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的精髓和灵魂-藏药黄金加工术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5-25 10:08:43
点击数:
藏医藏药历史悠久,是中华医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西藏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还流行于甘、青、川、滇的广大藏区。
藏药把原药分为三大类:即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藏药的神奇,在于很大程度上大量采用了矿物药。许多在传统医学观念上认为有毒有害的矿物质,如水银、铅、汞、朱砂等,通过富有藏族传统特色的去毒加工工艺后,被大量运用到藏药里。而最令我们惊奇的是藏药将非常珍贵的珊瑚、玛瑙、猫眼石,以及黄金、白银作为药物,加入到很多种药物的配方中去。
使用黄金和白银以及珊瑚、猫眼石等珍贵宝石入药,被藏医学界视为藏药的精髓和灵魂。许多治疗疑难杂症效果很好的珍贵藏药,几乎都加了金银和宝石。藏医认为这些藏药疗效的良好与珍贵的金属和宝石关系密切。老百姓审视藏药的质量如何,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按传统方法足量添加了这些神奇的宝贝。
按照藏医学的解释,黄金的医用作用和效果广泛,但最重要的是它的解毒、滋补和抗衰老作用。
藏药中使用黄金,并不是把黄金直接加入到药品中去。藏医药对黄金的属性,与对它的药用价值一样有着独特精辟的见解。他们对黄金的医学应用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严格的加工制作流程。藏医药认为,未经加工处理的黄金是有毒的。利用黄金治病健体,必须首先对黄金进行去毒处理,然后才能应用。否则,黄金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带来危害。
在制作藏药的过程中,黄金的去毒过程非常繁杂,这也是藏药用金工艺的核心部分:首先将黄金放在加了7、8种药的液体中浸泡3小时,然后将黄金煮一遍。打捞起来后,晾干水份又将黄金放入另一种药液中泡,泡后再煮。如此反复泡3次煮3次,但这还仅仅是第1道工序,其目的是去污去“锈”(实际是去掉黄金表面的杂质)。用和第1道工序基本相同的方法重复一次,只是用药不同,煮沸的时间稍长一点,这样再泡3次煮3次,这是第2道工序,其目的是去毒。经过去污除“锈”去毒以后,就可以进行煅烧了。
煅烧比去污、去杂质、去毒要复杂得多(很可能这仍属去毒工艺)。仅是煅烧工具就非同一般,过去传统要求要用西藏本土特别能耐高温的石头打制的石锅。现在情形不一样了,大多使用现代技术生产的新工具,需要不间断地连续煅烧4天4夜。煅烧的关键是掌握火候,需要精于此道者一直在场随时观察,便于随时应变采取相应措施。煅烧前把黄金敲打成薄片,涂上数种药物调成的药浆,两片合拢一起架在火上进行煅烧。煅烧期间根据经验和火候,要反复涂抹药浆。同时合拢在一起的正反两面要反复轮换,使其受热煅烧均匀。经过煅烧后的黄金,不管是形态色泽,还是属性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事先不经提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那略带暗褐色,因煅烧而略为膨胀,充满气泡蜂眼,用指甲一抠就能掰下一点来得有点酥脆的黑色块状物,就是平日里我们看到的金灿灿沉甸甸的黄金。经过煅烧后的黄金酥松易脆,很容易就被捣成齑粉。
浸泡、洗煮和煅烧时涂抹的药浆,其具体使用的药物我不知其详。当然,根据去污、去杂、去毒、煅烧的不同目的,药液的配方肯定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现在,藏医已经开始逐渐与宗教分离,如何用科学的眼光与更加理性的态度来继承和发扬藏医学这门珍贵的藏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继承与弘扬传统藏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藏医运用黄金白银与其它珠宝的深奥之处,也还需要我们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加以验证,以便从现代科学的理论高度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藏药把原药分为三大类:即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藏药的神奇,在于很大程度上大量采用了矿物药。许多在传统医学观念上认为有毒有害的矿物质,如水银、铅、汞、朱砂等,通过富有藏族传统特色的去毒加工工艺后,被大量运用到藏药里。而最令我们惊奇的是藏药将非常珍贵的珊瑚、玛瑙、猫眼石,以及黄金、白银作为药物,加入到很多种药物的配方中去。
使用黄金和白银以及珊瑚、猫眼石等珍贵宝石入药,被藏医学界视为藏药的精髓和灵魂。许多治疗疑难杂症效果很好的珍贵藏药,几乎都加了金银和宝石。藏医认为这些藏药疗效的良好与珍贵的金属和宝石关系密切。老百姓审视藏药的质量如何,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按传统方法足量添加了这些神奇的宝贝。
按照藏医学的解释,黄金的医用作用和效果广泛,但最重要的是它的解毒、滋补和抗衰老作用。
藏药中使用黄金,并不是把黄金直接加入到药品中去。藏医药对黄金的属性,与对它的药用价值一样有着独特精辟的见解。他们对黄金的医学应用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严格的加工制作流程。藏医药认为,未经加工处理的黄金是有毒的。利用黄金治病健体,必须首先对黄金进行去毒处理,然后才能应用。否则,黄金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带来危害。
在制作藏药的过程中,黄金的去毒过程非常繁杂,这也是藏药用金工艺的核心部分:首先将黄金放在加了7、8种药的液体中浸泡3小时,然后将黄金煮一遍。打捞起来后,晾干水份又将黄金放入另一种药液中泡,泡后再煮。如此反复泡3次煮3次,但这还仅仅是第1道工序,其目的是去污去“锈”(实际是去掉黄金表面的杂质)。用和第1道工序基本相同的方法重复一次,只是用药不同,煮沸的时间稍长一点,这样再泡3次煮3次,这是第2道工序,其目的是去毒。经过去污除“锈”去毒以后,就可以进行煅烧了。
煅烧比去污、去杂质、去毒要复杂得多(很可能这仍属去毒工艺)。仅是煅烧工具就非同一般,过去传统要求要用西藏本土特别能耐高温的石头打制的石锅。现在情形不一样了,大多使用现代技术生产的新工具,需要不间断地连续煅烧4天4夜。煅烧的关键是掌握火候,需要精于此道者一直在场随时观察,便于随时应变采取相应措施。煅烧前把黄金敲打成薄片,涂上数种药物调成的药浆,两片合拢一起架在火上进行煅烧。煅烧期间根据经验和火候,要反复涂抹药浆。同时合拢在一起的正反两面要反复轮换,使其受热煅烧均匀。经过煅烧后的黄金,不管是形态色泽,还是属性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事先不经提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那略带暗褐色,因煅烧而略为膨胀,充满气泡蜂眼,用指甲一抠就能掰下一点来得有点酥脆的黑色块状物,就是平日里我们看到的金灿灿沉甸甸的黄金。经过煅烧后的黄金酥松易脆,很容易就被捣成齑粉。
浸泡、洗煮和煅烧时涂抹的药浆,其具体使用的药物我不知其详。当然,根据去污、去杂、去毒、煅烧的不同目的,药液的配方肯定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现在,藏医已经开始逐渐与宗教分离,如何用科学的眼光与更加理性的态度来继承和发扬藏医学这门珍贵的藏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继承与弘扬传统藏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藏医运用黄金白银与其它珠宝的深奥之处,也还需要我们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加以验证,以便从现代科学的理论高度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相关推荐
藏族传统食品--灌肠
藏族传统食品和制作食品方法之一.流行于青海藏区各地.牛羊被宰杀后,第一顿首先吃内脏,一般采用灌肠法,即将洗净的内脏切成碎末,加入佐料,灌入肠中,沸煮食用.灌肠种类较多,主要有:ο肉肠.从羊大腿内侧取精瘦肉,切成肉丁,加入佐料及羊油,拌匀后灌入大肠.π血肠.将羊...
2007-12-01 编辑:admin 7845首张收录仓央嘉措原版诗歌音乐专辑即将发行
爱琴海唱片即将发行国内首张收录多首仓央嘉措原版诗歌的藏族音乐专辑《玛吉阿米藏音系列——仓央嘉措之歌》。 《仓央嘉措之歌》是由玛吉阿米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团倾情打造,歌曲均由该艺术团歌手演唱。 玛吉阿米艺术团的成员中基本都是来自民间的艺...
2012-09-28 编辑:admin 56605000灾区学生省外就读
5月19日,教育部召开玉树地震灾区中学生省外转移安置就学对接协调会,安排5074名玉树地震灾区中学生在学校重建期间,转移到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山东、四川、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 据了解,今年地震灾区中小学放假之后将进入重建过渡期。国务院抗震...
2010-05-20 编辑:admin 7545藏传佛教中的格西学位考试
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和当地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它深深影响了藏民族的社会生活。 藏传佛教寺庙对喇嘛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格西学位考试制度上。这种考试,极其繁复艰深。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很多僧人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取得“拉让...
2009-04-30 编辑:admin 8795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