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卓尼文艺》创刊
卓尼,藏语“觉乃”之音变,意为两棵马尾松。760年来更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卓尼,因大寺而得名,因禅定寺而闻名。卓尼,洮砚之乡,藏王故里。卓尼,地处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卓尼,是美籍奥裔植物学家洛克《生活在卓尼喇嘛寺》的诞生地。卓尼,随着《大藏经》的刻版印行而名闻欧亚。卓尼有一段红色的记忆,杨积庆土司在腊子口战役为红军将士开仓放粮,使红军顺利北上抗日。卓尼是青藏高原的衣襟,源远流长的洮河环绕着,绵延苍茫的森林簇拥着,辽阔丰美的草原怀抱着。在这片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十余万藏、汉、土、回、蒙等多民族的人民。
这里得天独厚,人杰地灵。这里有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这里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这里有古老的洮河文化,有丰厚的游牧文化,有淳朴的农耕文化,有神秘的佛教文化,有悠久的土司文化,有璀璨的洮砚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卓尼各族人民承前启后、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开拓进取的智慧,离不开国内外专家学者不辞艰辛的探究和真实客观的发掘。因此,这些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一种民族文化,而且是博大精深的华夏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画卷里光彩夺目的一页。
《卓尼文艺》杂志的创刊,是卓尼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载体和平台,是继卓尼县50年代的《砂砾》社和80年代的《柳林》文学社之后出现的由县委宣传部主管、县文联主办的正式机关刊物。这一刊物的创办,为卓尼的文艺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为卓尼的文学队伍创造了一个有所作为的环境,从而将会使卓尼文学创作走上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
盛世写华章,圣朝作赋颂。故汉因“文景之治”而赋兴,唐因“贞观之治”而诗盛,清因“康乾之世”而文昌。如今之世,金龙腾跃,海晏河清,天鹏举翼,风清气正。卓尼各族人民和谐共处,艰苦创业,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振兴,科教发达,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为此,正需诗者,歌以咏之;舞者,足以蹈之。为探究人文之大道,抒写卓尼之古今,彰显今昔之巨变,憧憬祖国之未来,直抒胸臆,纵情放歌。使卓尼的山水充满诗情画意,使卓尼的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愿《卓尼》这枝文学之花常开不败,芬芳艳丽;愿卓尼的文化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报告纪实:时代丰碑——贵南农垦精神
在贵南这片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一辈辈农垦人在这里辛勤劳作、甘于奉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马场后代,特别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垦荒者们扎根高原、不怕困难;以场为家、艰苦创业;...
2023-02-03 编辑:索南多杰 9122青海:藏传工艺为残疾青年插上双翼
在青海省湟中县藏文化艺术学校的特培班里,一名叫雷登娟的残疾女青年每天都会趴在课桌上专心致志地制作堆绣。今年22岁的她背部残疾,需要坐在两个叠放在一起的凳子上,才能达到比较合适课桌的高度。在这个特培班里,还有20位跟雷登娟一样患有不同程度残疾的同学。 堆绣、唐卡...
2007-12-13 编辑:admin 8860翁达岗古老村落的非物质遗存
组装好的佛像 西藏的铜佛像制作工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铸造工艺,铸造的铜佛像以小型佛像为主。另一类为打制工艺,打制的佛像,以大型佛像为主,生产地以藏东昌都地区最为有名,工匠的数量也最多。在昌都地区打制铜佛像最有名的是昌都县柴维乡翁达岗村,其次是甲村、多雄村和昌...
2010-08-06 编辑:admin 5123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兴海县非遗项目《佛教音乐•青海藏族唱经调》 木雕技艺 海南州文化、旅游部门以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优势文化资源重新配置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在深化文化旅游资源融合,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海南的知名度,积极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2012-09-11 编辑:admin 8605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