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以产业化发展探寻文化遗产保护新路
作者:胡若愚 钱荣
来源: 青海日报
时间:2008-06-13 09:23:11
点击数: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以唐卡、维绣为代表的热贡艺术享誉海内外,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黄南州政府转变思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过去单纯地挖掘、整理,转变为大力提倡产业化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热贡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的发展,而且也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政府正确引导产业初成规模
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我省东南部,州府所在地同仁县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艺术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壁画、雕塑、雕刻、堆绣、建筑装饰图案彩画等多种形式,因同仁在藏语里被称为“热贡”而得名。
近几年来,黄南州政府及同仁县政府将热贡艺术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发展热贡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引导群众利用空余时间和农闲时间学习,进行唐卡、堆绣等热贡艺术品制作,引导有条件的群众专门从事唐卡绘制及中介贸易,基本实现了文化资源转为产业资源的目的,热贡文化产业已粗具规模。
在各级政府引导下,目前黄南州各类热贡文化产业单位发展到90多家,从业人员2148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热贡艺术品公司5家,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农牧民近3000人。
热贡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农牧民群众带来了丰厚收益,加工销售热贡艺术品在同仁县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
同仁县吾屯村唐卡画师桑斗合告诉记者,他从事唐卡创作已有21年,现在每年靠出售唐卡能收入好几万元,这在村里只属于中等收入水平。
今年30多岁的桑杰本原来是一名唐卡画师,他成立了一家“金轮”艺术品公司,从事工艺美术品制作和销售。现在,他的公司已经把热贡的唐卡、堆绣和泥塑等艺术品销往了美国、瑞典、韩国等地,每年销售额达数十万元。
据统计,目前,同仁县每年热贡艺术品销售额达2000万元,占全县旅游业收入的一半左右。在农牧民年收入中,热贡艺术创作和销售收入占16.7%。
走入课堂教学开展技能培训
在热贡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黄南州政府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谋发展”的思路,重视“两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同时为热贡文化项目“申遗”,创造性地设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千方百计募集资金,以加强对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的保护。
为扶持热贡艺术发展,当地政府投资兴建了热贡艺术馆,并成立热贡艺术协会,将民间工匠制作的热贡艺术精品收集起来集中展出,鼓励民间工匠广带学徒传授技艺,同时还进行重点培养和推介,使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热贡艺术工匠脱颖而出。2007年,同仁县有4位热贡艺人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们也是目前青海仅有的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为使热贡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同仁县还将唐卡、堆绣、泥塑等热贡文化技艺纳入学校课堂教学。 据同仁县副县长更智才让介绍,当地一半以上中小学校都开设有热贡艺术课程,县教育部门还邀请专家学者编写热贡艺术学习简易教材。西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热贡艺术专业课。 此外,同仁县政府从2007年起每年还举办规模不等的培训班,邀请有多年创作经验的工艺美术大师,专门为农牧民培训,2007年已有超过7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黄南州委书记李选生说,根据州上制定的《中国热贡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黄南州每年将培训民间艺人500名,让典型引路,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扩大热贡文化产业的覆盖面。
启动技能鉴定发布地方标准
然而,热贡艺术的繁荣以及热贡艺术产品热销也引发了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以次充好等一系列问题,扰乱了热贡艺术品市场秩序。为促进热贡艺术的健康发展,黄南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05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将唐卡和堆绣列入第一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范围,同仁于2006年8月成立了热贡艺术职业技能鉴定站。
同仁县热贡艺术职业技能鉴定站站长黄永刚说,鉴定站成立后,他们首先对当地热贡手工艺工匠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登记,并组织专家建立了技能鉴定的初、中、高三级考试题库。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人员在参加考试取得相应资格后,管理部门将根据其不同级别,对其作品进行标价。这样可减少市场上热贡艺术作品鱼龙混杂的现象,并可督促从业者不断学习,提高技艺,从而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基础上使热贡艺术更好地传承。
2007年11月底,黄南州热贡艺术协会将80块写有“热贡艺人之家”的牌子分别挂在了经同仁县热贡艺术鉴定考试合格的艺人家大门上。热贡艺术协会负责人桑杰本告诉记者,制作并颁发“热贡艺人之家”的牌子也是保护性开发热贡艺术的重要措施之一。他们将对其进行动态管理,每3至5年重新评选一次,以鼓励那些道德高尚、技艺精湛的艺人。
为规范唐卡制作水平,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年下半年发布《热贡唐卡》地方标准。这是首个唐卡制作地方标准。《热贡唐卡》地方标准征集了热贡艺术大师及相关藏传佛教学者的意见,不仅规定了热贡唐卡制作的原材料、画布处理、绘制工艺技法等,还规定了制作唐卡所需要的颜料及配制,唐卡的分类、分级以及内在质量要求、外观质量要求等。
这一系列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热贡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李选生表示,今后,他们将通过加大对热贡文化的研究、挖掘、开发和宣传,加快资源转换步伐,全力以赴把热贡文化产业培育成青海省的文化特色产业,将同仁打造成全国热贡文化产品特别是唐卡的加工销售集散地,把“中国热贡文化”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马盛德在对同仁县进行考察后认为,热贡艺术,尤其是唐卡艺术在同仁的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值得关注与总结。
政府正确引导产业初成规模
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我省东南部,州府所在地同仁县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艺术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壁画、雕塑、雕刻、堆绣、建筑装饰图案彩画等多种形式,因同仁在藏语里被称为“热贡”而得名。
近几年来,黄南州政府及同仁县政府将热贡艺术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发展热贡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引导群众利用空余时间和农闲时间学习,进行唐卡、堆绣等热贡艺术品制作,引导有条件的群众专门从事唐卡绘制及中介贸易,基本实现了文化资源转为产业资源的目的,热贡文化产业已粗具规模。
在各级政府引导下,目前黄南州各类热贡文化产业单位发展到90多家,从业人员2148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热贡艺术品公司5家,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农牧民近3000人。
热贡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农牧民群众带来了丰厚收益,加工销售热贡艺术品在同仁县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
同仁县吾屯村唐卡画师桑斗合告诉记者,他从事唐卡创作已有21年,现在每年靠出售唐卡能收入好几万元,这在村里只属于中等收入水平。
今年30多岁的桑杰本原来是一名唐卡画师,他成立了一家“金轮”艺术品公司,从事工艺美术品制作和销售。现在,他的公司已经把热贡的唐卡、堆绣和泥塑等艺术品销往了美国、瑞典、韩国等地,每年销售额达数十万元。
据统计,目前,同仁县每年热贡艺术品销售额达2000万元,占全县旅游业收入的一半左右。在农牧民年收入中,热贡艺术创作和销售收入占16.7%。
走入课堂教学开展技能培训
在热贡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黄南州政府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谋发展”的思路,重视“两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同时为热贡文化项目“申遗”,创造性地设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千方百计募集资金,以加强对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的保护。
为扶持热贡艺术发展,当地政府投资兴建了热贡艺术馆,并成立热贡艺术协会,将民间工匠制作的热贡艺术精品收集起来集中展出,鼓励民间工匠广带学徒传授技艺,同时还进行重点培养和推介,使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热贡艺术工匠脱颖而出。2007年,同仁县有4位热贡艺人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们也是目前青海仅有的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为使热贡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同仁县还将唐卡、堆绣、泥塑等热贡文化技艺纳入学校课堂教学。 据同仁县副县长更智才让介绍,当地一半以上中小学校都开设有热贡艺术课程,县教育部门还邀请专家学者编写热贡艺术学习简易教材。西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热贡艺术专业课。 此外,同仁县政府从2007年起每年还举办规模不等的培训班,邀请有多年创作经验的工艺美术大师,专门为农牧民培训,2007年已有超过7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黄南州委书记李选生说,根据州上制定的《中国热贡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黄南州每年将培训民间艺人500名,让典型引路,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扩大热贡文化产业的覆盖面。
启动技能鉴定发布地方标准
然而,热贡艺术的繁荣以及热贡艺术产品热销也引发了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以次充好等一系列问题,扰乱了热贡艺术品市场秩序。为促进热贡艺术的健康发展,黄南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05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将唐卡和堆绣列入第一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范围,同仁于2006年8月成立了热贡艺术职业技能鉴定站。
同仁县热贡艺术职业技能鉴定站站长黄永刚说,鉴定站成立后,他们首先对当地热贡手工艺工匠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登记,并组织专家建立了技能鉴定的初、中、高三级考试题库。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人员在参加考试取得相应资格后,管理部门将根据其不同级别,对其作品进行标价。这样可减少市场上热贡艺术作品鱼龙混杂的现象,并可督促从业者不断学习,提高技艺,从而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基础上使热贡艺术更好地传承。
2007年11月底,黄南州热贡艺术协会将80块写有“热贡艺人之家”的牌子分别挂在了经同仁县热贡艺术鉴定考试合格的艺人家大门上。热贡艺术协会负责人桑杰本告诉记者,制作并颁发“热贡艺人之家”的牌子也是保护性开发热贡艺术的重要措施之一。他们将对其进行动态管理,每3至5年重新评选一次,以鼓励那些道德高尚、技艺精湛的艺人。
为规范唐卡制作水平,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年下半年发布《热贡唐卡》地方标准。这是首个唐卡制作地方标准。《热贡唐卡》地方标准征集了热贡艺术大师及相关藏传佛教学者的意见,不仅规定了热贡唐卡制作的原材料、画布处理、绘制工艺技法等,还规定了制作唐卡所需要的颜料及配制,唐卡的分类、分级以及内在质量要求、外观质量要求等。
这一系列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热贡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李选生表示,今后,他们将通过加大对热贡文化的研究、挖掘、开发和宣传,加快资源转换步伐,全力以赴把热贡文化产业培育成青海省的文化特色产业,将同仁打造成全国热贡文化产品特别是唐卡的加工销售集散地,把“中国热贡文化”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马盛德在对同仁县进行考察后认为,热贡艺术,尤其是唐卡艺术在同仁的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值得关注与总结。
相关推荐
那曲拟建野生动物园并选址初定乃木山
错那湖凡坐车穿越过藏北羌塘草原的人,也许都偶然看到过藏羚羊成群结队驰骋草原的景象,他们可能曾经为没能抓拍到这一精彩的镜头而遗憾过。不过,在不久的将来,这种遗憾或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弥补。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为推动那曲地区旅游产业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经济...
2009-02-17 编辑:admin 6726高原小江南:贵德美景
秋景 丹霞地貌 高原小江南之春景 黄河芦苇荡 千姿湖
2009-10-10 编辑:admin 15488维护景区经营秩序 青海湖景区推行佩戴胸牌经营模式
为进一步规范经营者行为,维护景区良好经营秩序,打造青海湖景区经营者新形象,依照有关规定,结合青海湖景区实际经营特点,青海湖景区工商分局在青海湖景区所有经营者(含从业人员)中实行佩戴胸牌(从业证)经营制度,对佩戴胸牌经营人员确定了范围。即:食品、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
2008-07-29 编辑:admin 6030“佛月”圣地塔尔寺朝圣观光者胜多
游客在塔尔寺留影 5月22日是藏历四月初九,我国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吸引了很多信徒、游客前来朝拜、观光。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团在塔尔寺内观光 信徒的朝圣之路 据宗教史书记载,藏历四月十五是佛祖释...
2010-05-24 编辑:admin 7968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