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加:立德树人 藏医传承

作者:青海大学教务处 来源:青海大学教务处官方微信平台 时间:2022-03-21 10:52:39 点击数:
       
       李先加,男,藏族,1966年9月出生,系青海省贵南县人,中共党员。现任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医学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藏药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青海大学国家级藏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物,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优秀学科带头人,青海省藏医药学领域人才“小高地”领军人才,第八届青海省藏医药学会理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藏医药》杂志副主编。从事藏医药教学、科研、临床工作36年。


先进事迹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学院建设成党建思政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在教学科研岗位上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一大批藏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获得全省教育系统维稳工作先进个人,学院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3项,“五四红旗”先进团支部等荣誉。2018年教师节期间,原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专程看望慰问,对其教书育人工作给予高度认可。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藏医药专业各级各类人才3000余人
       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战线,长期为学生开课,尤其《藏医三因学》《藏医内科学》等专业课,为数以千计的学生上过课,深受学生欢迎,得到学生爱戴和尊敬。长期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临床试验和毕业论文,潜心钻研,结合藏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成功形成了独特的“以趣导课、以疑启思、以法解惑、以律求知”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特色。李先加教授在教学中,针对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多样化的特点,做到有教无类、教亦多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的成才创造条件,悉心指导他们,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他的务实精神及教学成果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至今,累计培养各层次、各专业(方向)学生3000多人。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藏医药学科专业建设“三级跳”
       明确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树立“质量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努力和积极争取下,2007年,藏医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藏医药学继承与创新研究”被确定为青海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获批国家级藏医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分别获批国家级藏医药学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创新藏医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被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成为我省高教领域唯一一项“国字号”项目,2019年,藏医学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通过30年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为一体的藏医学高等教育办学新格局。
       在“国家级藏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共建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基础上,国内率先建立了“传统+现代”、适合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藏医药特色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了藏医学专业特色实验(实训)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药实验教学体系。并按照“强调素质,突出传承,强化实践,注重能力,着力创新”的藏医学人才培养思路,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藏区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构建了“以藏医药教学为主,以藏西医结合为特色;实行传统加现代、传承与创新同步;强化校企联合,产学研医文化相结合”的藏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更好地培养藏医药传承型、创新型、应用型合格人才,积极与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即青海省藏医院、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青海金诃药业、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制定了具体的合作实施细则,逐步构建和完善藏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产业、文化“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体制,开辟了一条“校企联合、医教协同、学用结合、教研相促”的藏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
 

推动教材建设,建立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藏医药学教学体系
       自1998年起,主持编写了“全国藏医学本科教学大纲”、“藏医药学本科教育规划系列教材”(37种)、“藏医药学专业研究生试用教材”(13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8种)等100多种教材,全面建立了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教材体系,填补了全国藏医药统编教材的空白,分别于2001年、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本教材体系除了在我国五省藏区藏医药院校使用外,在美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等多国藏医学院校也在使用,成为全球相关机构通用的藏医药教材。
 
加强科学研究,成为藏医药科技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领跑者
       长期致力于藏药新药研发工作,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和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创新团队项目支持,完成了藏药首个滴眼液剂“吉堪明目液”的毒理学、药理学、质量标准等临床前研究,确定了“吉堪明目液”治疗干眼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效,阐明了作用机理。目前该产品已作为医院制剂已成功推广于临床,2014年,获得了民族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
       先后在《中国藏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藏医三因学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等7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藏医心理学研究》《探索与剖析-论藏医药学学术特点与应用价值》《藏医药学理论体系与其他传统医学发展史比较研究》等30余部专著和教材。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国际银奖3项,填补国内空白1项。
       其著作《藏医心理学研究》,填补了藏医学史上没有完整、系统的心理学的空白,先后获得青海省第八次科技进步奖;2000拉萨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二等奖(国际银奖);首届中国藏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奖(藏学领域最高奖项)。现已翻译成中文、英文和日文等。该研究论著的问世是当今藏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也可视为“藏医心理学”这一古老而新兴学科研究的里程碑,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成果,对今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藏医学及其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
 

加强国际合作,开创藏医药对外交流新模式
       以藏医药教育、医疗、科研、产业和文化传承“五位一体”资源为主要平台,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象雄国际学院、日本同志社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5所国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与西藏藏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3所国内兄弟院校建立学术互助关系,开创“W+2+5+3”的藏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新模式,获批了国家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项目。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2016年,成功招收藏医学专业留学硕士研究生,获得我国藏医学专业留学生学历化教育零的突破。成为青海大学留学生教育的一大亮点。先后培养50名留学生,对扩大青海大学国际声誉、传播我国藏医药学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关推荐
  • 兴海县成功举办海南州第二期“青海湖”中藏医药大讲堂活动

    28日下午,开幕式由兴海县卫生健康局局长赵广林主持,省中藏医药管理局余静主任、州卫健委卓玛杰主任分别致辞。

    2022-06-30 编辑:索南多杰 6956
  • 《忠登郎加医学文集——智慧之剑》出版 

    《忠登郎加医学文集-智慧之剑》是藏医专家忠登郎加老师60余年来从事藏医临床实践工作总结的精华。内容涵盖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药材识别、炮制加工以及配方等。特别适合广大藏医临床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学习阅读。...

    2022-03-24 编辑:拉毛太 7517
  • 新书|《藏医诊断<哈努曼塔>详释》出版 

    近期,次忠所著的《藏医诊断<哈努曼塔>详释》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藏医古籍《哈努蔓塔》的注疏,其内容丰富,既有一般病症的诊断法,也有疑难杂症的诊断,是一部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为一体的图书。...

    2022-03-07 编辑:拉毛太 7972
  • 《四部医典》古籍在西藏筹备出版

      记者24日从西藏藏医药大学获悉,新一批《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61卷-70卷)经过了数十日校对和专家评审,进入出版阶段。这一批以18个版本为内容的《四部医典》,酝酿筹备近10年。

    2022-02-28 编辑:拉毛太 8389
  • 青海黄南:打造全国藏医药文化之乡

    在10日召开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中藏医药发展大会上,黄南州委副书记、州长乔学智表示,要传承发展藏区独特的中藏医药文化,将黄南打造成为全国藏医药文化之乡。

    2020-07-13 编辑:青阳卓玛 8309
  • 抗疫一线专家点赞藏医药抗疫成果

    拉萨6月16日电(张宸)“钟南山院士团队在连线甘肃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时表示,新冠肺炎防重症转化是关键,藏药研究有潜力。

    2020-06-17 编辑:才吉 11926
  • 同德县藏医院“七十味珍珠丸、仁钦常觉” 原材料专家鉴定会在西宁举行

    近日,在青海省藏医药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同德县藏医院召开了“七十味珍珠丸、仁钦常觉”原材料专家鉴定会。此次鉴定会旨在完成“七十味珍珠丸、仁钦常觉”原辅料的鉴定及相关工序交流。...

    2020-05-13 编辑:青阳卓玛 9960
  • 四川甘孜有了首个国家规模中藏医药工业企业

    德格宗萨藏医药有限公司通过了国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报认定,纳入了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畴,实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零突破”,

    2020-02-13 编辑:青阳卓玛 7753
  •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藏医医院博士工作点揭牌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藏医医院举行博士工作点揭牌仪式,这标志着该市藏医医药科研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2020-01-09 编辑:青阳卓玛 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