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非遗”传承寻求多元发展
作者:陈香玉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1-11-01 10:20:00
点击数:
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唐卡绘画大师丹巴绕旦和格桑次旦,都在自家开设“传习所”进行传统唐卡绘画的师徒教授。与从前不同的是,他们同时还在西藏大学开设的唐卡班任教,通过现代学院式教学传承民族文化。
“从前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僧不传俗’,但现在,这些传统模式逐渐突破。”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负责人阿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
丹巴绕旦和格桑次旦两位唐卡大师目前从事的传统与学院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是当下这种变化的缩影,但传统自身也在发生改变。
“传统文化不仅在传授方式和渠道上有所突破,对学徒的标准和要求也比从前更加开明,”阿旺说,现在,女性或其他民族喜爱唐卡艺术的人同样可以拜师学艺并成为唐卡画师。
据阿旺介绍,这种转变得益于国家的“非遗”保护政策。“老艺人、老手艺人们的热情很高,这点可以从到目前为止四批传承人的申报情况中看出”,阿旺说,前几批申报的人少,项目的发掘也很难。现在很多人积极申报,他们都希望能借国家的帮助,尽自己的能力,将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据西藏自治区非遗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西藏共有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等在内的1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基本形成。目前,格萨尔说唱艺人次仁占堆等53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7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此外,西藏自治区非遗中心还计划通过组织传承人培训,与临近省会城市交流等方式,使传承人把吸收和学习到的更多有效方法,应用在各自领域的文化传承上。
“从前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僧不传俗’,但现在,这些传统模式逐渐突破。”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负责人阿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
丹巴绕旦和格桑次旦两位唐卡大师目前从事的传统与学院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是当下这种变化的缩影,但传统自身也在发生改变。
“传统文化不仅在传授方式和渠道上有所突破,对学徒的标准和要求也比从前更加开明,”阿旺说,现在,女性或其他民族喜爱唐卡艺术的人同样可以拜师学艺并成为唐卡画师。
据阿旺介绍,这种转变得益于国家的“非遗”保护政策。“老艺人、老手艺人们的热情很高,这点可以从到目前为止四批传承人的申报情况中看出”,阿旺说,前几批申报的人少,项目的发掘也很难。现在很多人积极申报,他们都希望能借国家的帮助,尽自己的能力,将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据西藏自治区非遗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西藏共有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等在内的1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基本形成。目前,格萨尔说唱艺人次仁占堆等53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7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此外,西藏自治区非遗中心还计划通过组织传承人培训,与临近省会城市交流等方式,使传承人把吸收和学习到的更多有效方法,应用在各自领域的文化传承上。
相关推荐
布绣嘎玛藏文化传承者
多年来,海南州藏绣工艺一直处于一种自然传承的状态,藏绣题材和内容也仅限于宗教用品和民族服饰上,藏绣的传承只是依凭对宗教的虔诚和对传统服饰的需要而已。近年来,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工艺,保护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州县政府和文化部门注重生产性保护,通过成立海南州布绣...
2013-04-27 编辑:admin 13358阿里人工种草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应
传统的靠天养畜方式日益受到草畜矛盾的制约,如何维系畜牧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记者在西藏阿里牧区采访时了解到,阿里已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立草为业,草业先行。实践表明,人工种草在阿里已经显示出经济、社会、生态等“三重效应”。 阿里地区平均...
2010-09-23 编辑:admin 8413国家级安多藏戏培训班在黄南藏族自治州举行
7月5日至8月1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艺术人才培养类项目——安多藏戏培训班在黄南藏族自治州举行。来自西藏自治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40名从事藏戏工作的专业、业余演员将接受为期40天的专业培训。 安多藏戏培训班是...
2017-07-12 编辑:admin 9884海南州对口志愿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援青干部
2020-06-29 编辑:才吉 13080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