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羊峡的前世今生

作者: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3-05-30 16:20:17 点击数:
              1979年12月29日傍晚,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峡谷上,一声震响惊天动地——龙羊峡水电站成功截流。
       龙羊峡,在一代曲沟人、共和人、海南人心中留下了一抹深刻的记忆、一种特别的情怀,抹不去,忘不掉。
       时隔30多年,经历岁月积淀的龙羊峡大坝显得愈发凝重,也有着些许落寞。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符号,从建设时期的繁华到建成后的寂静,再到如今因旅游而振兴,它的身上,镌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追溯红色印记
 
       龙羊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的一天,山洪突然暴发,泥石流泛滥,人畜哀鸣。在这危难之际,一条似龙的神羊自天而降,以它锋利的犄角,在万山之中顶开一条幽深的峡谷,将山洪排泄而去。从此,人们便将此地叫作“龙羊峡”。
       在传说的背后,是龙羊峡的险峻地势。龙羊峡两岸是花岗岩峭壁。谷深峡窄,是建设水电站最理想的地方。
       为什么修筑龙羊峡?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在流经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时,被河水裹挟的泥沙在下游宽阔河床中淤积了下来,导致河床逐年提高,留下不小的灾害隐患。
       上世纪50年代,对黄河的治理纳入了国家计划,蓄积了丰富水电资源的龙羊峡从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56 年起,国家开始了对龙羊峡水电资源开发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1976年1月28日国家批准建设龙羊峡水电站,勘察设计工作由水电部西北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1976年 2 月地勘队伍进驻龙羊峡,与此同时水电第四工程局施工队伍进入工地,开始施工准备工作。
       1979年导流隧洞进水并完成截流;1980 年 1 月,龙羊峡水电站坝基正式开挖;水电部四局和援建的18000多名建设者,群策群力,大干苦干;1982年6月28日喀什拦河主坝的第一块混凝土浇筑;1984年8月底,主坝已升高到86米;1989年,龙羊峡水电站发电、供电系统全部竣工,创下过“黄河第一坝、亚洲最大的大坝、单机容量最大、海拔最高电站以及中国最大的人工湖”一系列“第一”。
       西风凛冽、黄沙蔽天、天寒地冻、荒无人烟,对外公路不通,是那个年代“龙羊人”建坝时的真实写照。生活生产资料和施工设备转运,都需通过共和县才能运往工地,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非常困难,施工先遣部队所住的地方多是下挖地窝藏身,上覆帐篷蔽风,最好的住房也不过是一些干打垒的土坯房,生活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一部纪录片中,水电四局老职工张文俊回忆,当时的龙羊峡一片荒凉,一趟西宁要走7、8个小时,作业环境是在高海拔的峡谷,工地周边荒无人烟,野狼出没,黄沙漫天。
       水电建设,功在千秋。追溯龙羊峡水电站的建设过程,可谓可歌可泣。在黄河上游,耸立着两座“水电英雄纪念碑”,其中一座就是为上水电站修建过程中因公牺牲的水电先烈而立。
       当年,建设者通宵达旦,昼夜轮班,为祖国的水电事业贡献青春,奉献生命。如今,漫山的陡峭岩石似墓碑书写着英雄的传奇,他们葬身在龙羊,长眠于龙羊,守护着龙羊。
       每当清明时节,龙羊峡镇政府会举行清明扫墓活动,目的就是悼念为建设龙羊峡水电站而牺牲的水电英雄,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学习先烈的工匠精神,更好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务实,争创一流”的龙羊精神,激发新一代建设者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解封”旧时记忆
 
       从当年水库腹地农牧民的搬迁到共和县的一大批青年被招工到龙羊修建大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代生活在龙羊周边的农牧民群众以及共和的部分居民,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大坝的修建。
       当年很多共和县的在校学子,只要家中有姐妹,其中一人就会被招录到龙羊峡当工人,被这样招录的大多数人后来成为了水电四局的人,从此吃上了水电饭。而要更多的了解龙羊峡大坝的修建,还要从原本生活在水库腹地的农民谈起。
       走进龙羊湖周边村子村民的家中,旧时的记忆已经被“封印”在了黑白色的老照片里。
       青海地方志存书《龙羊峡志》中描述:在库区海拔2600米淹没线以下,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贵南两县境内,有28个村、3479户农牧民群众需要搬迁。同时要征用耕地0.58万公顷、林地0.09万公顷、草场0.46万公顷,受其影响的牲畜达17万余头。
       搬迁,意味着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离开这条“根”。
       龙羊峡镇龙羊新村村民,就是为了龙羊峡电站的修建离开故土、举家返迁的一部分。因电站的修建,用两辈人的人生做出了牺牲,这也许就是龙羊精神在广大群众身上的真实体现。
       龙羊新村属龙羊峡库区移民安置搬迁村,1994年由原共和县曲沟乡前菊花村、加什达村、查纳村三村部分村民组合而成。       1980年3月为支持国家水利发电事业,这三个村465户2841名村民舍弃肥沃平整的土地和环境优美的郭密川农业区,迁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安家落户。同年10月由于气候、水土、地理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大部分村民又迁至原居住地,直到1986年龙羊峡大坝正式下闸蓄水后,其中的380户1200多人搬迁至龙羊峡库区北岸的狭长地带上。
       村民马文智回忆,那时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路,一片荒凉。吃水到库区边挑水吃,生活十分贫穷。在龙羊峡镇打零工和到山里捡头发菜,是当时村民生活主要来源。吃不饱,饿不死,是每一户龙羊人家的生活状态。
       《龙羊峡志》中这样记述:1980年,第一期搬迁的共和县查纳、加什达两村的238、1582人,迁往海西州大格勒。当年秋天,即有人返回库区。嗣后,有150户、1042人陆续离开了大格勒。经反复动员,有17户重返大格勒,有65户、460人安置在多尕当、马汉台等地;还有68户,散居在库区周围。他们有的靠耕种毫无灌溉保证的零星耕地为生,有的在水电部四局工地打临工为生,还有做小生意的,拾废品的。返迁户中还有的人居住在坝区滑坡涌浪范围之内的危险地段。
       生活在龙羊湖周边的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起这一段历史,久久不能忘怀。细细品味,却有着一种龙羊精神的真谛,值得让人回味。
       伴随着龙羊峡电站的修建,由于水库水位的不断上移,搬迁成为陶希有父辈这代人最深的记忆和无奈的选择。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改变生活中的困难,龙羊峡镇和铁盖乡两乡镇的老一辈人集中有限的人力,靠骡车、牛车、手推车,铁锹、锄头等简易设备,人工在荒山荒坡上开拓、平整出狭窄、面积不大的有限的土地。同时开挖出简易渠道,从山沟里引雨水用来灌溉。
       龙羊峡水库建成初期,水位涨幅周期稳定,每年8-9月份涨水,1-2月份降水。库区沿线大片的淹没区域,在短期内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
       于是,每年年初,水位回落,村民们便收拾心情,在被河水肆虐过的土地上抢种,播下来年的希望。
       搬迁牵扯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住房。而龙羊峡镇和铁盖乡两乡镇村民住房的变化尤其反映了“龙羊人”因坝而变的生活。第一次搬家1984年,自建窑洞;第二次1987年,窑洞;第三次1992年,库区移民集中安置,主要用木板夯石搭制土墙,搭建简易土房;第四次1994年,随耕地再次搬迁,5间大瓦房圆了住房梦;第五次2011年后,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陆续搬进了小洋楼。
       如今,站在龙羊湖边,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的美景依旧壮观。龙羊湖周边稳定下来的村民靠着党的好政策,努力过上了美好生活。牛羊育肥业、库区捕捞业、种植花椒、林果、开办农家乐、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分红……种养殖合作社方兴未艾、因湖而兴的乡村生态游蓬勃兴起,龙羊峡水库丰富的渔业资源为不少村民实现了发家致富梦。
       今天我们从龙羊湖周边村民的身上,同样可以看到“艰苦奋斗”这一“龙羊精神”的核心,这是“最美龙羊”的坚守。
 
振兴今朝龙羊
 
       龙羊峡是一个典型的水利工程型城镇,是由于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才形成的。从人口统计数字上看,1976年龙羊峡地区共有29户(集体户)5155人。此后,因为工程建设,1987年,龙羊峡人口达到历史上的顶峰:职工数突破3万人。到2003年,龙羊峡镇更只剩下876户,2629人,还不及巅峰期的十分之一。
       人口剧减、经济衰退的龙羊峡镇,按照传统的思维与行动轨迹,原本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近年来,依托新兴的工业游、生态游、乡村游,这座小镇却走出一条振兴重生之路。
       借助龙羊峡景区的不断发展,龙羊峡镇周边村落依托龙羊峡水库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优势旅游资源,利用现有住房、果园、林地等要素,乡村旅游业已初具规模。
       龙羊峡水电站的投产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经龙羊峡水库对黄河上游水量进行有效调节后,可使下游已建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龙峡4座水电站增加年发电量6.59亿千瓦时。可以说,龙羊峡水电站不仅是一座巨大的蓄水库,而且也是一座巨大的蓄能库。       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和可再生的能源。随着对生态文明和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龙羊峡水电站又开始了“水光互补”的试验。当夜晚来临,光伏电站出力为零后,白天停机的水电机组则启动起来填补供电的缺口。经吉尼斯纪录认证后的世界最大光伏电站——龙羊峡水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其经济、生态效应都是非常显著的,经济贡献已超过全州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正在为中国碳减排做出积极贡献,
       龙羊峡水电站已成为青海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龙羊峡水电站办公楼一楼专门布置了一个面积近百平方米的展厅,里面陈列了龙羊峡水电站的诸多荣誉,一个个奖牌金光闪闪。与此同时,也陈列了记录水电站建设历程的那些黑白照片,有扛着旗子、挑着水桶、背着被盖步行开赴工地的,有大伙儿围蹲在地上吃饭洗脸的,有腰间拴着绳子从高处吊下站在山腰手持钢钎撬石头的……
       这一切成为当地“工业旅游”的一个展示窗口,更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务实、争创一流”的龙羊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核心,吸引不少干部职工和游客前来悟初心、践使命。
       龙羊峡旅游区地处的黄河大峡谷区地形复杂、起伏变化大,旅游区内既有高山,亦有峡谷和盆地,还有奇特河谷、中低山和沙漠。参观者既可以看到水电站的宏伟建筑,又可以领略到特异的“高峡平湖”自然风光。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龙羊峡水库。黄河碧水长流,高原水库烟波浩渺,河谷深切,激流翻滚,峡谷、漫滩与湖泊相间,碧水、丹山与绿洲相映,相得益彰。库区周围天然草原辽阔,水草丰美,蓝天、白云、草原构成绚丽多姿的草原山城风光。龙羊峡水库与青海湖和日月山遥遥相对,是国内最大的高原水库和人工湖泊。
       在龙羊峡水库兴建以前,库区河段基本无渔业可言。龙羊峡水库投运以后,库区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既可发展天然养殖,也可发展人工浮箱养殖。而渔业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也成为龙羊峡旅游的一大亮点。
       虽然大坝竣工后建设者相继撤走,但如今的龙羊峡镇依然保留着那个时代的“味道”,可以让游客领略到龙羊特色和时代气息,一座工业文化游宁静小镇雏形已现。
       龙羊峡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突出“低氧”优势,依托海拔低适宜低氧体育运动的特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建成一批体育运动设施,举办了彩虹跑、青海湖高原越野精英赛、音乐节等赛事活动,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小镇”的美誉
       龙羊峡土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千奇百怪的土柱造型、深远宁静的幽谷地缝、高悬半空的洞穴天门、原始粗犷的沙沟荒漠、怪模怪样的五彩奇石和种类繁多的远古动植物化石,组成了景区内丰富的景观。
       依托红色资源和旅游资源,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
  • 藏族首部母语原创长篇小说丛书现已出版发行

      近日,由青海民族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藏族首部母语长篇小说丛书正式出版发行。   该丛书首批推出了著名作家次仁顿珠的《我的两个父亲》和旦巴亚尔杰的《昨天的部落》,著名青年作家才让扎西的《残月》和普布次仁的《飘落的石子带》,以及文坛新秀宽...

    2015-05-18 编辑:admin 4566
  • 德吉塘十世班禅大师纪念塔

    2009-03-17 编辑:admin 12514
  • 贵南县2015年扶贫开发项目完成州级合规性预审

      为确保贵南县2015年扶贫开发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根据上级部门要求,6月11日,海南州扶贫开发项目合规性预审领导小组,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从项目选择是否符合贵南实际、是否符合精准扶贫要求、方案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等几个方面,对方案进行了合规性预审,在逐一听取了贵南县2...

    2015-07-01 编辑:admin 8923
  • 西藏自治区11大景区申报区级风景名胜区

    纳木错风光  5月26日,西藏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评审委员会成立,并评审通过了3个风景名胜区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并对目前申请的11个全区风景名胜区进行了评审。   据了解,新申请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是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从全区申报的37个项目中,经组织...

    2010-05-29 编辑:admin 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