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谱白马恋曲

作者:王劲梅 来源:迪庆日报 时间:2008-03-14 11:16:30 点击数: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纪实


保护区内生活着的滇金丝猴

在我国滇藏交界处雪山峻岭之颠的高寒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我国稀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它们长有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宠白里透红,再配那张美丽的红唇, 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它们生态行为极为特殊,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之中,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不下到较低海拔地带以逃避极度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恶劣自然环境,对农作物也总是“秋毫无犯”,因而又是灵长类中最有趣的物种之一。
    日前,记者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已从1983年的500多只上升到近年来的1200-1300多只。数据表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20多年来,始终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环境作为己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为国家林业局51个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之一。
    加强机构建设 保护国家生态安全
   
滇金丝猴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物种之一。是我国特有分布物种。我国科学家对滇金丝猴的研究是1960年以后开始的,当时在云南省德钦县收集到8张滇金丝猴皮,证实了它的存在。 从此以后,滇金丝猴保护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83年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从而拉开了对这一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行动序幕。
    自保护区1983年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保护区的建设,经过多方努力,使保护区成为我国现有面积最大的以保护滇金丝猴及其生存环境为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更科学的管理好保护区,在迪庆州内成立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局在州委、州政府,相关部门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子,努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维西两县境内,总面积281640公顷。是我国以保护滇金丝猴为主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为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区域之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蕴育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属特有现象明显、特有物种较多的自然保护区。
    开拓创新 社区共管促和谐发展
   
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性强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确处理好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保护区内居住着9000多人,周边社区有7万多人。社区群众大部分居住在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收入低,粮食产量受自然条件限制,牲畜超载现象严重,对自然资源保护造成一定的威胁。为解决好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有效地推动滇金丝猴及其栖息环境保护,管理局等部门进行多方考察后,把社区经济建设和保护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白马雪山保护区山区综合开发(社区共管)项目。
    2003年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的重视下,在有关国际保护组织的支持下,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各种渠道累计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帮助社区开展推广太阳能、节柴灶,用水泥板替代房头板、用铁丝网替代木栅栏等能源替代项目;推广了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松茸资源可持续利用、养蜂等技术培训项目,积极探索社区共管的新路子。由于保护区正视社区群众的现实困难,力所能及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社区群众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合作、协作关系逐步得到加强。随着社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得到缓解,有效地推动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通过开展社区共管,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两个社还主动把部分的集体山林让出来进行封山育林。特别是妇女的参与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在德钦的此独顶社,当地妇女兴趣小组组成森林巡护队对村子周围的保护区林进行巡山护林。在德钦县的书松和叶日开展了松茸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帮助村民制定资源管理办法,管理局筹集资金在松茸的重点产区建立了11个松茸交易市场,向村民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资源活动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松茸产量逐年上升,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开展松茸资源持续利用管理的叶日村的谷龙坡、娘就顶等8个社的松茸收入从之前的户均5000元上升到户均10000元,收入翻了一倍。
    社区共管还因地制宜帮助村民发展经济林木,推广粮食新品种种植。地处保护区实验区内的通堆水社,在保护区建立以前,是主要的伐木基地,砍伐树木是该村主要的收入来源,自保护区建立以后,村民的生活曾一度陷入困境,很多村民进入保护区内偷伐木材和偷猎,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1999年,在世界自然基金组织的帮助下,针对有关问题,在该村开展了社区共管活动,以解决村民的替代性生计问题为切入点;在社区举办了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和养殖技术培训,使村民掌握科学种田技术;在该村建立粮食生产基金帮助解决村民购买种子、化肥,还解决了村里人畜饮水的问题。开展社区共管4年后,该村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全村用上了电,家家装上了电视机,薪材消耗户均从30立方米减少到15立方米,经济收入从户均3000元增长到10000元,村民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村民自发组织的巡护队每月巡山3次,创造了4年无偷猎和盗伐的纪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白马雪山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保护区的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注入文化活力 推动宣传促保护
   
近年来,滇金丝猴灵奇可爱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国内外知名的报刊杂志上,一批批知名的科学家频繁到保护区进行考察研究。几年来,保护区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确保实效”的宣传教育为要求,利用广播、电视、录像、报刊等宣传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
    为了做好保护区的宣传,促进管护和发展,保护区在保护宣传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建立了中国滇金丝猴网站,用现代网络实现了无距离的宣传;认真按照州委、州政府“文化兴州”的要求,将文化艺术元素注入保护区的宣传中,先后完成了《天地间有一座白马雪山》的电视专题片和《白马雪山保护区形象邮票年册》,并创作了保护区区歌——《白马之恋》。最值得一提的是,还开展了百名知名记者和画家走进白马雪山活动,利用国内外媒体的平台推介保护区。
    长期以来,根据保护区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文化在宣传中的作用,促进了保护区的保护。
    保护与发展并重 高品位打造生态旅游
   
2005年,在由国家地理杂志和全国三十多家媒体举行的“中国最美丽的地方”评选活动中,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
    保护区具有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又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鼎力支持。目前,在多位学科专家参与规划的前提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理念,主要表现在突出保护区生态旅游特色和生态旅游精品,突出社区的参与及和谐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在生态旅游中重视保护与发展并重。
    冬日雪后的白马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的耀眼,因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生活着一群可爱的“精灵”,更有无数个为了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而发生的动人故事。
相关推荐
  • 西藏大学召开庆祝第37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

     9日下午,西藏大学召开庆祝第37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藏大学党委书记尼玛次仁出席并讲话。

    2021-09-10 编辑:青阳卓玛 12079
  • 贵德盛夏瓜果香 黄河岸边好风光

    新建成的乜纳塔(摄影:拉吉卓玛) 乜纳塔广场眺望黄河水转麻尼(摄影:拉吉卓玛) 遥望乜纳塔(摄影:拉吉卓玛) 乜纳塔身后芦苇池中新建的游园长廊(摄影:拉吉卓玛) 实木长廊(摄影:拉吉卓玛) 这里就是香格里拉(摄影:拉吉卓玛) 黄河岸边建设中的水转麻尼广场(摄影:拉吉卓玛) 建设中的世界最大转经筒...

    2011-08-11 编辑:admin 11324
  • 古城拉萨“装扮一新”迎接雪顿节的到来

    拉萨(摄影:洛桑)  雪顿节的脚步近了,拉萨的喜庆气氛浓了:飘扬的彩旗、怒放的鲜花、振奋人心的标语、洗刷一新的道路以及井然有序的交通……宛如热情好客的高原儿女张开热情的双臂邀请八方来客。   走过拉萨市区的大街小巷,处处大红灯笼高挂、彩旗迎风招展...

    2011-08-27 编辑:admin 5156
  • 黄南藏族自治州走出藏文化保护新路

    国庆日益临近,藏族画师娘本也加紧了绘画进度,他要将自己绘制的两幅唐卡献给祖国六十华诞。 38岁的娘本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位热贡艺人。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在藏语里被称为“热贡”,意为金色谷地,因此形成于这里的唐卡、堆绣、泥塑等藏传佛教艺术也被称为“热...

    2009-09-25 编辑:admin 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