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农场:藏北牧民冬天吃上自己种植的蔬菜

作者:王珊 杨正林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时间:2014-01-26 10:32:00 点击数:
  深冬的藏北草原上,巍峨的念青唐古拉山银装素裹,冒着炊烟的牛毛帐篷外,气温已达零下17摄氏度,而当雄县宁中乡巴灵村牧民巴果家的温棚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空心菜、大白菜等蔬菜吐露嫩芽,展现出绿意浓浓的盎然生机。
  今天的巴果一家人都起了个大早,拔草的拔草,摘菜的摘菜,纷纷在温棚内忙活着。“这批白萝卜长势都不错,都用羊粪施肥,属于无公害蔬菜,你带进城里去吃吧!”儿子从父亲巴果手中接过刚从地里拔出的白萝卜,整齐地排放在一个大筐中。“过去,我们笑话城里人吃蔬菜说是吃‘草’。如今,我们藏北牧民冬天也吃上了自己种植的蔬菜。今年菜长得不错,自己家吃不了这么多,所以把一些好的菜带到拉萨送给亲戚们吃,让他们尝尝我们牧区种的‘环保蔬菜’。”看着绿油油的蔬菜,巴果显得十分高兴。
  设施农业在中国内地农村十分常见,但在高寒缺氧、平均海拔4300米的当雄县则十分稀奇。从2011年开始,当雄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造的高寒两用温棚,在中国高寒牧区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153座高寒两用温棚在当雄县的投入使用,使藏北牧民实现了温棚内种植蔬菜、接羔育幼的梦想,对改善当地牧民饮食结构、实现人畜分居具有重要意义。
  宁中乡副乡长次罗介绍说:“从2011年开始,县里在宁中乡建高寒两用温棚进行试点,且产权到户,这样的高寒两用温棚很适用于家庭式种植,受到了牧区群众欢迎。高寒两用温棚最显著的特点是‘两用’,即夏季种菜,冬季圈养牲畜,使其安全越冬。现在乡里报名建设高寒两用温棚的群众越来越多,我们根据水源、劳动力选择性建设。”
  在当雄县政府的安排下,县人民武装部、县武警中队派出种植能手,手把手教当地牧民种菜。巴果家的高寒两用温棚面积有120平方米,畜圈面积有240平方米,温棚内温度保持在20至30摄氏度左右,每座温棚建设,政府补贴4万元,巴果只需投资5000元。高寒两用温室大棚外观看起来也和日光温室大棚有明显的不同,高寒两用温室大棚的四面都是墙体,外观看起来像一座房子。
  在巴果邻居格次的高寒两用温棚内,记者欣喜地发现了一些凋谢的西瓜藤。格次腼腆地告诉我们:“2013年夏天,在部队官兵的指导下,试种了些吊藤礼品西瓜,技术不好导致西瓜个头太小,不过口感不错,现在让土地休养生息,什么都不种。让儿子上网搜了些吊藤礼品西瓜的种植资料,一开春我就要到曲水县学习西瓜种植技术,慢慢摸索,我相信一定能把西瓜种好,建设好牧场上的‘绿色农场’,打造我们草原上的西瓜品牌,让旅游的人尝尝牧区的西瓜。”
 
相关推荐
  • 三江源保护区第一批搬迁牧民青岛"淘金"

    经过多方联系和充分准备,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清水河镇退牧搬迁的34名藏族牧民元旦前奔赴青岛打工。这些因退牧还草而面临转产的牧民,在当地党政部门的引导和帮助下,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满怀向往和憧憬,成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第一批赴东部沿海“淘金”的打工者。 玉树藏...

    2008-01-15 编辑:admin 10853
  • “敦煌学:第二个百年的研究视角与问题”国际学术会议将于9月召开

    主办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联合举办 会议时间:2009年9月3-5日。 会议地点:俄罗斯,圣彼得堡 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中国,甘肃)文献面世之日起,一百年来,敦煌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发展历史、资料和研究方法的独立性学科。对散布于...

    2009-05-07 编辑:admin 8422
  • 藏族歌手索朗扎西推出新歌《离不开的月亮》

    索朗扎西新歌《离不开的月亮》宣传图  2015年开春之际,索朗扎西携新歌《离不开的月亮》回归,用111字歌词阐释对家乡的依恋,诉说千万人心中的游子情。   索朗扎西:乡愁是《离不开的月亮》   “小时候,乡愁是一首悠扬的山歌,我唱给草原听;长大后,乡愁是一首动听的情...

    2015-03-19 编辑:admin 6274
  • 若尔盖县建设成为四川最大藏药生产加工区

      近年来,若尔盖县委、县政府把藏医药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努力建设四川省最大的藏药生产加工区。在国家级藏医药专家旦科老师的带领指导下,该县先后成功炼制了名贵藏药“珍珠七十丸”和“芒觉丸、常觉丸、西玛尼阿”等8种仁青系列藏药珍宝,...

    2010-07-10 编辑:admin 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