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生活在世界第三极

作者:徐鸿伟 梁娟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11-09-19 10:14:00 点击数: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世居于此的藏族同胞为何能长期保持强壮的体魄、较低的高原病患病率?这曾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最近,这个谜底已被我国医学专家揭开。
  这项课题的负责人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天一在谈到研究这项课题的初衷时说:“以前,对我国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和高原世居人群研究最有权威的是一些外国专家,我作为一名从事青藏高原医学研究几十年的医科人员,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青藏高原是世界高原医学研究的天堂,为什么我们不能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搞出我们的研究成果来?”
  自1984年起,吴天一教授使自己的这番话变成了实际行动。他在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组织成立了“青藏高原人体低氧适应”课题组,开始了他们长达十几年的艰苦研究征程。课题组的专家们不顾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克服重重困难,爬山涉水,行程数万公里,深入到生活在高海拔的5万多名世居藏族和其他移居民族人群中,进行了低氧耐力的比较研究。同时,他们又与日本信州大学合作,在国内首次组织了国际性中日联合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比较研究生活在海拔100公尺的日本人,生活在2260米的中国汉族和海拔4520米世居藏族人的生理适应机制。当时我国医学专家的登山设备远不如日本人精良,但在日本人感到高海 拔已使他们不能继续前进时,专家们并没有犹豫,向着海拔和科研更高峰走去。事后吴天一研究员不无激动地告诉记者:“由于我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所以取得了比日本人更多的资料和数据论证我们的论文。”在此次医学学术登山结束后不久召开的国际高原医学学术研讨会上,该课题组的论文从100多篇国际医学论文中脱颖而出,闯入前6名。至此,在国际高原医学研究史上,中国的高原医学研究成果第一次令各国专家刮目相看。
  我国医学专家通过研究发现,生活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居藏族与其他移居民族人群的一个显著不同点是,世居藏族有显著的低氧耐力,人胸廓及肺发育良好,有较大的肺活量、肺总容量及强人的心脏储备功能和显著的耐低氧能力,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值保持在平原正常值范围内。在高原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区一半时,无红细胞增多,无肺动脉高压,最大摄氧量和无氧代谢阈值均比生活在低海拔区的其他民族人群高,即使做超负荷运动,世居藏民的血氧水平也比平原人高出许多。这就找到了藏族人民为什么能在高原仍具有良好的劳动能力和极低的高原病患病率的答案。
  1996年9月,吴天一教授代表我国出席了在秘鲁古城库斯科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高原医学及生理学大会,并作了“藏族低氧适应生理机制”的学术报告。他以充分的论据和大量的资料,阐述了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已获得了最佳高原适应性,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这项研究课题现已获得了国际“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此外,课题组还对牦牛、鼠兔等高原土生动物的低氧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世居人群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由此,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的专家们提出了机体对高原低氧适应依靠器官水平功能适应和细胞水平组织适应两种生物学适应途径的论点,这就为人类适应高原环境提供了理想的生物学模式。
  目前,在提高人类高原低氧适应性研究领域,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的专家们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易感个体预测,即用科学的测试方法对进驻或居住高原的群体,预测出对低氧易感的个体,这类人发生高原病的机率极高,从而认为是不宜进驻者;二是生命早期获得适应,即小儿一出生后,生存于低氧之中,不论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细胞分子的生理代谢等,都从早期获得和坚固,因此,除有易患小儿高原性心脏病以外,高原移居者的后代就生长发育在高原;三是高原适应锻炼,认为人类应主动适应高原,最积极有效的办法就是运动锻炼;四是致适应剂的应用。我国主要从中藏药中研究出一批具致适应作用的药物,称致适应剂,如人参、红景天、花粉等。显示对促进机体低氧适应,防止高原病发生有较好的作用;五是各型高原病的防治,从流行病学中已找到高原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据吴天一介绍,高原医学的核心问题是低氧,低氧所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范围愈来愈广,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因此,加强对高原医学的研究,不但对了解世界数千万高原居民生存状况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普通医学中极带共性的缺氧问题及航空、航天和潜海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关推荐
  • 蒲巴甲来哈签售首张单曲:为好歌等待也值得

    21日,2006年“好男”冠军蒲巴甲来哈,签售个人首张单曲碟《爱就是那样简单》,一年多未来沈的蒲巴甲,依然谦和、低调,对于出道两年多才推出首支单曲,蒲巴甲表示,为一首好歌,等两年还是值得的,“我不怕没有曝光率!”   蒲巴甲表示,两年来,公司经常会拿一些歌曲给他唱,但是他都觉得...

    2008-12-22 编辑:admin 3463
  • 一则慈善故事引发的思考

    近日,笔者读到一则发生在美国慈善活动中的故事,颇有感触。结合所从事慈善工作的实践,联想到所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引发了一些思考。 据报载,多年前,美国纽约市的“红心慈善协会”为一家孤儿院盖房子。破土动工时,意外地挖 到了一座男性墓主的坟墓。他们在报上刊出启...

    2007-12-11 编辑:admin 9081
  • “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在恰卜恰青海湖广场开展

    12月4日上午,在恰卜恰青海湖广场举行了开展了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为主题的“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

    2020-12-04 编辑:青阳卓玛 9625
  • 阿兰坐阵音乐微电影 演绎美女双面性格

    阿兰•达瓦卓玛  近日,华影盛视在“微电影”领域大展身手,主打“明星微电影”采用 “你来写,我来演,他来拍”的影视2.0模式,以全新的模式积累优秀创意,相继打造出数部优秀的微电影作品。   继“品牌定制微电影”、“...

    2012-03-01 编辑:admin 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