学丛书第四辑于2015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第四辑丛书原作者均为藏族女诗人。 《野牦牛》翻译文学丛书是“青海省文学创作发展规划项目”中的一项,得到青海省委、中国作协等上级部门的的大力支...
2015-09-30 编辑:admin 6852第二届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开幕
中新网青海同德6月10日电(鲁丹阳)2019第二届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暨首届文化旅游艺术节于10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班多村开幕,赛事吸引来自全国21个省份和地区的100名越野跑高手和海南州同德县500多名爱好者参赛。 据了解,同德...
2019-06-11 编辑:admin 7045西藏昌珠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工
西藏山南地区昌珠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工仪式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喻达瓦在开工仪式上讲话 昌珠寺民管会主任发言10月15日上午,西藏山南地区乃琼镇昌珠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工仪式在该寺举行。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自治区文物局...
2008-10-16 编辑:admin 8831蒲巴甲领衔电影《刺夜》演绎民国版霸王别姬
蒲巴甲剧照(图片来自新华网) 蒲巴甲演绎别样“霸王”(图片来自新华网) 蒲巴甲脸谱剧照(图片来自新华网) 由王子子、蒲巴甲领衔主演的电影《刺夜》预计将于4月28日全国上映,在这部描述民国时期反腐革新的悬疑动作片中,王子子饰演的卧底名旦陈子莲与蒲巴甲饰演的...
2013-03-01 编辑:admin 7776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