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曰遗址的发掘和宗日文化的命名
作者:格桑本
来源:宗日遗址文物精粹及论述选集
时间:2007-11-16 14:44:56
点击数:
发掘的目的和契机
遗址的环境及名称
宗日遗址位于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黄河蜿蜒蛇行冲出两 岸陡峭的峡谷之后折向西行,流速也减缓下来,在此留下了一片较大的冲积台地。一级台地高出现河面约10米,河南岸较宽,属于兴海县曲什安乡;河北岸较窄,属同德县巴沟乡。北岸的二级台地又高出约15米,更为广阔,但常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将台地前沿分割成长短、宽窄各不相同的一个个凸台。再北边则逐渐升高为塔拉隆山。在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自东向西依次有班多、团结、卡力岗三个自然村,相距2公里左右。村民们以种植农业为主,兼营少量畜牧业,由此一级和二级台地的稍为平坦之处已全部开垦为农田,冲沟两岸多栽植树木。自班多村西南部开始到卡力岗村东南部结束,包括团结村南部的所有面向黄河的凸出台地上几乎都有遗迹或墓葬分布,总长度达5千米以上,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团结村西有一条巨大的冲刷沟(季节性河流),沟西各台地属卡力岗村地界,沟东的一至四台地属团结村,第五台地及以东为班多村地界。文物普查时调查队发现及试掘过的地点在团结村东边,当时野草丛生,野兔及野鸡等动物栖息出没,向村民询问此处地名时,得到了一个信口而出的答复:“兔儿滩”,这便是《发现记》与《全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中“兔儿滩遗址”的来历。1987年重点遗址复查时,因人员变动而不知1982年的调查地点,遍询当地村民竟无人明确指出“兔儿滩”之所在。邻村的藏族村民倒记得附近有一地名为“托儿滩”,因此复查记录上便留下了“1982年普查为兔儿滩,1987年复查改为托儿滩”的备注,并且复查遗址登记中也使用了“托儿滩遗址”名称。其实,“托儿滩”藏语“托勒塘”之音转,意为“小马驹滩”,地点在初次调查地点北4千米处,并不属于该遗址范围。1994年正式发掘时,关于地名问题又作了一番调查:班多于卡力岗两藏民村庄系由化隆县迁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而团结村则始建于70年代,由来自四面八方的汉、回、藏各族组成,故名为“团结”,仅由二十余年历史。所以对各处地名团结村民并不太知晓。没某一村民随口而说的兔儿滩一地,当地村民包括一部分团结村民也不清楚,况且所谓的“兔儿滩”,经调查仅是遗址范围中有一小块,所以这一地名显然不包括。至于当地人们知道的“托儿滩”(托勒塘),因地点不同,更不能使用。我们认为只有广为当地人们知晓并使用、区域范围又符合的地名,才可作为合适的遗址名称,因此选择了“宗日”,藏语意思为“人群聚集的地方”。另外,改“兔儿滩遗址”为“宗日遗址”的可行性在于,此前“兔儿滩遗址”仅在内部刊物《青海省考古学会刊物》及《全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上使用过两次,当时还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被广泛接受。
发掘方法及发掘过程
宗日遗址沿黄河二级台地前沿狭长分布,各凸出平台上遗迹状况不尽相同,我们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发掘方法:初步调查判断,当时的生活区与墓葬区是分开的,因墓葬区并无文化层分布,故以直接大面积揭取表土层,待墓葬暴露后加以清理;而对有文化层堆积的生活区,则采取开挖探方逐层发掘的方式。
1994年的工作目的在于迅速得到一批遗物,由此判定该遗址的文化面貌,所以选择了大沙沟东面第一台地为发掘点。果然初见成效,从6月底进驻工地至10月初撤出,共清理墓葬80座,出土文物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等共2571件。虽然不乏半山类型彩陶,但大量的夹砂彩陶使我们对其文化性质产生了怀疑,认为尚需进一步工作来加以证明。因此1995年的发掘从4月底开始。为全面揭示这一遗址的内涵,首先对生活区进行开探方发掘,在第二台地和第四台地迁沿共开5×5平方米探方31个,清理了一些墓葬及灰坑,出土了包括骨叉、细石器、掏埙等大量文物。同时也发现宗日遗址的生活区中心被团结村所占居,边缘区又遭严重破坏,所留现象不完整。1995年7月后,发掘点转移到大沙沟西侧卡力岗村农田前沿的空地上,又清理了大批墓葬,随葬有舞蹈纹盆及二人抬物纹盆的墓便在此处。由于1995年具有轰动效应的重大发现,随之而来的1996年的发掘便也顺利进行,为了结束发掘做准备,首先全面调查了该遗址的准确范围,在东部和西部做了试掘,重点清理了大沙沟以西的几个台地上的墓葬,尽力不给可能出现的盗墓者留有机会。该年度的发掘共清理墓葬119座,祭祀坑18个及大量文物。
宗日遗址,经三个年度的发掘而暂时告一段落,以后若有合适的机会将再做发掘。
文化现象分布特点及主要发掘成果
经过发掘,我们看到宗日遗址在遗存分布上有如下特点:①生活区和墓葬区分开,墓葬区内无文化层分布,而生活区内则有少量儿童瓮棺葬存在。②生活区集中在大沙沟东面二级台地之第二、三、四台地上,沙沟西面黄河一级台地上也有分布;而墓葬区则集中在大沙沟东面二级台地的第一、第五坪台上,大沙沟西面二级台地的几个坪台上则更加密集。③各坪台上的墓葬又多分布在台地前端边缘,推动中心部反而少见。④总体上看,宗日遗址狭长的范围内,西部时代偏早,向东逐渐变晚,反映了该遗址沿台地向东移动的迹象。
宗日遗址是1982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三年后高东陆先生在《青海省考古学会会刊》第七期上发表了《同德县巴沟乡兔儿滩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遗址发现记》一文,对宗日遗址的发现情况做了简报。进入90年代,鉴于以往史前考古工作的重点一直在东部农业区的现实,为了将青海省考古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文物主管部门明确提出了将重点转移到日月山以西和黄河上游地区的工作方向。作为一名从事考古工作二十几年的专业人员,同时又是主管文物工作领导,我理所当然地承担此项工作中的一个课题,因此1994年以我为领队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文物处组织人员,开始了宗日遗址的发掘。

宗日遗址全景
之所以选择宗日遗址,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遗址发现者根据调查材料将之定性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那么该遗址便是马家窑文化发布上最靠西部的一处。通常的认识,马家窑文化是受东部的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发布于甘肃及青海的广大地区,其发布区内文化面貌是否完全一致呢?进一步,如果马家窑文化中在仰韶文化因素之外尚含有诸多地方土著文化因素的话,则越是在其边缘区域土著特征会越强烈。由此,宗日遗址的发掘也许会使我们对马家窑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其次,《发现记》中所附的器物线图,除有较为典型的半山类型彩陶外,还有更大比例的夹砂粗陶器,我们发现其与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粗陶有些不同,其一是陶色,虽然调查者描述为红陶,实物观察却是乳白色,颜色较深者也仅呈乳黄色,灰陶及红陶反而少见;其二,这类粗陶上施有彩绘,并且纹样与传统的马家窑文化陶器迥然相异。这种夹砂陶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充分了解该遗址进而把握该地域的远古文化面貌,填补该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便成了宗日遗址发掘的首要目的。遗址的环境及名称
宗日遗址位于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黄河蜿蜒蛇行冲出两 岸陡峭的峡谷之后折向西行,流速也减缓下来,在此留下了一片较大的冲积台地。一级台地高出现河面约10米,河南岸较宽,属于兴海县曲什安乡;河北岸较窄,属同德县巴沟乡。北岸的二级台地又高出约15米,更为广阔,但常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将台地前沿分割成长短、宽窄各不相同的一个个凸台。再北边则逐渐升高为塔拉隆山。在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自东向西依次有班多、团结、卡力岗三个自然村,相距2公里左右。村民们以种植农业为主,兼营少量畜牧业,由此一级和二级台地的稍为平坦之处已全部开垦为农田,冲沟两岸多栽植树木。自班多村西南部开始到卡力岗村东南部结束,包括团结村南部的所有面向黄河的凸出台地上几乎都有遗迹或墓葬分布,总长度达5千米以上,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团结村西有一条巨大的冲刷沟(季节性河流),沟西各台地属卡力岗村地界,沟东的一至四台地属团结村,第五台地及以东为班多村地界。文物普查时调查队发现及试掘过的地点在团结村东边,当时野草丛生,野兔及野鸡等动物栖息出没,向村民询问此处地名时,得到了一个信口而出的答复:“兔儿滩”,这便是《发现记》与《全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中“兔儿滩遗址”的来历。1987年重点遗址复查时,因人员变动而不知1982年的调查地点,遍询当地村民竟无人明确指出“兔儿滩”之所在。邻村的藏族村民倒记得附近有一地名为“托儿滩”,因此复查记录上便留下了“1982年普查为兔儿滩,1987年复查改为托儿滩”的备注,并且复查遗址登记中也使用了“托儿滩遗址”名称。其实,“托儿滩”藏语“托勒塘”之音转,意为“小马驹滩”,地点在初次调查地点北4千米处,并不属于该遗址范围。1994年正式发掘时,关于地名问题又作了一番调查:班多于卡力岗两藏民村庄系由化隆县迁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而团结村则始建于70年代,由来自四面八方的汉、回、藏各族组成,故名为“团结”,仅由二十余年历史。所以对各处地名团结村民并不太知晓。没某一村民随口而说的兔儿滩一地,当地村民包括一部分团结村民也不清楚,况且所谓的“兔儿滩”,经调查仅是遗址范围中有一小块,所以这一地名显然不包括。至于当地人们知道的“托儿滩”(托勒塘),因地点不同,更不能使用。我们认为只有广为当地人们知晓并使用、区域范围又符合的地名,才可作为合适的遗址名称,因此选择了“宗日”,藏语意思为“人群聚集的地方”。另外,改“兔儿滩遗址”为“宗日遗址”的可行性在于,此前“兔儿滩遗址”仅在内部刊物《青海省考古学会刊物》及《全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上使用过两次,当时还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被广泛接受。
发掘方法及发掘过程
宗日遗址沿黄河二级台地前沿狭长分布,各凸出平台上遗迹状况不尽相同,我们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发掘方法:初步调查判断,当时的生活区与墓葬区是分开的,因墓葬区并无文化层分布,故以直接大面积揭取表土层,待墓葬暴露后加以清理;而对有文化层堆积的生活区,则采取开挖探方逐层发掘的方式。
1994年的工作目的在于迅速得到一批遗物,由此判定该遗址的文化面貌,所以选择了大沙沟东面第一台地为发掘点。果然初见成效,从6月底进驻工地至10月初撤出,共清理墓葬80座,出土文物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等共2571件。虽然不乏半山类型彩陶,但大量的夹砂彩陶使我们对其文化性质产生了怀疑,认为尚需进一步工作来加以证明。因此1995年的发掘从4月底开始。为全面揭示这一遗址的内涵,首先对生活区进行开探方发掘,在第二台地和第四台地迁沿共开5×5平方米探方31个,清理了一些墓葬及灰坑,出土了包括骨叉、细石器、掏埙等大量文物。同时也发现宗日遗址的生活区中心被团结村所占居,边缘区又遭严重破坏,所留现象不完整。1995年7月后,发掘点转移到大沙沟西侧卡力岗村农田前沿的空地上,又清理了大批墓葬,随葬有舞蹈纹盆及二人抬物纹盆的墓便在此处。由于1995年具有轰动效应的重大发现,随之而来的1996年的发掘便也顺利进行,为了结束发掘做准备,首先全面调查了该遗址的准确范围,在东部和西部做了试掘,重点清理了大沙沟以西的几个台地上的墓葬,尽力不给可能出现的盗墓者留有机会。该年度的发掘共清理墓葬119座,祭祀坑18个及大量文物。
宗日遗址,经三个年度的发掘而暂时告一段落,以后若有合适的机会将再做发掘。
文化现象分布特点及主要发掘成果
经过发掘,我们看到宗日遗址在遗存分布上有如下特点:①生活区和墓葬区分开,墓葬区内无文化层分布,而生活区内则有少量儿童瓮棺葬存在。②生活区集中在大沙沟东面二级台地之第二、三、四台地上,沙沟西面黄河一级台地上也有分布;而墓葬区则集中在大沙沟东面二级台地的第一、第五坪台上,大沙沟西面二级台地的几个坪台上则更加密集。③各坪台上的墓葬又多分布在台地前端边缘,推动中心部反而少见。④总体上看,宗日遗址狭长的范围内,西部时代偏早,向东逐渐变晚,反映了该遗址沿台地向东移动的迹象。
宗日遗址经过三年的发掘,共开挖探方31个,清理墓葬341座、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3000件。概述其主要成果,大致有如下几点:①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舞蹈图案彩陶盆、二人抬物图案彩陶盆、骨叉、骨勺等遗物,是研究远古宗教、艺术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②大量独具特色的陶器的出土,显示出了一种新的文化面貌:其中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及齐家文化器物的存在,说明该遗址延续了较长的年代,并且接受过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最多的是宗日特色的新器物,如乳白色陶上施紫红彩、变形鸟纹和多道连续折线纹等等,均与相邻文化截然不同,据此命名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宗日文化。③发现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现象,如石棺葬具、二次扰乱葬式、火焚葬具、墓上标志、墓祭等,为我们认识青海地区远古部族的特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在古代西北民族史研究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1、舞蹈纹彩陶盆(宗日遗址:马家窑类型)

2、双人抬物彩陶盆(宗日遗址:马家窑类型)

3、鱼纹彩陶盆(宗日遗址:马家窑类型)

4、圆圈纹敛口彩陶瓮(宗日遗址:马家窑类型)

5、鸟纹夹砂彩陶壶(宗日遗址:宗日文化)

6、折线纹夹砂彩陶壶(宗日遗址:宗日文化)

7、折尖纹夹砂彩陶壶(宗日遗址:宗日文化)

8、人面纹夹砂彩陶碗(宗日遗址:宗日文化)

9、骨勺(宗日遗址:宗日文化)

10、骨叉(宗日遗址:宗日文化)

11、骨刀(宗日遗址:宗日文化)

12、穿孔玉刀(宗日遗址:宗日文化)
相关推荐
第二届青藏高原生物医药业发展论坛西宁举行
近日,以“推动互联网+大时代·搭建生物医药领域信息交流合作平台”为主题的第二届青藏高原(超净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西宁举行,来自中国中药协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生物医药发展大计,并紧...
2017-07-17 编辑:admin 12899中央民族大学举办“首届藏文化节”
中央民族大学“首届藏文化节” 11月20日,由雪域文化交流会主办的中央民族大学“首届藏文化节”在民大校园内举办。 本次文化节主要通过展板实物展示、藏族同学讲解、跳锅庄活动、藏族舞蹈表演及互动等形式让大学生们欣赏并亲身参与藏文化活...
2011-11-23 编辑:admin 10392海南州贵德县"布绣嘎玛"藏绣艺博园竣工开业
历时一年多时间的建设,位于贵德县河西工业园区的贵德县布绣嘎玛藏艺园建设项目于近日竣工,并于9月14日上年9时随着隆隆炮声顺利开业,30多名刺绣员工满怀信心进入宽敞明亮的新车间开始工作,从而拉开了新园区开业的试生产期。 本项目建设围绕“文化传承、产业示...
2014-09-25 编辑:admin 12675年保玉则山
年保玉则,藏语意为“圣洁的松耳石峰”,又称果洛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东部,属巴颜喀拉山,是青海果洛草原的一座神山。
2020-08-12 编辑:青阳卓玛 11678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