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日舞蹈盆:见证青藏高原的远古文明
宗日舞蹈盆
“太神奇了,5000多年前的陶盆上居然有我们藏族跳锅庄的图案!”尼玛扎西回忆起十多年前村里出土这件“宝贝”时的情景,依然难掩兴奋。
尼玛扎西家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团结村。这里地处偏僻,高寒缺氧,却深藏黄河上游面积最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宗日文化遗址。
“以前我们村子里的人经常能捡到一些陶片、碎骨,但不知道是什么。”尼玛扎西说。
村民所说的现象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宗日遗址进行了挖掘整理。附近一些村民也参与了挖掘过程,尼玛扎西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用铲子把上面的土揭了一层,大约20公分以后,骨头、坛子就出来了。”尼玛扎西说:“大家你推我、我拉你,都往前挤,我看到那个盆上画着两排人,手拉手转圈,我们过节时就这样跳舞的。”
这件舞蹈盆高12.3厘米,口径26.4厘米,距今约5300年。陶盆内有两组人像,头饰较宽大,下着裙装,手拉手跳舞,生动地描绘出一幅集体舞的画面。
尼玛扎西的直观感受与考古学界的论证有些契合。一些专家认为,宗日文化与藏族起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日遗址的发现,成为与卡若遗址、曲贡遗址并存的藏族最早的三大文明源之一。”青海省柳湾彩陶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顺说,“它所创造的游牧文明至今影响着藏族勇猛、耐寒、喜肉食的民族个性。”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彩陶盆内的实心圆点代表太阳,锥立状人代表古代“九巫”,他们在进行一种原始的迎日送日仪式,其中的连臂舞蹈为太阳舞,是后世连臂舞的最初意义和形态。“这件舞蹈盆既是一部古代巫书,也是民俗志。”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国林说。
遗址处常年经雨水冲刷,水土流失将遗址台地的前沿部位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深沟和凸台。记者来时,凸台上面已辟为农田,是这一地区良好的农业基地。田边的荒地上是大片灰坑和窖穴,造型规整,底面平整。
“显然是当时人们为了储存食物需要而特意挖成的,有的则用来倾倒生活垃圾。”李国林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在远古时代并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经过三年野外工作,宗日遗址共挖掘墓葬341座,出土文物23000余件。仅彩陶就有896件,占随葬品总数的7%。
其中,独具特色的是夹砂乳白色粗陶。“这些陶器在泥质中加入一些杂质,制成的陶主要用作烧火做饭的炊具。可以长时间在火上进行烧烤不易炸裂,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砂锅。”青海省博物馆研究员孙丽宁说。
据考证,5000年前,青海地区属于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向父系氏族社会早期过渡的时期,当时生活用品以陶器为主,烧制陶器的技法比较成熟。
专家认为,从对宗日遗址的发掘对比来看,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已不只是某个单一原始部落在活动。4000多年前,当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人们为衣食忙碌时,宗日人就在巴曲与玛曲(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建设起富饶的家园。
“正是通过研究宗日文化,不断揭开藏族起源的悬疑,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王国顺说。
海南报社将开设文化发展访谈栏目 开始征稿
为了进一步学习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和青海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精神,营造浓厚的文化发展氛围,海南报拟开设“海南文化发展访谈”(暂定名)栏目,请有关领导、宣传部长、文化局长和文化界知名人士结合当地实际谈地区文化改革和发展的看法。 稿件要求围绕贯彻青...
2011-12-03 编辑:admin 4508海南州党史教育展厅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百年风雨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排除千难万险,通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2021-07-16 编辑:青阳卓玛 10856楚布寺立塔钦宗教仪轨
活佛转世制度发源地、西藏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祖寺--西藏楚布寺,5月18日举行一年一度“立塔钦”宗教仪轨,数万信众前来朝拜。 “立塔钦”意为“立经幡柱”,自古以来便在藏族群众中享有盛名,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信众从四面八方赶来...
2013-05-20 编辑:admin 4557贵南县沙沟乡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报告
7月15日,沙沟乡党委召开2019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报告会。 会上,乡党委书记通报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并对下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做了安排。 会议认为,上半年沙沟乡意识形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全乡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取...
2019-07-17 编辑:admin 5330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