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土族诗人作品赏析
东永学,土族,青海人,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家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散文家》、《西藏文学》、《青海湖》等各类报刊杂志上;有诗文入选20多种选集;10多次获省内外各种文学奖;出版个人作品集《土族》、《五彩互助》。
青海骢
《隋书》云:青海,有湖,中有小山。放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因生骢驹,日行千里,世称青海骢。
——题记
东永学(土族)
之 一
在青藏高原,一天早晨,我见到了
雪,雨,雾,阳光——同时光临草原牧场
四境之前走来了一匹白马,扬鬃甩尾
这是传说中的天马,亦或现实的一匹良马
在九月的高原,我就是那个骑马的人
九月的高原上,雨雪中骑马而行的人
人和马都是高原母亲真正纯粹的儿子
青藏高原有那么多的颜色,四季分明
一匹马出现的时候,一幅铜版画浑然天成
纯白,枣红,雪青,黑色,随便一种颜色
青海骢和高原一起从海底托生
青海湖至今成为牧人和所有马的归宿地
我有足够的幸运,知道了这个世界上
依然还有真正的纯洁、圣地、图腾
有魂灵、有神性的马儿引领着年轻的高原
看到青海骢,就能够想像高原上的一切奇绝
特别是九月,特殊的季节,驰骋高原的
因为爱情和月亮而活着的高原女人骑着枣红马
因为太阳和血性而活着的高原男人骑着黑骏马
所有的一切都会苍老,而青藏高原会永远年轻
之 二
龙和一种古老马种的神性结合孕育了青海骢
之后汉唐的征战之所,宋元的纷争之地
青海骢在现实的帝王的你争我夺中流血流汗
由于这些现实的光环,一些马走进了唐诗宋词
一些马雕成铜像埋到了地底下或摆在博物馆
也有马成就了一些画家,至今成就着一批收藏家
都兰吐蕃古墓的血渭一号大墓中有87匹马
它们陪葬贪婪,埋进了吐蕃汗王的陵寝
西安的兵马俑也在延续一个帝王的贪得无厌
有人说这些马尸或陶俑都是青海骢,但愿不是
如果就是,它们的游魂是否还在寻找轮回之路
2015年初夏的一个傍晚,我在青海湖边游走
一位牧人很虔诚地告诉我,仓央嘉措
神僧和情圣双重身份的他,曾经的那一天
就是骑着一匹雪青马踏着祥云走进青海湖的
烟波浩渺之中,那时刻漫天响着吉祥经声
听着这样的神话,想着历史的金戈铁马
耳边有得得的马蹄声在高原风声里脆响
血色青海骢,雕花的马鞍,辽阔的草原
在青海湖的波光潋滟中演绎蒙太奇的景象
我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寻求突围的路口
之 三
青藏高原,雄鹰在蓝天白云之上飞翔
吹着鹰笛,我听见远方传来阵阵马蹄声
这是蒙古英雄成吉思汗时代的猎猎雄风
横扫欧亚大陆,从远古走向缺血的今天
无数匹青海骢披星戴月,阵列沙场
在刀光剑影中,强忍伤痛,忘记忧伤
咀嚼战火血腥,之后将一个个民族英雄
驮上历史的舞台,扶上地方保护神的宝座
如今,美丽的草原弥漫着花草的芳香
奔驰的骏马蹄印如花,牧歌悠扬
一个民族的荣光,马背上神话般绽放
信念,神韵,高原儿女生命的图腾
刚健、奔放、激昂、高贵、自由
这些美好的词语是马给我们的最好馈赠
[FS:PAGE]
走进玉树
东永学(土族)
立秋到来之时,青藏高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最美季节的展露,劲草浓绿,牛羊肥壮,蓝天高远,空气清新。
8月10日,立秋第三天,坐车出发,到玉树参加一个全省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论坛。如此机遇,我又一次能近距离感受草原的大气与辽阔。再说,2010年4月14日的那次大地震之后,玉树一直成为一份牵挂,震后重建的玉树是不是还原成了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色碧绿,晶莹如玉;或者恢复成了风度潇洒,爽朗豪气的那个玉树临风的康巴汉子。
坐一辆大巴车往西南而行——中华水塔的玉树,经幡飘摇的玉树,文字中名词的玉树,要么形容词的玉树,画册中色彩的玉树,一切的一切能否都会真情展现,给我一个理想中的玉树。
行走在草原
从西宁到玉树,走过湟源峡就开始了草原之行,经湟源,翻过日月山,过共和,翻过阿尼玛卿神山,到玛多,再翻过内地人作为“高原反应”代名词的巴颜喀拉山,又经清水河,就到了结古镇。
草原,根深蒂固的主观图象就是一马平川,或者起伏不大的绿浪波动,之上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开始走在青南草原,坐在大巴车里,风吹草动的景象似乎感受不深,原因是初入的草原上牧草瘦黄低矮,很多处盐碱土裸露,很长的路途中不见牧人的帐篷,更不见牛羊,眼见的是因为修路而挖的坑坑洼洼的草原的伤疤。
雪峰挺拔,而万山披锦、五彩缤纷的仲秋时节,也只有这时,山峦如画,草甸如毡,遍地的野草鲜花,青藏高原才一改它的严酷、冷峻、无情,显露出它美丽和温情的一面。高原秋阳,也算是青藏高原的一景罢。
——这是一位作家朋友写的青藏高原的秋景,这也是很多人盼望留存的草原记忆。路在前伸,我一直在等待原始的、唯美画家笔下的草原景象的出现,也就是在等待一种绿草如茵、牛羊满地、牧歌悠扬的景象,但我的失望和三条前伸的道路并行向前。
从西宁到玉树,有一条旧路,旁边正在修两条新道,说新修的两条道是高速公路,修成之时从西宁到玉树的时间会缩短四五个小时。
瘦弱的牧草覆盖,丝丝绿意在朝阳的暖照中抚慰着长途跋涉的单调,幸好眼前还不曾见到直接裸露的大片沙地和一个个光秃秃的沙丘,一道道网围栏护卫着草原,努力拒斥着沙化的围追堵截。
车子驶上一段笔直的道路,抬眼观望,发现三条伸向草原深处的道路真像三把利剑,它们用一种穿肠破肚的凌厉和强势刺开草原的肌肤,路边为了修路而挖出的一个个沙坑,仿佛一颗颗凝结的血滴。
真的,大巴车开得很快,使我产生了如此的幻觉或者联想。草原建设不需要公路吗?需要。为了连通草原深处与外面的世界,公路、高速路、铁路都是需要的,国家意志之一就是要打开所有的封闭,让你必须看到现代化,还有现代社会的精彩和斑斓,然后让你学习改变,这也许就是所说的打开窗子,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也跟着进来了。
想到“现代化”这个双刃剑一样的词语,有人说——后殖民文化格局中,现代性以其强大的文化趋同能力,在持续性的动态吸纳中同化着与之差异的异质文化,并强行改变或收编之。
怕就怕过多的开发使草原受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开荒种田造成的恶果今天开始用因果报应的方式应验。
翻过阿尼玛卿之时,长大在河湟谷地的我有了轻微的高原反应。想想,从前也有过不少次数的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山地,没有过高原反应,这一次有反应,原因是这一两年缺少锻炼,身体越来越差的缘故。
鬓间发胀,胸口憋闷又恶心,闭上眼好受很多。等到难受过去,睁眼之时,惊喜拥抱我。车窗外牧草高深,浓绿如泼墨,一些水泊点缀其间,这是星星海吗?坐在旁边的乔老师说不是,还没到星星海。
蓝天映照下的一汪汪海子,就像无数只蓝眼睛,黄色的、紫红的花簇拥四周。稍微干爽的地方,一顶顶白色的帐篷静立,有一两只藏狗悠然于帐篷外,间或还有二三男孩女孩在草地上玩着儿童自行车。
这才是草原,如果是传统的四角形的黑牦牛毛帐房,旁边码起一堆堆晒干的牦牛粪饼,更具一种油画的美感。
结古镇影像
一座座藏式建筑体现着藏文化的一种魅力,重建的结古镇焕发着新的生机;看见这些藏式建筑,一股酥油的清香迎面而来。
住在尼玛假日宾馆,浓浓的藏文化气息从门厅的陈设,墙上的壁画,木质的楼梯栏杆,方形柱子上的象头壁灯造型中漫溢出来,加上吧台上几个藏族服务员的藏语交谈,你不得不承认你是在藏区。
灾后重建,灾难之上的凤凰涅槃。
漫步在格萨尔广场,放眼四周,碎石板的石基之上是一栋栋藏式楼房,很多房顶经幡飘摇,这不是装饰品,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信仰的昭示。还听说民族英雄格萨尔的铜坐骑的肚子里,身下的基座里都装上了经文,你围着英雄的雕像转一圈,就等于转了一次经,默念了好多好多殊胜的经文。
这一切,才是从英雄格萨尔时代流传下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从内里打造出来的民族地域文化。
行走在焕然一新的结古镇,不得不想到2010年4月14日,那是一个灾难的日子。想到那次地震,我记起至今流传在玉树的下拉秀和小苏莽乡的民间传说——
当江嘉多德神山像白海螺的时候,那是平安幸福的时代;
当江嘉多德神山像花天珠的时候,那是半低不高的时代;
当江嘉多德神山像灰斑玉的时候,那是支离破碎的时代。
如果这个预言是真实的,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灰斑玉的时代,也就是支离破碎的时代,至少2010年就是。
2014年4月14日7时49分,最大一次地震震中位于玉树州玉树县境内,其规模达到7.1Ms、深度为14公里。这次地震导致2700多人遇难,270人失踪,12000多人受伤。——这是一串简单的数据,但在当时让全中国为之惊悸和阵痛。
时过境迁,玉树以一种新面貌展露出巴颜喀拉山一样的傲然气概,扎曲河水一样的柔韧坚毅。我膜拜神山圣水,更膜拜山水间繁衍生息的藏族兄弟姐妹和各族同胞,以及高原上所有的生灵。
藏民族,还有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其中水是第一,草排位第二。站在由西向东而来的扎曲河畔,看着由南流进市区的巴曲河,两条河水在市中心交汇后向东流去,我感受了水对玉树的神性养育,神性的水在这里写出了一个大气的“人”字。
如此,玉树草原上每一头牛每一只羊的身上都背着一个神话传说。听一位藏族老人说:阿尼玛卿神山上曾经有一只凤凰居守,所以其中的的“玛”是孔雀之意,同时这个词还有受伤之意,黄河源头在阿尼玛卿山上,水是山上的凤凰受伤流出的血。或者说,阿尼玛卿神山原本就是一只凤凰,受伤的凤凰把自己的经血一样的圣水贡献给了山下的万千生灵。
水是神物的经血,因此藏族人敬重水,藏区的每一个湖都是一些人的寄魂湖,每一条河里都有“鲁”族的家庭成员居住,多少首赞歌里都是水波潋滟着。
扎曲河边,我拍下了一张以河水为背景的照片,河水泛着秋波带着我的祝福奔向远方。
转身正对格萨尔王威武的塑像三鞠躬,格萨尔王沉默无语。静心倾听,雪域大地上很多人在传唱英雄的传奇,邻国有三大神灵、三大寺院、三大部落、三大圣贤、三大王妃等等。
雪域民众,包括藏族、土族、裕固族等,视“三”为吉祥数字,于是心中有三世佛,佛法僧又尊称为三宝,酒供有三祭,黑头凡人们饮酒也是三杯为圆满。
结古镇周边有三座神山:登德隆钦神山,是来之异域的一头神像,这头神像是普贤菩萨的坐骑;木塔梅玛山上,是目前青海 最大的萨迦派佛刹——结古寺;巴塘山秋意盎然,一所所高低错落的藏式民居依山而建。每一座屹立的山峰,就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祭台。
四周有众多山神庇护。与山的交往,使人获得了高度;与人的交往,使山获得了情感。人和水也是如此水乳交融着,结古镇的两条圣水河里有无数水神河灵环佑,结古镇的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此时站在金刚威武的格萨尔脚下的我也是幸福的,只是土族人丢失自己的骏马很长很长时间。
嘉那玛尼石城
作为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凡俗弟子,来到玉树,就不能不到结古镇郊的新寨村,因为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嘉那嘛呢石堆,也有人叫“嘉那嘛呢石城”。
据说“嘉那嘛呢石城”由嘉纳活佛于康熙1715年创建,用刻有经文的嘛呢石堆砌而成,凿刻在石头上的嘛呢经文达25亿块之多。说最初占地105亩,分成自西向东的六个区域堆,象征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同时也表现出了嘉那玛尼石刻堆发展的六个阶段。
在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上,记录着佛教历史,记录着藏族文化,镌刻着精神信仰,也记录着雪域儿女纯朴、坚韧的性格,更记录着不屈的信念。
来到嘛呢石前,人可以不用跪拜这些仪式,但我的灵魂低下了平时高昂的头,信仰的高塔前一颗凡俗的心没有骄傲的理由。
每年藏历12月15日,在嘉那嘛呢石堆广场举行藏传佛教文化节。届时,来自西藏、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的数万藏传佛教僧侣和佛子云集于此,献嘛呢石、转嘛呢轮、观看嘛呢舞蹈等。这一天,所有神灵一定在结古镇的上空吧,他们俯视着黑头凡人们的狂欢,与民同乐,借禄马、桑烟、祈祷这些天梯一样的载体把吉祥送到人间。
以上一点知识是来玉树之前从一本书上恶补的,书名叫《风马界》,是玉树本地的一位叫尼玛江才的藏族作家写的。
此时是2014年8月12日早上,我站在了嘉那嘛呢石城底下,有记载说嘛呢石堆长300米,宽80米,高3米。地震的影响,此时只有一面比较规整,很多嘛呢石还在胡乱堆积。
默诵着六字真言,围着嘛呢石城转一圈,宗教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温情漫溢四周。注目一块块嘛呢石,一本书名浮现而来,书名是《嘉那道丹•桑秋帕旺传》,书中记述了嘉那玛尼堆的创建历史。
道丹•桑秋帕旺,系西藏昌都人,13岁削发为僧,修习佛经。以教化众人为己任,先后得到过噶举派祖师帕木竹巴、噶旺喇嘛、永格丁尼、格西旺秀等高僧的青睐和期望,踏上弘法之路。
有一天,他来到了祥云缭绕的新寨村,根据菩萨在梦中的指点,和与自然景象、白色家畜、献奶牧人等喜遇的吉兆,对新寨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望验证,心中大喜:这里就是我要寻找的圣地。由于道丹•桑秋帕旺同康区的嘉那•嘉拉甲波结缘,并获赠“嘉那”封号,人们尊称他为“嘉那活佛”,由他创建的玛尼石堆也就称为“嘉那玛尼石城”。
轻轻抚摸一块块嘛呢石,灵魂深处的感受只能用“震撼”两个字形容。看着多少男女老少围着嘛呢石城转经祈祷,他们平静的神态让我看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祥和。
嘛呢石城边上有专门出售嘛呢石的藏族石刻艺人,我用10元钱买了一个小块的嘛呢石,虔诚地供放于亿万数的嘛呢石中间,作为到圣地报到的一种方式。
文成公主庙前的一只羊
一只白山羊,看到一些人从车上下来,它悠闲地度着方步来到人群中间,嘴伸向游客的手中。
这情景发生在玉树勒巴沟口文成公主庙前。这是一只放生羊,藏区的很多村庄都有这样一些绅士一样的闲庭由步者,要么一头牛,要么一只羊。
一只羊,如此神态自然,不害怕食肉动物之一的人类,我还是有一点惊讶。我看到一位同行的藏族女同胞拿出包里的一只苹果喂给了这只幸福的白山羊。
说这只白山羊幸福,不是有人给它布施,而是它得到一位女神的护佑的同时,它也是一位守护者,它守护者一个神话一样美丽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更是美轮美奂。
再说这只山羊的幸福,它有幸成为一只放生羊,从此躲过了屠刀,同时赦免了拿着屠刀的那个人的一份罪孽。
放生羊,是一种血腥祭祀文化的派生物。狩猎时代诞生的血祭,是对神灵回馈的感恩礼物,但也是一种罪恶的罂粟之花。苯教文化的“血祭”佛教继承之后演化为“活祭”,是佛教的仁慈的最佳展露,活祭就是将动物作为祭品放逐山野,也叫“放生”,放生的牛羊无人宰杀,走进谁家的地里啃食庄稼还认为这是佛祖的垂爱。
土族人家,把一头劳苦了一生的牛,劳累了一辈子的一匹马,到老的时候不会宰杀,会送到大山深处。这不是放生,只是一种感恩的方式。然而现代社会注重的是钱,所以这种情景已经消失,一匹老马也能卖几个钱,于是所有的牛马老了的时候,等到的是一把刀子。
不说这种人性的龌龊也罢,去朝拜文成公主庙,瞻仰这位在藏族同胞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给予了很高评价的汉女或者女神。
作为和平使者,对藏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贡献,她功不可没。她以自己的牺牲所表明的民族大义得到了万民景仰,而如今在藏族同胞心目中对文成公主的虔诚和崇敬之情,千万年之后也不会坍塌。
凝视着文成公主塑像,想到了公主泪水幻化西去的倒淌河水,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看见了来自繁华都城长安的、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
听见了开始喜气悦耳,越来越深远凝重的鼓乐琴声;
目睹了宝镜中长安迷人的景色,感悟到作为帝王的男人们无能时的委琐;
领略了聪慧美丽的文成公主之风采,感受到辞别父母、离开家乡远赴西藏的心酸。
鲁迅曾经说过: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曰和亲。
这是先生的犀利和洞见,今天我无意做一个历史的评论者,我真心敬佩着历史上每一位和亲使女,很多时候她们用一颗博大的心,一副柔弱的身躯,支撑了男人们都撑不住的天下。(发表在《大众》文学月刊2014冬季号)
[FS:PAGE]
向墨,另有笔名梅子,女,土族,青海门源县人。创作现代诗歌、散文四百多首(篇)。作品散见于《诗选刊》《散文诗》《青海湖》《青海作家》《柴达木》《都市作家》《华夏诗词》《中国小诗》《香稻诗报》美国《新大陆诗刊》等文学刊物。有作品收入《我们和玉树在一起》《中国当代诗人》(下卷)《作家. 诗人风采录》中国当代爱情诗选》《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光荣与梦想》(诗歌卷)等文集。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金门源》杂志副主编。
逆光行走
一
无法转身
也无须转身
听到了吗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
向日葵早已摇响了黑色的风铃
二
穿一身夜行衣
背负溺死的青春
听见好多声音在私语我的老迈
水草绑架的水面
有那么多眼睛
三
今天 我还不能打坐
逆光的方向
是我描摹了千年才做出的梦
还有苦枝蔓般的情人
那株哭泣的蔷薇花下
独自舔干伤口
打起一包胫骨的坚硬
迎着比痛还深的光源出行
今夜,我就是王
一
独坐于荒原的裸岩
一颗透明的诗心
与最原始的岩层
做了碰撞
黑夜
和黑夜相伴的灯火
此时 正以一个决胜者的姿势
吞噬空旷
二
穿行在旧冰河时代
一个灵魂
撑破 一只陶罐
转身时
河岸 有风
那个裹着脐血的声音
来自最初的疼痛
用目光割碎的 天空
飞溅成星子
布满苍穹
三
佛经洗净的头颅
禅意抵住滚动的岁月
至少今夜
不让它 匆匆西坠
那些黑蝙蝠 狂躁不安
翅尖 划伤最后的黑暗
在黎明到来之前
一个歌者 穿越众神的祭坛
登上王位
此刻 高原开始雷鸣
此刻 万物开始复苏
[FS:PAGE]
盼望
我盼望
在那个开满山丹花的山坡上
你能挽着我
陪我采一束
属于你我的浪漫
我也盼望
在一个飘雪的早晨
我能依着你
忘却那个冬天的酷寒
其实 我盼望的
也就那么 就那么一小会儿
在那个雨滴敲打窗棂的夜晚
你能用一小会儿的时间
静坐我的对面
看我 在案上缓缓铺开诗笺
那么 再冷清的一生
也就在 也就在那一小会里
成为永恒的温暖
瘦月
1
你走的时候
我漂浮成云
好让细细的脚步
丈量你的心思
也随着风
轻轻抚平你的脚印
2
剪一只蝶 放飞心空
却不知驮回了谁的心碎
倚着一树病梅
摘一指的愁
那只青鸟单飞
在夜色里迂回
退缩在二月最后一个角落
梦中的河床
因久不见阳光而
长满青苔
3
月亮很瘦
夜很稠 镜中我找不见自己
心在流浪的路上
遇见了你
遇上你 我修了三生
这比纸薄的缘
如何做伞
来遮挡我 泪流满面的脸
4
心中本苍白无字
谁将用这些词汇
把一首残诗堆垒
我潮湿的心事
5
守着一弯清幽
所有的祈祷和记忆
都挽不回那一路狂奔的执拗
在这个无雪的冬日
我从鬓边扫落了
一地的愁
与宋词邂逅的瞬间
一
引颈问天
何时有月亮?
哪知 手中的玉盏里
盛满了离人的忧伤
清辉 如水般荡漾
你的舞步却如此的仓惶
注定这是一个画不圆的圈
那就携着婵娟
守住千年的久长
二
那朵梅花
也在贪恋富贵吗
为什么 偏偏落在寿阳的额上?
十年的光阴
锁得住一枚梅花妆
锁不住两鬓染霜的悲凉
三
醒得比春天还早的村庄
在一缕炊烟里瞭望
那句秦家的词
挽着桃红 李白 菜花黄
在东风里徜徉
那座宋朝的酒肆旁
莺儿 燕儿 蝶儿们忙乱的手脚
抵不住微醉的春光
四
黄叶满地的季节
最让愁绪纷飞
江面上连波翠的
不是寒烟
是泪眼迷离中
渐行渐浓的思念
[FS:PAGE]
我是一株麦子
站在一个季节的渡口
一朵花
压弯了紧缩的眉头
纤细的脚趾
抓着黑土的水袖
那一簇麦芒
将一截干瘪的日子刺透
谁的眸子
落在我垂直的秀发
那黑白相间的歌声里
一个活着的理由
以45°的角度
在光芒里行走
那一堆古铜色的词语里
我的根须无处逗留
阳光分叉的时候
端着秋天的手
开始颤抖
镰刀响过的地方
我匍匐在地
以膜拜的姿势
向着我的乡土
磕一个等身长头
十一月,走进原野
一
这个季节
高原的日子已冻得僵硬
轻轻一触 便会梆梆作响
我知道
还有更大的寒潮正在狰狞
而整个原野
独守一份高贵的寂寞
我已麻木的神经
穿不透你厚如黎明的安静
生硬的脚掌接近你时
风声很急
四起的寥廓
肆意长出茂密的光林
就在此时
我想告诉我的爱人
我的热血
才开始沸腾
二
我无法闭上眼睛
连呼吸也会疼痛
在冻风里奔走的丘陵
正如一波一波的忧郁
裸露的山头
燃着沉默堆成的篝火
我坐在山下哭泣
眼里蓄满了五月的雨
而此刻的河流
碎成了一地的玻璃
无数个落寞的黄昏
在地上闪烁成远古的诗句
三
是谁 踩着那一声鸟鸣
攀上我紧蹙的眉头
搭在眉梢的十指
将我发散的瞳孔
一一捋齐 敛聚
日子被风削得很短
站在十一月的芦杆
发丝缠着空旷
目光被枯草烤得
滋滋作响
那缕清弘的光线
躺在赭色的土地
让透明的睫毛盖着诗被
听雪花与草根的私语
故土的香(组诗)
小路
故乡的小路
是一根细软的飘带
总是在夜深人静时
拴住一个
飘荡的魂魄
村庄
几座山 一条河
围拢着一个憨敦敦的村庄
憨敦敦的村庄里
有母亲
罐罐茶的醇香
磨儿沟河
磨儿沟里没有几座磨
只是那条河
日夜不息地奔腾
淘洗着村庄的疲惫
不谙世事的我,总喜欢坐在河沿
看姐姐 蘸着河水
一遍又一遍地搓洗
五月里疯长的心事
土地
那湿漉漉的土地哟
让日子一截一截地生长
那些思念
都随着青稞 麦子和油菜
发出了拔节的声响
攥一把故乡的土呵
指缝间溢出的是点点乡愁
弥漫心头的是
苦苦菜的亲
和马樱菜的香
四川理县地震灾区藏族民众喜迎新年
制作迎春节穿的新衣服 给女儿试穿新衣服1月3日,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受灾区理县甘堡乡甘堡村甘堡藏寨许多藏族民众自己晾制腊肉、香肠,缝制准备过年的新衣服,练习锅庄舞蹈。置办年货,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
2009-01-05 编辑:admin 551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海南州的小康路
随着2020年春天的到来,海南藏族自治州最后两个县被省政府公告实现脱贫。至此,全州五县全面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步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新阶段。
2020-06-11 编辑:才吉 8836纪录片《第三极》从细节处入手展现西藏之美
4月1日,电视纪录片《第三极》在京召开研讨会,来自我国藏学界、纪录片界和传播界的专家学者就如何看待《第三极》首播走红、《第三极》在国产纪录片创作上的创新与突破、《第三极》在涉藏对外传播上的突破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就提升国产纪录片制作水平发表了意见。 ...
2015-04-05 编辑:admin 5933《转山》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
电影《转山》海报 即将于十月下旬开幕的东京国际电影节(T.I.F.F),近日揭晓了入围竞赛单元的影片,其中,由陈国富监制、杜家毅导演的导演处女作《转山》作为华语片的一匹黑马闯入竞赛单元,这也是今年入围本届东京电影节的唯一一部华语影片。据悉,该片将在东京电影节进行全...
2011-10-07 编辑:admin 5109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