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的世界意义:被世人遗忘的朝觐之路
作者:魏毅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时间:2010-07-22 09:04:00
点击数:
日喀则的世界意义,除了体现在闻名遐迩的珠峰、历史悠久的跨国贸易,以及藏、印之间频繁的佛教往来,也许还应该加上一条被世人遗忘的穆斯林朝觐之路。随着1893年亚东的开埠,国内,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穆斯林,渐渐发现一条朝觐的“捷径”——从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出发,经玉树结古镇,沿唐蕃古道进入卫藏,从日喀则辗转至亚东进入印度,坐火车至阿拉伯海东岸的孟买,再乘坐海船,7天7夜即可抵达圣城麦加。
这是一条被诸种类型文献忽略的朝觐之路。学术界对国内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的路线,大致归结有4种:一是从新疆辗转中亚的陆路;二是从云南至缅甸再转海路;三是经由广州的海路;四是经由上海的海路。笔者以采访中了解到的日喀则朝觐路为线索,请教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姚大力教授,得到的也是“闻所未闻”的回答。姚大力表示:“如果真有此路,其信息应该来自往返印、藏间的穆斯林商人。”
向我们介绍这一路线的阿布巴嘎尔对这条朝觐之路言之凿凿,深信不疑。在日喀则市区年楚河东岸,有一片面积很大的穆斯林墓地。阿布巴嘎尔的外公曾经告诉他:这片墓地埋葬的不仅仅有日喀则的穆斯林,还有很多来自内地的朝觐者。阿布巴嘎尔说,从西北兰州等地赶着马车抵达日喀则,大概需要7个月,通常,这批来自内地的穆斯林,习惯在日喀则修整两到三个月,有些年长体弱的朝觐者在途中病倒,有些就长眠于年楚河边的这座墓园。
与藏传佛教类似,伊斯兰教规也将死于朝觐途中看作一项功德,更为可贵的是,日喀则是漫漫朝觐路上最后一座拥有清真寺的国内城市。能够跨越时空与众多教友长眠于斯,并接受本地穆斯林年复一年的祭扫,对于这些来自异乡的灵魂,也算是一种难得的机缘与幸福。
是否真的有过这样一条穆斯林的朝觐之路,它在历史中被人们遗忘?
站在修葺一新的日喀则清真寺院内,可以清晰地看到扎什伦布寺的金顶和修复后的宗山,而距离更近、几乎与清真寺构成“邻居”的建筑是关帝庙,由福康安在对廓尔喀的战争胜利后拨款重修,如今已演变为日喀则格萨尔拉康小学。在一份绘制于清朝末期的日喀则地图上,上述4个建筑——扎什伦布寺、宗山、关帝庙(连同校武场)、清真寺——构成了绘图者心中有资格代表日喀则城市景观的地图要素。
关于日喀则清真寺的修建年代,众说纷纭。宁夏大学周传斌教授认为该寺始建于17世纪,清真寺院内的一块牌匾上书写的建寺时间是1447年4月,而《日喀则地区现存反映中国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历史文献目录》,则将建寺推早至1343年。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伊斯兰教进入西藏的路径有两条,分别从西南方的克什米尔和东北方的内地进入。14世纪,与藏区毗邻的克什米尔地区开始了伊斯兰化的过程,并逐渐影响至阿里和卫藏地区。在藏语中,穆斯林至今仍被广泛地称为“卡切”,就是因为最早的穆斯林来自克什米尔。在古藏文中,克什米尔被称为“卡切域”。
伊斯兰文化对藏文化的影响早已融入藏族社会的训诫格言《卡切帕鲁》(有人认为它的作者是七世班禅),就出自一位留学印度的名为发祖拉的阿訇。藏语中对藏红花的称呼之一。Kha—che—gur_kum,意思就是“克什米尔红花”。
同样,日喀则的早期穆斯林也来自克什米尔,由于地处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至拉萨的交通要道上,穆斯林在日喀则活动的年代应该很早,甚至早于拉萨。1800年来到日喀则的英国人特纳在其《西藏扎什伦布寺访问记》一书中提及: “逊尼派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等非喇嘛教徒至少有3 0 0人生活在日喀则。”成书于1886年的《西藏图考》也记载,信奉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商人行踪遍及全藏,并在“前藏设有大头人三名,后藏一名,以为管辖”,后藏的这位“大头人”(藏人多用藏语称其为“本波”),理所当然的住在日喀则。
阿布巴嘎尔的外公,曾经就是一位管理日喀则教务的“大头人”。在阿布巴嘎尔的童年记忆里,外公是一位留着长长白胡子、和蔼可亲的老人,不仅在穆斯林社区内受人尊敬,就连日喀则本地的藏族居民见到他,也都表现出尊敬的神情。藏族百姓对这位“头人”称谓,一般有两种,一是“卡切本波”,意为“穆斯林的大官”;二是“玛玛萨伊”,印度语中“先生”的意思。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伊斯兰教进入西藏的路径有两条,分别从西南方的克什米尔和东北方的内地进入。在大量内地穆斯林涌入日喀则的1980年代以前,这片围绕清真寺的小社区涵盖了本地藏族对于穆斯林的全部认知。据日喀则清真寺的阿訇阿都热玛回忆,1960年,日喀则市区共有120户来自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家庭,藏族人称其为“博卡切”,也即通俗意义上的“藏回”;另有几户来自内地的穆斯林,藏族人称其为“甲卡切”,字面的意思是“汉回”。阿都热玛回忆说,童年时他与日喀则本地的藏族伙伴玩耍,并没有所谓“民族”的概念,双方去扎什伦布寺以及清真寺“互访”,家长们也司空见惯,从不干涉。
称谓或许更能说明问题,阿布巴嘎尔至今仍被藏族朋友称为“白啦”——“白”是乌尔都语中“哥哥”的意思;而对于内地来的穆斯林,当地人则直接喊“哥哥啦”。细微而敏感的区别背后,反映了本地人对于外来者籍贯的敏感。在时间上可能晚至1980年代,“白啦”和“哥哥啦”的称谓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略显生硬的“卡切啦”。
对于日喀则的藏族居民而言,这些来自异域的“藏回”说藏话、穿藏装、吃糌粑、喝酥油茶,早已完成了“本土化”的进程。唯一的不同似乎就是宗教,而对于普通的信仰者而言,教义的区别显然过于繁琐,更多的日喀则市民,逐渐习惯了类似的场景:伴随阿訇富有磁性的召唤声,身边的穆斯林放下手中活计,整理着装,匆忙向清真寺汇集,一天五次,风雨无阻。阿布巴嘎尔年轻时热衷于在年楚河边过林卡,每当临近做礼拜的时间,总会有藏族伙伴提醒他回城,他说,“穆斯林对待宗教的仪轨更为虔诚,也许正是这一点,赢得了藏族人的尊敬”。
民主改革以后,阿布巴嘎尔一家搬到第三居委会,以加工面条为生,每到斋月,因为天亮以后封斋,因此开门营业时间相对晚一些。有时,性急的顾客来敲门,总会被周边的藏族邻居制止: “让他们多睡一会,这个月他们不能吃饭”。而每到天黑,热情的邻居们又拿来鸡蛋和奶渣,硬要他们吃,并特意说明“是干净的”。尤其令他感动的是,斋月后的开斋节,经常会有认识或不认识的藏族朋友牵来一只羊:“你们一个月不吃肉,这个羊送给你们宰,比我们带着去转寺庙,功德多很多。”
阿布巴嘎尔至今不忘外公教诲他的话:尊重他者是穆斯林的圣训之一,尤其身处他乡,更要时时谨记。身为穆斯林社区的领袖,阿布巴嘎尔的外公不放过身边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例如宰牲,藏族的习惯是直取内脏,而穆斯林的习惯是先行放血。为此,这位老人再三告诫属下教民,宰牲不可当众进行,而且必须事先挖个}同,将牲血引入其中,以免四处横溢。另一方面,他也积极为身边的藏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阿布巴嘎尔还记得幼年时,有些患眼疾的藏族居民,经常跑到家里向外公讨要“拉堆”(即做礼拜时戴的白色头巾),外公毫无顾忌地剪下一段,蘸上藏红花泡制的药水,晒干后赠予患者。
在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温情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两个民族之间、两种宗教之间相互的尊重和包容。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甄别国籍工作的开展,绝大部分穆斯林选择了印度国籍,有些返回祖先们居住的地方——克什米尔,只有阿布巴嘎尔的外公留了下来,他说生意可以不做,但墓地必须有人看守。也许是考虑到重返日喀则的可能,迁回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几乎没有一家选择变卖房产,而是统一将房屋产权转让至阿布巴嘎尔的爷爷名下。
时过境迁,当时留在日喀则的这一户穆斯林人家,历经五子分家各立门户,至今已发展到13户,围绕新修的清真寺,渐渐恢复了一个独立的小社区。而当年迁回克什米尔的穆斯林,由于战乱等缘故,极少有机会回来探亲,阿布巴嘎尔也仅仅到克什米尔去过一次,他随身带去的日喀则清真寺的照片,让幼时的伙伴们泣不成声。在克什米尔,阿布巴嘎尔了解到,几乎每户曾在日喀则生活过的穆斯林,都保留有一张由中国外交部签署的文书,上边写着“任何时候,来去自由”,文书的最后签有大大的三个汉字——周恩来。
这是一条被诸种类型文献忽略的朝觐之路。学术界对国内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的路线,大致归结有4种:一是从新疆辗转中亚的陆路;二是从云南至缅甸再转海路;三是经由广州的海路;四是经由上海的海路。笔者以采访中了解到的日喀则朝觐路为线索,请教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姚大力教授,得到的也是“闻所未闻”的回答。姚大力表示:“如果真有此路,其信息应该来自往返印、藏间的穆斯林商人。”
向我们介绍这一路线的阿布巴嘎尔对这条朝觐之路言之凿凿,深信不疑。在日喀则市区年楚河东岸,有一片面积很大的穆斯林墓地。阿布巴嘎尔的外公曾经告诉他:这片墓地埋葬的不仅仅有日喀则的穆斯林,还有很多来自内地的朝觐者。阿布巴嘎尔说,从西北兰州等地赶着马车抵达日喀则,大概需要7个月,通常,这批来自内地的穆斯林,习惯在日喀则修整两到三个月,有些年长体弱的朝觐者在途中病倒,有些就长眠于年楚河边的这座墓园。
与藏传佛教类似,伊斯兰教规也将死于朝觐途中看作一项功德,更为可贵的是,日喀则是漫漫朝觐路上最后一座拥有清真寺的国内城市。能够跨越时空与众多教友长眠于斯,并接受本地穆斯林年复一年的祭扫,对于这些来自异乡的灵魂,也算是一种难得的机缘与幸福。
是否真的有过这样一条穆斯林的朝觐之路,它在历史中被人们遗忘?
站在修葺一新的日喀则清真寺院内,可以清晰地看到扎什伦布寺的金顶和修复后的宗山,而距离更近、几乎与清真寺构成“邻居”的建筑是关帝庙,由福康安在对廓尔喀的战争胜利后拨款重修,如今已演变为日喀则格萨尔拉康小学。在一份绘制于清朝末期的日喀则地图上,上述4个建筑——扎什伦布寺、宗山、关帝庙(连同校武场)、清真寺——构成了绘图者心中有资格代表日喀则城市景观的地图要素。
关于日喀则清真寺的修建年代,众说纷纭。宁夏大学周传斌教授认为该寺始建于17世纪,清真寺院内的一块牌匾上书写的建寺时间是1447年4月,而《日喀则地区现存反映中国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历史文献目录》,则将建寺推早至1343年。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伊斯兰教进入西藏的路径有两条,分别从西南方的克什米尔和东北方的内地进入。14世纪,与藏区毗邻的克什米尔地区开始了伊斯兰化的过程,并逐渐影响至阿里和卫藏地区。在藏语中,穆斯林至今仍被广泛地称为“卡切”,就是因为最早的穆斯林来自克什米尔。在古藏文中,克什米尔被称为“卡切域”。
伊斯兰文化对藏文化的影响早已融入藏族社会的训诫格言《卡切帕鲁》(有人认为它的作者是七世班禅),就出自一位留学印度的名为发祖拉的阿訇。藏语中对藏红花的称呼之一。Kha—che—gur_kum,意思就是“克什米尔红花”。
同样,日喀则的早期穆斯林也来自克什米尔,由于地处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至拉萨的交通要道上,穆斯林在日喀则活动的年代应该很早,甚至早于拉萨。1800年来到日喀则的英国人特纳在其《西藏扎什伦布寺访问记》一书中提及: “逊尼派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等非喇嘛教徒至少有3 0 0人生活在日喀则。”成书于1886年的《西藏图考》也记载,信奉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商人行踪遍及全藏,并在“前藏设有大头人三名,后藏一名,以为管辖”,后藏的这位“大头人”(藏人多用藏语称其为“本波”),理所当然的住在日喀则。
阿布巴嘎尔的外公,曾经就是一位管理日喀则教务的“大头人”。在阿布巴嘎尔的童年记忆里,外公是一位留着长长白胡子、和蔼可亲的老人,不仅在穆斯林社区内受人尊敬,就连日喀则本地的藏族居民见到他,也都表现出尊敬的神情。藏族百姓对这位“头人”称谓,一般有两种,一是“卡切本波”,意为“穆斯林的大官”;二是“玛玛萨伊”,印度语中“先生”的意思。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伊斯兰教进入西藏的路径有两条,分别从西南方的克什米尔和东北方的内地进入。在大量内地穆斯林涌入日喀则的1980年代以前,这片围绕清真寺的小社区涵盖了本地藏族对于穆斯林的全部认知。据日喀则清真寺的阿訇阿都热玛回忆,1960年,日喀则市区共有120户来自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家庭,藏族人称其为“博卡切”,也即通俗意义上的“藏回”;另有几户来自内地的穆斯林,藏族人称其为“甲卡切”,字面的意思是“汉回”。阿都热玛回忆说,童年时他与日喀则本地的藏族伙伴玩耍,并没有所谓“民族”的概念,双方去扎什伦布寺以及清真寺“互访”,家长们也司空见惯,从不干涉。
称谓或许更能说明问题,阿布巴嘎尔至今仍被藏族朋友称为“白啦”——“白”是乌尔都语中“哥哥”的意思;而对于内地来的穆斯林,当地人则直接喊“哥哥啦”。细微而敏感的区别背后,反映了本地人对于外来者籍贯的敏感。在时间上可能晚至1980年代,“白啦”和“哥哥啦”的称谓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略显生硬的“卡切啦”。
对于日喀则的藏族居民而言,这些来自异域的“藏回”说藏话、穿藏装、吃糌粑、喝酥油茶,早已完成了“本土化”的进程。唯一的不同似乎就是宗教,而对于普通的信仰者而言,教义的区别显然过于繁琐,更多的日喀则市民,逐渐习惯了类似的场景:伴随阿訇富有磁性的召唤声,身边的穆斯林放下手中活计,整理着装,匆忙向清真寺汇集,一天五次,风雨无阻。阿布巴嘎尔年轻时热衷于在年楚河边过林卡,每当临近做礼拜的时间,总会有藏族伙伴提醒他回城,他说,“穆斯林对待宗教的仪轨更为虔诚,也许正是这一点,赢得了藏族人的尊敬”。
民主改革以后,阿布巴嘎尔一家搬到第三居委会,以加工面条为生,每到斋月,因为天亮以后封斋,因此开门营业时间相对晚一些。有时,性急的顾客来敲门,总会被周边的藏族邻居制止: “让他们多睡一会,这个月他们不能吃饭”。而每到天黑,热情的邻居们又拿来鸡蛋和奶渣,硬要他们吃,并特意说明“是干净的”。尤其令他感动的是,斋月后的开斋节,经常会有认识或不认识的藏族朋友牵来一只羊:“你们一个月不吃肉,这个羊送给你们宰,比我们带着去转寺庙,功德多很多。”
阿布巴嘎尔至今不忘外公教诲他的话:尊重他者是穆斯林的圣训之一,尤其身处他乡,更要时时谨记。身为穆斯林社区的领袖,阿布巴嘎尔的外公不放过身边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例如宰牲,藏族的习惯是直取内脏,而穆斯林的习惯是先行放血。为此,这位老人再三告诫属下教民,宰牲不可当众进行,而且必须事先挖个}同,将牲血引入其中,以免四处横溢。另一方面,他也积极为身边的藏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阿布巴嘎尔还记得幼年时,有些患眼疾的藏族居民,经常跑到家里向外公讨要“拉堆”(即做礼拜时戴的白色头巾),外公毫无顾忌地剪下一段,蘸上藏红花泡制的药水,晒干后赠予患者。
在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温情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两个民族之间、两种宗教之间相互的尊重和包容。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甄别国籍工作的开展,绝大部分穆斯林选择了印度国籍,有些返回祖先们居住的地方——克什米尔,只有阿布巴嘎尔的外公留了下来,他说生意可以不做,但墓地必须有人看守。也许是考虑到重返日喀则的可能,迁回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几乎没有一家选择变卖房产,而是统一将房屋产权转让至阿布巴嘎尔的爷爷名下。
时过境迁,当时留在日喀则的这一户穆斯林人家,历经五子分家各立门户,至今已发展到13户,围绕新修的清真寺,渐渐恢复了一个独立的小社区。而当年迁回克什米尔的穆斯林,由于战乱等缘故,极少有机会回来探亲,阿布巴嘎尔也仅仅到克什米尔去过一次,他随身带去的日喀则清真寺的照片,让幼时的伙伴们泣不成声。在克什米尔,阿布巴嘎尔了解到,几乎每户曾在日喀则生活过的穆斯林,都保留有一张由中国外交部签署的文书,上边写着“任何时候,来去自由”,文书的最后签有大大的三个汉字——周恩来。
相关推荐
德格古老“雕板印刷”技艺有望登陆各大卫视
德格印经院雕板技艺 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德格印经院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措泽仁手持刻刀,娴熟地在木板上刻下藏文。这样的雕板再用宣纸或藏纸印刷,便成为在藏区广为流传的藏传佛教经书和各种藏文化典籍。 延续近300年的...
2017-04-27 编辑:admin 4935一场视觉的盛宴 一段圣域的探寻
西藏,世人心目中炽烈的向往。有无数曼妙的词语形容它的神秘气场。它以一个形容词的姿态存在,被不同的人寄予了不同的情感。无数的背包客卸下沉重的包袱,怀着虔诚的心灵前往圣域,用心膜拜那一份静谧。大多数的旅行者只是去领略它充满神性的胜景,但真正的去了解它的过往风...
2010-08-04 编辑:admin 6739海南:机场高速建设有序推进
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的共和机场高速施工现场,看见工人们正加班加点施工进行机场高速建设。记者在海南州交通局了解到,共和机场项目距离恰卜恰镇直线距离约11公里,公路里程约14公里。...
2023-05-09 编辑:索南多杰 21522010西藏现代音乐会即将奏响
2010西藏现代音乐会海报 2010西藏现代音乐会将于8月14晚在拉萨市师范学校大礼堂奏响。 据悉,此次音乐会主题为《让地球不“碳”气》,让人们在看表演、听音乐的同时也能享受低碳生活,提高环保意识。当晚所有演出的乐队均来自藏族组合,包括天杵、九眼石...
2010-08-07 编辑:admin 5846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