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鼓了 笑容多了 日子美了
作者:才让本 杜金萍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5-01-23 09:49:05
点击数:
一湾碧水,朝看日出,暮观渔火,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村是高原上少见的渔村。滚滚黄河奔流而下,经龙羊峡水电站,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壮美风光,下游的后菊花村恰在平湖之畔。
每年夏初至深秋,不少游客来到海南地区都会去龙羊峡看龙羊湖水,赏渔灯闪烁,过农家生活,品农家美食。在龙羊峡镇的13个行政村里,后菊花接待的游客排名靠前,乡村旅游也是所有村里发展较好的一个。
守着黄河水,如何用好黄河发展旅游,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后菊花村这些年的探索之路给出了答案。
临近春节,来到后菊花村,走在临村的黄河木栈道上,冬日暖阳驱散了寒意,飞鸟掠过,万里黄河烟波浩渺,别有一番意境。
在与后菊花村党支部书记崇尚峰聊天中记者得知,总结后菊花村乡村旅游发展之路,重在党建引领,锚定建设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之以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崇尚峰介绍,一直以来,后菊花村全面提升乡村环境整治水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基层治理水平,实现由“脏乱差”到“农村美、产业强、百姓安”的精彩蝶变,多措并举奋力谱写“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新篇章。
党建引领生态保护,带动绿色发展“提质”
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后菊花村始终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党支部+网格员+联户”模式,确保生态保护到位。
全力构建党员带头示范、公益性岗位人员主要负责、村民共同参与的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格局,总结推行“每月
村监会、村民理事会、渔业协会和全体党员共同监督,杜绝在禁牧草场、耕地、林地放牧乱象;在休渔期坚决禁止下水捕鱼,在捕捞期坚决禁止私改电路灯具、违规使用塑料袋等行为,确保库区沿岸干净美丽,村庄环境整洁卫生。
村“两委”组织党员带动群众在2.36公里主干道两侧种植丁香、金叶梅等景观树,对32公顷黄河沿线小流域内吊干杏、丁香、沙枣树等灌木丛进行施肥浇灌,对680亩退耕还林地进行提质改造,土壤退化流失风险明显降低,生态、经济、旅游效益明显增加。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绿色经济“提速”
“千万工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后菊花村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好做法好经验,确立村庄建设“一轴两圈四区”发展规划,带动绿色经济“提速”
依托后菊花村“七梁八湾”风景、“菊花古城”等历史人文印记,建成“九曲里”乡村旅游接待点,2022年开园以来,带动村民就业及联农带农60余人,帮助群众增收约2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修建具有畜棚4座、晒粪场、饲料存贮场、青储饲料储备一体的高标准养殖场,以“1+1+N” (一个党支部、一座养殖场、N户养殖户)模式运行,形成符合本村实际的绿色、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积极和3家单位对接经费支持,组织党员干部、妇女代表、致富带头人、群众代表到甘肃、西宁、海东等乡村旅游发展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强的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好经验,举办直播带货、丰收节等文体活动,助力群众农副产品销售增收,探索建立“龙羊土货集市”农副产品销售联农带农点。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带动乡风文明“提效”
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层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效的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能,全面推动了乡村振兴。后菊花村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庄治理体系。
健全完善自治机制,形成“村委会+网格员(党员)+农户”机制,以新修订《村规民约》中“六提倡六禁止”为遵循,完善一榜四组(红黑榜、道德评议组、政策宣教组、禁毒禁赌组、红白理事组)组织建设,提升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法治文化理念与推进后菊花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和法治文化长廊作用,讲好法律政策、做好普法活动,推进平安村庄建设。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后菊花之所以从“脏乱差”变为“农村美、产业强、百姓安”,党建引领、党支部书记领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举增强了村干部的威信,赢得了大家的广泛支持,彻底改变了各族群众的“等靠要”,从而实现了“闯改创”。
2021年以前,后菊花村级集体经济因发展薄弱在共和县排名靠后。四年过去了,如今的后菊花村村集体收入突破15万元,较2021年增长近3倍,真正实现了从“偏穷乱”向“绿富美”的华丽转身,各族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笑容多了起来、日子也美了起来。
每年夏初至深秋,不少游客来到海南地区都会去龙羊峡看龙羊湖水,赏渔灯闪烁,过农家生活,品农家美食。在龙羊峡镇的13个行政村里,后菊花接待的游客排名靠前,乡村旅游也是所有村里发展较好的一个。
守着黄河水,如何用好黄河发展旅游,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后菊花村这些年的探索之路给出了答案。
临近春节,来到后菊花村,走在临村的黄河木栈道上,冬日暖阳驱散了寒意,飞鸟掠过,万里黄河烟波浩渺,别有一番意境。

崇尚峰介绍,一直以来,后菊花村全面提升乡村环境整治水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基层治理水平,实现由“脏乱差”到“农村美、产业强、百姓安”的精彩蝶变,多措并举奋力谱写“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新篇章。
党建引领生态保护,带动绿色发展“提质”
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后菊花村始终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党支部+网格员+联户”模式,确保生态保护到位。
全力构建党员带头示范、公益性岗位人员主要负责、村民共同参与的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格局,总结推行“每月
520”全村卫生清洁常态做法及机制,实施外墙保温层改造项目、村级道路升级改造项目、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及水厕修建项目,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村“两委”组织党员带动群众在2.36公里主干道两侧种植丁香、金叶梅等景观树,对32公顷黄河沿线小流域内吊干杏、丁香、沙枣树等灌木丛进行施肥浇灌,对680亩退耕还林地进行提质改造,土壤退化流失风险明显降低,生态、经济、旅游效益明显增加。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绿色经济“提速”
“千万工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后菊花村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好做法好经验,确立村庄建设“一轴两圈四区”发展规划,带动绿色经济“提速”
依托后菊花村“七梁八湾”风景、“菊花古城”等历史人文印记,建成“九曲里”乡村旅游接待点,2022年开园以来,带动村民就业及联农带农60余人,帮助群众增收约2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修建具有畜棚4座、晒粪场、饲料存贮场、青储饲料储备一体的高标准养殖场,以“1+1+N” (一个党支部、一座养殖场、N户养殖户)模式运行,形成符合本村实际的绿色、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积极和3家单位对接经费支持,组织党员干部、妇女代表、致富带头人、群众代表到甘肃、西宁、海东等乡村旅游发展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强的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好经验,举办直播带货、丰收节等文体活动,助力群众农副产品销售增收,探索建立“龙羊土货集市”农副产品销售联农带农点。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带动乡风文明“提效”
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层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效的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能,全面推动了乡村振兴。后菊花村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庄治理体系。
健全完善自治机制,形成“村委会+网格员(党员)+农户”机制,以新修订《村规民约》中“六提倡六禁止”为遵循,完善一榜四组(红黑榜、道德评议组、政策宣教组、禁毒禁赌组、红白理事组)组织建设,提升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法治文化理念与推进后菊花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和法治文化长廊作用,讲好法律政策、做好普法活动,推进平安村庄建设。
弘扬德治文化精神,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载体,“一月一主题”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连续3年度评比“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传承演绎后菊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推动全村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2021年以前,后菊花村级集体经济因发展薄弱在共和县排名靠后。四年过去了,如今的后菊花村村集体收入突破15万元,较2021年增长近3倍,真正实现了从“偏穷乱”向“绿富美”的华丽转身,各族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笑容多了起来、日子也美了起来。
相关推荐
关于吐蕃史研究中几个“定论”的质疑
在古代藏族史的研究中,吐蕃史的研究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诸前辈学者,在其研究工作中以丰富的知识,精湛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使后进者受益良多。限于史料及其他原因,也有若干问题包括一些“定论”确有待商榷之处,一些“成说”有探寻其根源、考证其讹误之必需。本文冒昧提...
2020-11-20 编辑:才吉 21664推广藏医药走向国际化
日前,在由美国麻州中医学会举办的哈佛中医药论坛上,奇正藏药(002287)为100多名当地医疗工作者介绍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外治法”,反响热烈。 据奇正藏药研发中心总经理、传统藏医药外治研究所董事陈维武介绍,藏医药有2300年的悠久历史及多部医...
2017-08-25 编辑:admin 15320敦煌遗书数据库新突破:全球6.7万件汉藏文献“同台”检索
从敦煌研究院获悉,由该院主持的“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获新突破,目前已完成国内外各地所藏6万件敦煌汉文遗书、7000件藏文遗书的全部基本信息和部分录文,“汉、藏文遗书的全文及图片在同一个数据平台中直接检索、下载和复制使用”为一大亮点。...
2021-05-25 编辑:青阳卓玛 16143幸福贵德“晒幸福”
贵德县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资源向民生倾斜,使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2014年县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总支出的76%,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23.7元,同比增长13.32%。 大力推进就...
2015-02-06 编辑:admin 13893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
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