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光互补”实现生态富民
作者:高岳
来源:海南报
时间:2022-07-08 09:23:39
点击数:


“光伏羊”在园区内一边散步一边吃草。记者/才让本高岳摄
十年前我们怎么养羊?十年前的铁盖乡群众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说起这个话题,共和县铁盖乡七台村的史万顺最有发言权。“那时我们守着自己家的几亩地、几只羊过日子,村里别提有什么产业了。”史万顺回忆道。生态搞不好,何谈产业?平均海拔2630-2750米、年平均气温6.9摄氏度、年降雨量280毫米……种种环境条件再加上风沙肆虐让铁盖乡可利用的草场少之又少。当时的铁盖乡党委一直将精力放在如何让老百姓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赚到更多的钱,反复实践发现,改变生态环境才是实现产业发展迈出的第一步。
整治环境、修筑村路、美化村容……多年来,铁盖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建起了养殖合作社。“心里高兴呀!我原来是贫困户,全家靠种几亩地、养几只羊生活。这两年,合作社发展起来,羊统一养殖,不用我管。我和几个乡亲到榨油坊打工,一个月也有两千多元收入。”史万顺说。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2年,属于铁盖乡地界的塔拉滩上架设起第一块光伏电板,并且随着海南州光伏产业园建设的不断推进,曾经的荒漠被一排排光伏板排列成矩阵,阻止了风沙肆虐的脚步。
铁盖乡距离共和县府恰卜恰镇15公里,东、南接壤黄河和龙羊峡库区,且坐拥光伏电站优势。可以说,铁盖乡各族群众享受着光伏扶贫的政策脱了贫、增了收、致了富。
随着清洗光伏板的水流滋润,曾经的荒滩上开始长出了青草。水分蒸发量下降,空气湿度增加,草地含水量大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荒漠化的扩大延伸。光伏生态园区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塔拉滩长久以来风沙肆虐的问题,也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牧光互补”的生态富民路。“有了光伏板的遮挡,下面的青草就容易长出来,随着园区面积不断扩大,草场面积也会逐年增加。”乡党委班子在光伏园区建设之初,就看到了充分利用园区草场发展生态养殖的“商机”。
2015年,铁盖乡与黄河水电公司签订放牧协议,将哈汗土亥村和合乐寺村16户困难养殖户的600只羊放进了光伏园区内,尝试利用园区草场发展养殖产业,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羊吃得好成活率高、出栏快,价格也比在家圈养育肥的要高。”史万顺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园区草场散养的草膘肉质鲜嫩可口,很快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光伏羊”的名气不胫而走,许多商家专门派人到园区现场订购,“光伏羊”一时供不应求。
随着光伏企业逐年增多,塔拉滩的生态环境几乎是每年一变样。
如果还想要扩大养殖规模,可以用村集体的名义进行养殖“光伏羊”,这样的好处在于方便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一方面可以解放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光伏羊”销路的问题。
铁盖乡将5个村每村162.9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光伏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到塔拉滩光伏企业,2019年开始受益,每年按电价收益达30万元,截止目前5个贫困村已受益15万元……
史万顺说:“统一养殖,年轻的人出去打打工赚赚钱,我们养的‘光伏羊’也不愁卖不出去。”
共和县铁盖乡托勒台村村民东主才让告诉记者,这几年,除了草原奖补收入,到光伏产业园区务工,已经成为他们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去年,他在光伏产业园区的务工收入超过1.5万元。
依托地形优势和光照条件,如今,共和县、贵南县相继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借助光伏发电产业,大力发展“板”下经济,实现了“一草两用”。光伏发电园引入“牧光互补”模式,在光伏电站种植牧草,养殖牛羊存栏达22000多只,实现了“一草两用”;创新“光伏+乡村振兴”模式,截至目前,新能源发电区已提供3349个公益性岗位,对实现创业就业、民族团结、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据了解,塔拉滩草原的10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313户978名人口去年脱贫后接续走上了乡村振兴道路。
从“风生水起”走向“风光无限”。如今,我州将发展光伏电站与养殖业相结合的现代绿色产业,努力实现将太阳能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土地及草场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保护、利用的立体发展模式。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海南州将围绕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发展目标,在既有近10家生态光伏牧场的基础上,立足为乡村振兴培育产业,未来的目标是建成200个“牧光互补”的大型生态光伏牧场,实现清洁能源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融合发展。
采访手记:
这几日,记者在位于共和县塔拉滩的海南州光伏生态发电园区内看到,一群羊儿像洁白的云朵点缀在蓝色的光伏板之间,给夏日的塔拉滩增添了一些温馨。
采访中记者发现,“光伏+生态+惠民”模式,带动了当地发展,加速了黄河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铁盖乡“光伏羊”的成功探索,让各族群众的产业到户到人,尝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甜头。
眼下,共和县有关部门正在加大检疫、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乡党委也在全力谋划着将“光伏羊”产业做大做强,让“光伏羊”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相关推荐
青海:政府与民间合力保护湿地“引鸟归来”
三江源湿地成鸟类栖息繁殖地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省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发动民间力量,通过设立湿地生态管护员岗位,形成了政府与民间力量良性互动、共建共管、人退鸟进的新局面。 每天早晨7时多,青海省玉树市隆宝镇措桑村...
2017-08-14 编辑:admin 3279吉狄马加荣获2014南非“姆基瓦人道主义奖”
吉狄马加 2014南非“姆基瓦人道主义奖”10月10日在南非东开普省巴特沃斯市颁奖,中国著名诗人、文化学者、青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获得该奖。 评选委员会在颁奖辞中称赞吉狄马加为艺术事业以及文化教育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称他为“...
2014-10-13 编辑:admin 3982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国家批复
近日,经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的审议,批复同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由科技部联合19个部委共同推进的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机...
2009-10-29 编辑:admin 4612科研揭示:2000万年前犀牛沿青藏高原北缘迁徙
在数千万年前,地球上的犀牛迁徙都是途经当时的青藏高原南缘吗?
2021-11-25 编辑:格日加 8618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