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湟鱼 呵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作者:子宜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08-05-14 11:05:28 点击数:

说起青海湟鱼,似乎知道青海湖的人就一定会知道它。
  随机在西宁市区街头采访,可以发现本地人基本没有不知道的,外地游客也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青海湖湟鱼生长缓慢,一年长一两”;
  “湟鱼呀,那可是青海人的救命鱼,三年自然灾害,就靠他度过了饥荒呢”;
  “湟鱼现在少了,政府封湖育鱼,就是要保护湟鱼资源”。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提起青海湖封湖育鱼,虽然对这项政策的细节市民不能完全复述,不过有九成以上的人说知道,也表示支持,但说到能否自觉做到不吃湟鱼,还是有少数人赧然。
  的确,我省从1982年以来,先后进行了四次封湖育鱼,尤其是第四次封湖育鱼,禁捕时间长,从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禁捕力度大,明确规定在封湖育鱼期间任何单位、集体、个人不准捕捞、加工、运销湟鱼。但是,封湖育鱼的成效不容乐观,仍有一些违法者千方百计偷捕湟鱼,并非法加工和贩销,从中牟取暴利,有的甚至形成有组织的违法贩运团伙,肆无忌惮地偷捕贩运湟鱼,气焰十分嚣张。最直观的,西宁街头就时常会出现偷卖湟鱼的情况。
  湟鱼的窘境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4456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形成独特的高原湖泊景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是鱼鸟共生的天堂,让人叹为观止,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
  青海湖巨大的湖体及周围的草地植被不仅对湖区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控制及调节作用,而且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湖区独特的气候、地理、水文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是省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受到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
  湖泊生长有高原特有的珍贵水生野生动物———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海湖鱼鸟共生水体生态系统的核心,是鸟类聚集湖区的前提条件,鱼类的存在是实现鱼、鸟共生共栖的纽带。保护好湟鱼,进而保护好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对于保障周边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为过度的捕捞,青海湖裸鲤资源急剧减少。
  有资料显示,青海湖渔业是195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其原始资源蕴藏量约32万吨。1960年最高年产达2.8万吨。60年代年均产量1.0万吨、渔获物平均体长2 8.8厘米,平均捕捞年龄为10龄,每百斤渔获物尾数为108尾。7 0年代年均产量4400吨,渔获物平均体长26.9厘米,平均年龄8龄,每百斤渔获物尾数1 36尾。8 0年代年均产量为3200吨,每百斤渔获物尾数167尾。9 0年代年均产量仅为2263吨,渔获物平均体长2 4.0厘米,平均年龄为5龄,每百斤渔获物尾数286尾。由于全球气候干旱变暖,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青海湖周边一百余条入湖河流至目前仅余不足十条,河流干枯、断流,致使湟鱼产卵场萎缩,湟鱼的群体及种群结构遭到破坏,加上人为的滥捕乱捞,湟鱼资源处于严重衰退之中,青海湖已不具备开发能力。
  群策群力 封湖育鱼
  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是多年来省政府为了保护青海湖湟鱼资源,维护青海湖生态环境采取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了遏制青海湖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省政府于1982年11月到1984年开展第一次冬季禁捕;1986年11月到1989年11月对青海湖实行为期三年的封湖育鱼,1994年12月到2000年12月对青海湖实行为期七年的封湖育鱼,这两次是限额捕捞;2001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青海湖实行为期十年的封湖育鱼工作,这次是全面禁捕,实现零捕捞。[FS:PAGE]
  多年来,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渔业法和封湖育鱼通告的宣传教育,坚持群防群治、齐抓共管、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强化责任主体,狠抓措施落实;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全省封湖育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各地分别成立了封湖育鱼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封湖育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目标责任要求,严格实行“承包制”,和“承诺制”,明确管辖区域和任务。同时,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了以规范办案程序为重点的办案制度、以公正执法为目标的内外监制度和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中心的执法工作考核制度,从源头上防止了渔政执法人员滥用和误用行政处罚权。由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公开非法捕捞湟鱼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我省在加强对青海湖渔业资源保护的同时,对扎陵湖、鄂陵湖进行封湖育鱼,加强对三江源地区渔业资源的保护工作,从源头和市场两头抓,遏制了滥捕乱捞现象。
  为了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省政府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的同时,对青海湖湟鱼进行人工增殖放流, 自2002年实施青海湖增殖放流活动以来,截止2006年,已累计向青海湖投放青海湖裸鲤2800万尾,2007年投放鱼苗600余万尾,有效地修复了青海湖受损的渔业生态环境。据中科院评审通过的“青海湖资源动态与监测管理”研究课题显示,2002至2006年青海湖渔业的可捕资源量分别为2592.44吨、3610.8吨、5017.69吨、6926.88吨、15274吨。2006年年底可捕资源量为15274吨,比2000年增力口了12681.56吨,年均增加2536.31吨,多年的封湖育鱼工作和增殖放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保护湟鱼 保护家园
  近几年我省封湖育鱼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个别偷捕、贩运、加工、销货湟鱼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我省青海湖环湖许多村社有几十年打鱼的习惯,加上环湖旅游业的发展,在利益的驱动,非法捕捞、贩运、销售湟鱼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环湖地区餐馆把湟鱼作为招牌菜招揽顾客,西宁市下南关市场销售湟鱼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影响着我省封湖育鱼工作进展。
  从政府角度,要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加大执法力度;而从普通人来说,就是从我做起,不吃湟鱼。
  不吃,真的做不到吗?
  关键是很多人思想意识上还没有重视起来,觉得不就吃一条鱼嘛,不至于的。孰不知就是这一念之差,就成为了偷捕贩运违法者的帮凶。而且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不加保护,珍贵的湟鱼就有可能灭绝,湟鱼一旦灭绝必将导致食鱼鸟类的迁徒,从而导致青海湖成为死湖,湖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环湖地区生态环境,青海湖美丽而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将不复存在。我们相信,每一个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人,每一个热爱养育我们这片上地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美丽的青海湖消失,飞鸟绝迹。
  让我们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保护湟鱼,保护青海湖,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相关推荐
  • 若尔盖做好西博会参展各项筹备工作

      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西博会”)将于10月22日至26日在成都隆重举行,最近,若尔盖县积极推进西博会参展筹备工作。   若尔盖县编制完成了《若尔盖县投资指南》、《若尔盖县招商引资画册》等宣传资料3000册,宣传资料涉及县域基本情况、优势资...

    2010-09-30 编辑:admin 7256
  • 火炬手:迪庆州藏族邮递员尼玛拉木

    尼玛拉木在云南省火炬手大会上兴奋等待6月11日,在云南香格里拉进行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当中,有这样一位不平凡的火炬手——她身材娇小,却总要背着几十斤的包裹,每天穿行在澜沧江畔、雪山脚下;她生性腼腆,却是迪庆州几千户藏民最亲的好阿姨、好姐姐和好女儿——她就是云南省...

    2008-06-11 编辑:admin 4907
  • “冬日六送”活动助化隆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从12月31日开始,化隆回族自治县以“冬日六送”即:送政策、送法律、送科技、送文化、送义诊、送温暖为载体,选派近百名干部,赴全县19个乡镇(含2个管委会)和寺院、村社以及群众家中,深入开展“冬日六送&rdqu...

    2014-01-02 编辑:admin 4508
  • 雪域天堂的哲噶艺术

    “雪域的疆土如苍穹,雪域的文明如烈日,雪域的牛羊如繁星,雪域的儿女如雄狮……” 雪域博巴人的先祖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笔者在此仅取沧海一粟对从古流传至今的哲噶艺术作简单介绍。 “哲噶”为藏语,“哲”意...

    2007-11-19 编辑:admin 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