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包呼图 寻踪湟水源

作者:张卫平 卢晓茜 马璞馨 李增平 范启蒙 紫涵 来源:西海都市报 时间:2021-12-06 13:09:07 点击数:
夕阳西下,包呼图山呈现出迷人的色调。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张卫平 摄
林管员夸新加守护着一河清水。
湟水源头从包呼图山谷流下。
半冰封的湟水源头河水清洌。


       “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诞生,《在那遥远的地方》从这里开始传唱,一条生命之河从这里发源。

       湟水河,河湟大地的生命之河。它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包呼图山间的一眼眼泉中汩汩流出,形成湿地,一路向东,甩出无数个漂亮的浅湾,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绵延三百余公里,在兰州达川汇入黄河,奔流向海。它像一幅人体经络图,孕育了河湟文明,如串珠般形成独特的河谷地貌,千百年来深情注视着青海,滋养着河湟大地,款款讲述着这里的动人故事。

       从海晏县城出发,经西海镇一路向北,汽车转入一条山沟,崎岖难行。路面和两侧偶有积雪和结冰。冬日的包呼图山已经披上褐色的外装,一条溪流从山谷里顺势而下,至宽阔处,又变成十条百条冰制银带,在斜阳下直刺我们这些陌生访客的眼。

       他们和野生动物是“熟客”

  生命的起源和人类文明从水的滋养开始,湟水河流域集中着青海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也成为青海工农业最集中的区域。

  如若是夏天,“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就不只是停留在我们想象中的美景了。包呼图是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这里海拔3400米,泉水众多,牧草丰茂,灌木丛生,生物多样。

  买了两桶方便面后,夸新加骑上摩托车出发了。2016年,他成为海晏县400名林管员中的普通一员,负责巡逻湟水源头8130亩林场和草场。网围栏是否完好,有没有牛羊进入封育区,植被有没有病虫害……这些都是他日常巡护的任务。现在是冬季,林区防火是头等大事,如果路上遇到陌生人,他会上前让对方扫防火码,然后叮嘱注意事项。碰上村里开会,他还要赶去给群众宣传林区保护的事项和法规。牧民居住分散,抓住这个时机宣传效果事半功倍。算起来,这样普通而忙碌的日子也有一千多个日夜了。

  “巡护时经常能见到马鹿、石羊、野鸡、狐狸、狼这些野生动物,已经习惯了。”夸新加说,有时候碰到狼,它会和人对视片刻后慢慢离去。

  酷爱摄影的海晏县林场甘子河管护站林管员尕布藏购买了一部红外线摄像机,经常巡护的他熟悉野生动物活动轨迹,将摄像机安装在发现雪豹足迹的地方。2020年2月4日,红外摄相机在甘子河管护区察拉河附近拍到两只在雪地上嬉戏的雪豹,让他成为海晏县使用红外摄相机同时拍到两只雪豹的第一人。

  2020年8月,林管员仁青本和两名同事在海晏县青海湖乡小新口附近巡护,目睹了雪豹啃食活羊的场景:“离我们600米左右,肉眼就能看清。一只雪豹将两只羊拖到一起,咬死后啃食。”

  在海晏县,400名林管员守护着湟水源头的绿水青山,他们时常与各种野生动物偶遇。

  实现绿色梦想

  海晏县自然条件严酷,为了打造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海晏县把森林资源的保护放在重要地位。

  为了保护好林地资源,海晏县与全县林管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数百名林管员为生态海晏、绿色海晏和河清海晏奔走忙碌,把身影拉长在山间和林地、牧场和源头。

  海晏县发动广大干部职工投身植树造林,仅“十三五”期间完成天保人工造林0.5万亩,封山育林19.8万亩。

  部分林地封育后,一些牧民尝试并转变为半舍饲养殖。现在,当地的牧民群众家家有了圈养设施。通过补饲,牲畜的出栏率明显提高。

  海晏县林场场长党永寿谈起这些年海晏县生态环境的变化如数家珍,一组组林地调查反复更新后的数字装在他心里:

  2002年,海晏县林地调查面积42.86万亩,森林覆盖率6.4%;

  2009年6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5%;

  2015年80万亩左右,森林覆盖率10.8%;

  2021年93万亩……

  2008年12月,地处湟水源头的海晏县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4月投入运行,两年后又进行提标改造。截至2021年,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量达到177.1万吨,污水处理量165.8万吨,月平均处理量15.1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8%。

  据海晏县官方数字统计,全县森林资源量从2002年天保工程启动以来的41.86万亩增加到现在的88.5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4%提升到11.72%。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多年来海晏县人民为了实现绿色梦想,让湟水源头清洌如初,不忘初心、孜孜不倦的努力。

  共享生态红利

  生态治理,久久为功。短短十几年间,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悄悄发生着喜人的变化。党永寿说,海晏县真的变了。

  这些年,海晏县环境明显改善,雨水明显增多。经过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现在的湟水源头植被多了,水源得到涵养。生活工作在西海镇,党永寿记得曾经起风时沙尘漫天,而现在,这种情况早已成为历史。

  一河清水向东流,哺育着世代逐水而居的湟水沿岸居民。沿河而下,青海东部城市群傲然耸立,一个个现代化园区拔地而起,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宜居宜业,欣欣向荣……
相关推荐
  • 青海“热贡艺术”保护进入科学新阶段

      3月2日,记者从青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了解到,《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已获文化部正式批复,这标志着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入科学、有序的新阶段,对于优化热贡文化生态环境,更好地保护热贡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热贡艺术是我国...

    2011-03-03 编辑:admin 8107
  • 青海民族大学学生开发藏文字体和游戏软件

      日前,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先巴太、多杰吉、周吉措和才让拉毛、东措卓玛、卡着措等同学开发的藏文软件《A. 鲁仓丹增字体》和《“鱼儿”藏棋》通过论文答辩。   同学们利用实习机会进行深入调研,收集相关资料,虚心向专家教师请教,经过近半年时间努力...

    2013-05-29 编辑:admin 5307
  • 《冈仁波齐》姊妹篇《皮绳上的魂》拉萨路演

      7月24日,《冈仁波齐》姊妹篇电影《皮绳上的魂》在拉萨开启路演,该影片导演张杨携编剧、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席扎西达娃,出品人路伟、执行制片人成功及藏族演员扎西敦珠、曲尼次仁、索朗尼玛、更登彭措等多位主创现身拉萨。  该影片根据西藏著名作家扎西达娃两部短篇小...

    2017-07-27 编辑:admin 4604
  • 科研揭示:2000万年前犀牛沿青藏高原北缘迁徙

    在数千万年前,地球上的犀牛迁徙都是途经当时的青藏高原南缘吗?

    2021-11-25 编辑:格日加 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