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作者:宋明慧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22-02-08 10:34:38 点击数:
       建立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近年来,青海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着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青海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
  到目前,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79处,保护地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提升至38.42%,其中国家公园占保护地总面积52.2%,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积极谋划推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两报告一方案”等前期申报材料已上报国家林草局,昆仑山国家公园科考工作已全面启动。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名单,同德石藏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获批。
  在此过程中,青海省不断完善制度标准体系,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和《青海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构方案等18项制度办法和自然保护地建设规范等4项技术标准,形成了规范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地立法,起草完成《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草案)》,为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制度支撑。且持续推动共建共管共享协调发展,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72万牧民人均年收入2.16万元。制定发布了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和工作大纲,设立生态学校13所,形成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课程9套,自然教育读本5册。并深入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实践活动,委托国内科研团队实施科研调查项目27个,开展18项重大课题研究,建成4个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级长期科研基地、2个国家创新联盟,为自然保护地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全省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5%,森林蓄积量增加到了4993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了57.8%,湿地保护率达到了64.3%,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相关推荐
  • “牧光互补”实现生态富民

    铁盖乡距离共和县府恰卜恰镇15公里,东、南接壤黄河和龙羊峡库区,且坐拥光伏电站优势。

    2022-07-08 编辑:索南多杰 5625
  • “绿富”双赢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海南州启动全国生态畜牧业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接着《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获省政府批准。

    2022-07-07 编辑:索南多杰 6779
  • 雪山上的生态“摄影师”

    在雪山之巅,在峡谷之幽,在江河之畔,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花木草兽,这就是代曲村的“雪豹监测队”。

    2022-07-04 编辑:索南多杰 6030
  • 我的家乡“河南蒙旗” ——一堂湿地公园内的生态体验课

    “我的家乡在中国西部,这里有一片非常美丽的大草原,大家都喜欢叫她‘河南蒙旗’。

    2022-07-01 编辑:索南多杰 6630
  • 印在心上的鲜活生态实践

    夏日的天峻草原上,鲜美的青草在草场上铺成绿毯,成群结队的牛羊低头觅食,在气候变换间焕发着勃勃生机。

    2022-06-27 编辑:索南多杰 4137
  • 天更蓝,水更清!生态绘就家乡幸福底色

    泽雄村的“铁骑”林草管护员们就从村里出发,在摩托车的阵阵轰鸣声中向着各自的巡护区域疾驰而去。

    2022-06-23 编辑:索南多杰 4283
  • 尖扎:生态高地深耕绿色发展

    这是一个素有“高原江南”之美誉的地方,绿树成荫,山水相间,风景如画,气候宜人。

    2022-06-20 编辑:索南多杰 6380
  • 贵德:生态“颜值”转化为文旅“价值”

    业态丰富、转型升级、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谱写了贵德县文体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2-06-16 编辑:索南多杰 6916
  • 海南州召开冷水养殖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座谈会

    海南州政府组织召开龙羊峡、贵德县拉西瓦库区冷水养殖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座谈会

    2022-06-16 编辑:索南多杰 6943
  • 柴达木盆地崛起生态家园

    “海西蓝”经常被市民组成“九宫格”打卡朋友圈。

    2022-06-13 编辑:索南多杰 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