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涛:西藏考古如何发现“穿越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
在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誉的青藏高原上,被称为唐代丝绸之路“东道”(也称“唐蕃古道”)的“穿越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是如何发现的?中国考古百年来,西藏地区考古有哪些重要进展?未来有何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西藏考古队队长仝涛博士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系统介绍西藏考古时表示,纵贯青藏高原南北的唐蕃古道,是首次由官方组织完成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峡谷通道的壮举,是人类挑战极端恶劣环境、打通最难逾越的天然屏障以实现跨文明交流所创造的奇迹,也是当时东亚和南亚文明互相慕求接触和互联互通的时代产物。它为东亚开辟出除以往陆路和海路之外第三条通往南亚的通道,而且距离大大缩短。

中新社记者:西藏考古研究中,“穿越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是怎么发现的?出土哪些特色遗存?有何研究价值?
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西藏阿里的象泉河谷地开展一系列考古工作,取得极为重要的进展,揭示出该地区不为人知的一面。西藏考古队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发掘出土时代上相当于中原地区汉晋时期、带有“王侯”文和禽兽纹的织锦。

西藏阿里出土“王侯”文禽兽纹锦。仝涛 供图
新发现的考古材料进一步证实,西藏西部地区古代交通网络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除与新疆地区关系密切外,来自数千里之外云南地区的铜柄铁剑和茶叶,也在西藏西部地区出现,其跨度之大、行程之艰,令人难以置信。此外,阿里地区与北印度、尼泊尔等喜马拉雅山地还共享一些文化特质,如近些年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组织的阿里联合考古在札达县和噶尔县的皮央东嘎、桑达隆果、曲龙等不少墓地中,均发现有黄金面具、蚀花玛瑙珠、大型铜器、带柄铜镜、铜饰珠、陶器、箱式木棺等,这些器物应该属于同一个文化体系。由此可见,青藏高原丝绸之路交通网络,对西喜马拉雅地区古代文化一体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这些考古发现显示,青藏高原高寒山地并没有成为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的障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反而相当活跃,由此带来文化的多样性。此类考古发掘研究既弥补西藏西部考古工作的空白,并加深学界对于西藏西部“前吐蕃时期”文明的认识,也以其丰富内涵启发人们重新审视长期被忽略的阿里地区在西藏早期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仝涛:与唐蕃古道开通有密切关系的重要历史人物王玄策,是唐朝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玄策第三次(658年)出使印度留下的石刻题记,于1990年被四川大学考古学家霍巍和李永宪教授发现,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吉隆县阿瓦呷英山嘴的崖壁上,残存有222个阴刻楷书汉字,额题为“大唐天竺使之铭”。该题记学术价值十分重要,首先实证唐蕃古道进一步通往尼泊尔和印度的具体路线走向,其次题记为探讨青藏高原小羊同和大羊同古国的当时位置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英雄辈出的唐太宗时代,王玄策多次成功通过“穿越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到达南亚次大陆,真正意义上“凿空”青藏高原丝绸之路,其壮举和历史功绩堪比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穿越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繁荣时间虽然相对较为短暂,但在吐蕃时期可以说大放异彩,对其开发和利用达到史上最繁荣程度。

仝涛:这百年来,西藏地区考古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和前吐蕃时期一些局部地区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基本上能粗略呈现出西藏考古学的年代序列。其中,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主要有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昌都卡若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科学发掘的西藏史前遗址,发现的粟及半地穴居址将西藏东部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建立起联系。
为西藏自治区首个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1年)的考古成果,拉萨曲贡遗址距今4000-3000年,代表了拉萨河谷从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金属器时代的文化面貌。
阿里地区近些年发掘的一批遗址也是西藏地区考古的重要突破,集中于前吐蕃时期,主要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三四世纪之间,对于认识西藏西部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建立和完善考古学文化序列有积极意义,其遗址丰富的墓葬出土物,为研究提出和论证“穿越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提供坚实材料基础。
另外,西藏地区最近几年新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那曲尼阿木底遗址,是首次发掘的具有明确地层堆积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对于学界认识早期人类向高原上拓殖过程和生业形态有十分重要价值。

青海吐蕃墓地出土中亚风格织锦(瑞士阿拜格基金会藏)。仝涛 供图
仝涛:象雄时期是汉藏文献记载中以西藏西部阿里地区为中心的一个高原王国。近些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发现,显示象泉河上游地区应是象雄时期西藏西部地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
其中,故如甲木墓地年代在公元三四世纪,出土有“王侯”文丝绸、黄金面具、大量金属器、茶叶等物品,反映该区域与中原、新疆、南亚次大陆之间的长距离贸易网络,对西藏西部古代社会进程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仝涛 供图
西藏境内的吐蕃时期墓地分布非常密集,数量也很大,显示青藏高原文化进入一个自身统一、融合并与周边区域进行频繁交流的阶段,高原游牧民族的本土文化构成其主体框架,大量吸收唐朝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同时,来自于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具有强烈异国情调的文化因素也时隐时现。
目前,西藏境内的吐蕃时期墓葬多数并未正式发掘,主要以调查和保护为主。不过,2020年度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在拉萨附近的当雄发掘5座吐蕃时期大中型墓,出土有漆器、希腊风格的银盘和萨珊银币、青金石、珍珠等,显示出西藏腹地通过唐蕃古道与青海地区进一步与中亚、西亚地区的密切交流。

仝涛:中国考古百年进程中,西藏考古成就虽然可圈可点,但由于西藏自治区面积大、海拔高、考古工作投入薄弱、工作开展困难等特点,从整体上看,西藏考古发掘和研究目前还落后于其他省份,无论在地理空间还是时代链条上,都有大片的空缺和空白,还有待于未来成系统、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来逐步弥补。
据了解,目前国家层面对于西藏考古已有一揽子宏大规划,包括“十四五”规划、“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设计等,期待西藏考古在未来数年能够继续取得辉煌成果,基本追赶上周边区域和其他边疆地区考古事业的发展水平。(完)
受访者简介:

西藏博物馆新馆将于近期开馆
日前,记者获悉西藏博物馆新馆将于近期开馆。
2022-07-01 编辑:索南多杰 6373全方位保障各项权益 不断提升西藏妇女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历史上,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由官家、贵族和上层僧侣三大领主联合专政。
2022-06-06 编辑:索南多杰 7072西藏三市纳入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纳入此次建设名单。
2022-06-05 编辑:索南多杰 6220西藏拉萨: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文明成果
5月30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拉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下简称:创城)工作情况进行发布。
2022-06-01 编辑:索南多杰 6367出现在西藏寺庙的“八仙”——夏鲁寺清代红色缎绣八仙纹柱面幡
汉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西藏夏鲁寺因其建筑结构形式、精美绝伦的壁画,成为汉藏文化融合的典范。
2022-04-29 编辑:索南多杰 8026考古新发现:西藏昌都新发现7座暴露墓葬
3月17日至27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组联合考古调查队,在对川藏铁路(西藏昌都段)配套九条公路工程、供电工程等项目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勘探、评估工作时发现了墓葬群,并立即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
2022-03-30 编辑:拉毛太 7013西藏林芝:风暖雪域 桃花盛开
风暖雪域,桃红又见一年春。三月,是一场关于桃花的相约。素有“雪域小江南”之称的林芝,是西藏最早入春的地市,每年3月下旬,漫山野桃花便盛开了,一团团、一簇簇,在雪山蓝天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近年来,林芝依托桃花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推进乡村振兴,描绘独属于雪域江南的美好画卷。...
2022-03-30 编辑:拉毛太 7674首位藏族TED演讲家在拉萨举行分享会
近日,西藏残联盲校校长、首位TED藏族演讲家尼玛旺堆的《我不要三天的光明》故事分享会在拉萨举行。分享会上,尼玛旺堆讲述了他过往30多年的人生经历,分享了他如何在曲折的命运中重拾希望。...
2022-03-29 编辑:拉毛太 6760“野牦牛”舞动藏文化千年之韵 西藏非遗“活化石”焕新
协荣“仲孜”是一种集唱腔、道白、舞蹈为一体的西藏传统表演艺术,汉语译为“野牦牛舞”,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半辈子生活在拉萨市曲水县协荣村,桑珠借助协荣“仲孜”见到了更大的世界;而作为传承人,他也见证了这一舞蹈“跳”上更广的舞台。...
2022-03-25 编辑:拉毛太 7105古老仪式奏响高原春天赞歌——记西藏“第一块农田”上的春耕典礼
三月,充盈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拂绿雅砻河谷,柳枝吐芽、田野苏醒,秀美的江水带着春的气息奔流着……根据藏族天文历算,16日是西藏农田开耕的日子。
2022-03-18 编辑:拉毛太 8127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