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中国“聚宝盆”生态实现逆转
作者:姜辰蓉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11-06 09:26:02
点击数: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素有中国“聚宝盆”之称。长久以来,瀚海阑干、风沙戈壁是人们对这里自然环境的印象。但近年来,得益于气候变化和生态治理双重因素,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实现逆转,昔日荒芜的高原戈壁不仅显现绿色生机,而且湖泊丰盈、地下水位上升,野生动物数量也大幅增加。
柴达木成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敏感和显著区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
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升温最为显著的地区。
据青海省气象局局长陈晓光介绍,1961年-2006年,我国气温增幅为每10年0.10℃-0.20℃,而青海高原为每10年0.33℃。其中,柴达木盆地更是高达每10年0.44℃。由此,柴达木盆地已成为青海高原乃至全国范围内增温最显著的区域。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1998年至2008年,柴达木盆地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3.5至95.5毫米之间,与历年平均值相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幅度均在10%以上。
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给柴达木盆地带来的显著影响,它也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而种种迹象表明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气候变化为生态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表明,近40多年来,柴达木盆地气温升高,降水量显著增加,对水资源、土壤沙化等方面产生了明显影响,为柴达木盆地的生态改善提供了有利因素。
据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气象局副局长苟日多杰介绍,受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多、降水量显著增加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内陆河流流量呈增加趋势。1961年至2008年,巴音河年平均流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格尔木市水文局最新监测显示,受降水量持续增加的影响,从2009年1月至今,柴达木盆地南缘地下水水位上升了3.07米,初步测算今年这一带地下水增加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缺乏的现状。
陈晓光说,柴达木盆地的显著增温及带来的降水变化有利于盆地内的绿洲农业生产。一方面,绿洲农业的热量资源增加,生长季延长。另一方面,降水增加形成了更多用于灌溉的径流。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0.5摄氏度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
“聚宝盆”显现绿色生机”
长期以来,柴达木盆地沙漠化土地面积1.42亿亩,占青海省沙漠总面积的75.6%,是全国八大沙漠区之一,也是青海省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FS:PAGE]
借助有力的气候条件,青海省采取多种手段,加快生态治理步伐。据青海省林业局造林处高级工程师沈文录介绍,2000以来,青海省林业部门在柴达木盆地实施退耕还林22.7万亩,人工造林152万亩,封沙、封山育林168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也已扩大到865.66万亩。柴达木盆地内建立起了柴达木梭梭林、可鲁克湖托素湖、格尔木胡杨林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乌兰县哈拉哈图国家级森林公园。
通过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出现逆转。卫星遥感监测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趋缓,并由大片连续分布趋向于零散分布。近几年荒漠化面积明显减少,沙丘高度和移动速率也呈现出明显的减缓势头。沙丘水平移动速度也表现趋缓态势。土地荒漠化面积较2000年以前缩减2.7%。
同时,当地林业部门开展科学节水灌溉,发展防沙治沙与沙产业相结合以及生态造林与经济造林相结合的林业开发模式,推动生态建设健康发。两年以来,德令哈市已采用节水技术营造枸杞经济林近万亩,并在境内的青藏铁路沿线成功地种植了长119公里、宽30多米的生态防护林带。
现在,经过柴达木盆地的旅客能够看到,沿线一排排旱柳、柽柳和榆树等耐旱林木。这些林木不仅为穿行于戈壁中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筑起了一道防治风沙的绿色屏障,还成为“天路”两侧美丽的风景线。
“没有开展生态治理以前,人们很容易对着浩瀚的戈壁失去信心。”青海省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王恩光说,“近年来,青海省抓住气候变化的有利时机,易林则林、易草则草,提高植被覆盖率。现在,柴达木盆地的绿洲面积不断扩大,自然环境明显好转。”
随着植被的情况的好转,柴达木盆地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大幅增加。林业部门调查显示,柴达木盆地北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种群数量比以前显著增加,岩羊、灰熊等过去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得到明显恢复。
据青海省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及青海省还在不断加大对柴达木盆地的生态治理规模,重点将加强治沙造林力度。加上有利的气候条件,有理由相信,这个中国“聚宝盆”将更加绿意盎然。
柴达木成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敏感和显著区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
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升温最为显著的地区。
据青海省气象局局长陈晓光介绍,1961年-2006年,我国气温增幅为每10年0.10℃-0.20℃,而青海高原为每10年0.33℃。其中,柴达木盆地更是高达每10年0.44℃。由此,柴达木盆地已成为青海高原乃至全国范围内增温最显著的区域。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1998年至2008年,柴达木盆地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3.5至95.5毫米之间,与历年平均值相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幅度均在10%以上。
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给柴达木盆地带来的显著影响,它也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而种种迹象表明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气候变化为生态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表明,近40多年来,柴达木盆地气温升高,降水量显著增加,对水资源、土壤沙化等方面产生了明显影响,为柴达木盆地的生态改善提供了有利因素。
据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气象局副局长苟日多杰介绍,受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多、降水量显著增加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内陆河流流量呈增加趋势。1961年至2008年,巴音河年平均流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格尔木市水文局最新监测显示,受降水量持续增加的影响,从2009年1月至今,柴达木盆地南缘地下水水位上升了3.07米,初步测算今年这一带地下水增加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缺乏的现状。
陈晓光说,柴达木盆地的显著增温及带来的降水变化有利于盆地内的绿洲农业生产。一方面,绿洲农业的热量资源增加,生长季延长。另一方面,降水增加形成了更多用于灌溉的径流。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0.5摄氏度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
“聚宝盆”显现绿色生机”
长期以来,柴达木盆地沙漠化土地面积1.42亿亩,占青海省沙漠总面积的75.6%,是全国八大沙漠区之一,也是青海省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FS:PAGE]
借助有力的气候条件,青海省采取多种手段,加快生态治理步伐。据青海省林业局造林处高级工程师沈文录介绍,2000以来,青海省林业部门在柴达木盆地实施退耕还林22.7万亩,人工造林152万亩,封沙、封山育林168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也已扩大到865.66万亩。柴达木盆地内建立起了柴达木梭梭林、可鲁克湖托素湖、格尔木胡杨林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乌兰县哈拉哈图国家级森林公园。
通过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出现逆转。卫星遥感监测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趋缓,并由大片连续分布趋向于零散分布。近几年荒漠化面积明显减少,沙丘高度和移动速率也呈现出明显的减缓势头。沙丘水平移动速度也表现趋缓态势。土地荒漠化面积较2000年以前缩减2.7%。
同时,当地林业部门开展科学节水灌溉,发展防沙治沙与沙产业相结合以及生态造林与经济造林相结合的林业开发模式,推动生态建设健康发。两年以来,德令哈市已采用节水技术营造枸杞经济林近万亩,并在境内的青藏铁路沿线成功地种植了长119公里、宽30多米的生态防护林带。
现在,经过柴达木盆地的旅客能够看到,沿线一排排旱柳、柽柳和榆树等耐旱林木。这些林木不仅为穿行于戈壁中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筑起了一道防治风沙的绿色屏障,还成为“天路”两侧美丽的风景线。
“没有开展生态治理以前,人们很容易对着浩瀚的戈壁失去信心。”青海省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王恩光说,“近年来,青海省抓住气候变化的有利时机,易林则林、易草则草,提高植被覆盖率。现在,柴达木盆地的绿洲面积不断扩大,自然环境明显好转。”
随着植被的情况的好转,柴达木盆地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大幅增加。林业部门调查显示,柴达木盆地北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种群数量比以前显著增加,岩羊、灰熊等过去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得到明显恢复。
据青海省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及青海省还在不断加大对柴达木盆地的生态治理规模,重点将加强治沙造林力度。加上有利的气候条件,有理由相信,这个中国“聚宝盆”将更加绿意盎然。
相关推荐
网络诚信建设,人人都是参与者
7月5日,我们迎来了第四届全国网络诚信宣传日。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和谐有序运转的润滑剂和黏合剂。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时代,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应是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的标配。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
2018-07-25 编辑:admin 10185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试播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召开
10月15日上午10点,藏区第三个卫视频道——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试播新闻发布会在位于成都市的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办公区召开新闻发布会。 为满足藏区群众收听收看高清质量电视节目的需求,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藏区第三个卫视频道——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将于今年10...
2009-10-18 编辑:admin 5187金诃藏药设立“《四部医典》背诵奖励”基金
颁奖仪式现场 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捐赠1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 为获奖学生颁奖 7月8日,金诃藏药与青海大学医学院设立《四部医典》背诵奖励基金暨颁奖大会在青海大学科技馆举行。 为了藏医药人才的培养和藏医药事业的发展,2013年4月由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每...
2013-07-09 编辑:admin 4249海南州水利局贯彻十九大精神推动水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海南州水利局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在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原汁原味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水利工作的具体思路、指导工作的具体实践、破解难题的措施办法和推动发展...
2017-11-08 编辑:admin 5991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