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贵德县旅游概况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1-10-11 15:33:00 点击数:

  一、贵德具有发展高原特色旅游的丰厚资源
  贵德历史悠久。公元前60年,西汉设河关县,唐仪凤年间设积石军。此后曾几度为吐蕃属地。元代至元8年(1271年)设贵德州,取“以德为贵”之意,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归德。明洪武八年(1375 年)改归德州为归德守御千户所,隶临洮府河州卫。清乾隆三年(1738年)归德改隶属西宁府管辖。乾隆二十六年,改归德为贵德。乾隆57年,置贵德厅。民国2 年,改厅为县。1949年9月18日贵德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
  贵德的文化积淀较为深厚,以“马家窑”、“卡约”文化和昆仑神话传说为主的早期人类文化遗产,汉唐古堡、明清阁楼记录着贵德文化的灿烂和历史的辉煌。汉代的尕让城,新石器时代的唐乃亥遗址,青铜器时代的南海殿、哇龙山遗址等诸多古迹和始建于明代被奉为进藏第一寺的珍珠寺、建于明洪武年间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玉皇阁和建于清代的白马寺等近百座宗教寺庙构成了贵德不断代的历史画卷。闻名全省的仙阁插云、沸泉冬温、黄河春涨、南海溪声、素古积雪、东山烟雨、羊峡古碑、龙池灵湫等“古八景”和石峡飞瀑、文昌仙阁、丹霞千佛、河滨翠珠、遗珠献佛、长虹卧波、梨花堆雪、虎台揽春 “新八景”相交辉映。


贵德——“高原小江南”(摄影:拉吉卓玛)

  贵德群山环抱,近有平川,远有山原,盆地气候温和;林茂粮丰,物产丰富。春天百花灿烂,清香四溢;夏至绿荫盈野,凉爽宜人;秋则果实累累,景色迷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澈见底的黄河横贯县境,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2000年7月在贵德县视察时,欣然题下“天下黄河贵德清”七个大字,一语道出了贵德风物精魂之所在。境内不仅有传说美丽的拉脊山,消暑纳凉的江拉林,千姿百态的七彩峰,清澈见底的黄河水,风蚀地貌的麻吾峡,传说神秘的龙王池,功效神奇的药浴温泉,江河源头的湿地公园,气候宜人的河谷盆地等自然资源,而且有保存较为完整的贵德古城、南海殿和雄伟壮观的拉西瓦电站等人文资源。
  贵德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青海省少有的高原绿洲。全县森林覆盖率为9%,“三河”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1%,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5万亩, 2005年被评为省级黄河森林公园,享有“高原瓜果之乡”、“青海小江南”的美誉。黄河横贯全境,流径78公里,两岸沃野坦荡,风光秀丽,池塘、湿地遍布黄河两岸,特别是黄河水在贵德境内清澈透碧,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视察贵德时,欣然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成为了贵德旅游主打的一张“王牌”。2010年贵德被列为全省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二、旅游发展日趋兴盛,县域特色日益明显
  近十年来,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建设县域特色经济的有效途径,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贵德旅游产业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不断加速的喜人态势。通过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承办环湖赛贵德段赛事和水与生命主题音乐晚会等大型活动,初步塑造了“天下黄河贵德清”旅游品牌。旅游业已成为一条造富于民进而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全县建成“农家乐”106余家,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1500多人,实现年收入800余万元,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现金收入;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体系初步形成。2001年以来,多方筹资实施了黄河文化广场、大禹治水雕塑广场、丹霞地质公园、南海殿、重点景区夜景亮化、黄河清综合开发旅游带、贵德古城、黄河旅游航电项目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星级宾馆4家,其它宾馆20家,具备同时接待3000余人住宿,近万人就餐的条件。形成了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合力。贵德的旅游业发展受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确定贵德为全省旅游开发建设示范区,全县各班子和各级干部思想认识统一,群众和县内外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高涨,推动贵德旅游业进入了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建设质量、加快发展步伐的新阶段。


南海殿观音像(摄影:拉吉卓玛)

  玉皇阁古建筑群
  玉皇阁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遗存,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筑包括玉皇阁万寿观、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六个院落及古校场(俗称隍庙场),总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现存大殿11座,东西两庑46间,钟鼓楼4座,牌坊1座,亭子长廊23间,明清壁画62平方米,明清建筑彩画940平方米。贵德玉皇阁古建筑群集儒、到、佛、神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相依并存,其格局国内罕见。庙观庭院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大殿厢房雍容大度,气势恢宏。文庙花园及民众教育馆为园林建筑,亭轩长廊,曲折迂回,别具风格。贵德玉皇阁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1986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摄影:拉吉卓玛)

[FS:PAGE]
  古建筑群中的文庙建筑包括棂星门(牌坊)、泮池、戟门、乡贤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和大成殿组成,大成殿供奉有伟大先哲孔子的神位,历来是文人祭祀和集会的场所。
  关岳庙俗称武庙、马祖庙,建筑包括山门戏台、过厅、钟鼓楼、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供奉关羽、岳飞、马祖三尊神像。是军旅、戍边将士拜谒的场所。城隍庙由过厅、十八层地狱、正殿、地藏王菩萨殿、后寝宫组成。 其过厅及钟鼓楼的建筑风格与关岳庙相似,殿内山墙上至今仍保留有情光绪年间壁画20余平方米。殿内原置有巨床和被褥,意为城隍下榻之所。
  珍珠寺
  珍珠寺始建于宋末元初。建成年代比西藏大昭寺还要早200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藏语称其为“觉觉拉康”,因寺内主供的释迦牟尼佛像加持力相当于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被称为前藏第一寺。因此前去朝拜大昭寺的信教群众必先朝拜珍珠寺。


珍珠寺正殿(摄影:拉吉卓玛)

  相传元朝初年,西藏有一位法号为“萨迦喇嘛”的高僧到元大都觐见皇帝,皇帝赏赐高僧许多珍珠,萨迦喇嘛用一峰骆驼驮着珍珠准备返回西藏修建寺院,当萨迦喇嘛途经今贵德河东乡保宁村时,骆驼跪卧不起,高僧环顾四周,认定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便在骆驼跪卧处修建了现今的珍珠寺。
  珍珠寺规模虽小,风格独特,光彩夺目。殿内彩塑释迦牟尼、三世佛的巨型坐像和大门两侧的四大金刚皆是出自造诣高超的热贡艺术家之手。每逢重大宗教节日,特别是三月十五的守斋节,安多、康巴、西藏乃至印度等地的善男信女慕名前来,顶礼膜拜,场面十分壮观。
  文昌宫
  文昌宫也称“河西文昌庙”,藏语称“尤拉”或“尤拉康”。始建于明代后期(1590-1600年之间),民国编修的《贵德县志稿》中记载:“文昌宫在县城西十二里处,依山傍水,汉藏信仰,士民信奉,每逢朔望,香烟甚盛,有事祈祷,灵应显著,为汉藏祈福消灾之所”。清同治六年(1867年)毁于兵火,清光绪三年至十三年(1880-1893年),地方官绅、汉藏群众捐资重建。1958年又遭破坏,全部建筑荡然无存。1982年-2009年,历经十余年在旧遗址上按原来规模复建。全部殿堂依山坪坡顺势而筑,形成台阶式的寺观,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错落有致,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是善男信女求子、求学、求财、求仕、求平安的圣地。在青海乃至西北地区颇具盛名,前来朝拜的群众络绎不绝。


河西文昌庙(摄影:拉吉卓玛)

  经筒广场
  为充分利用贵德县丰富的黄河水资源,打造黄河两岸旅游观光黄金带,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在黄河水车和黄河吊桥之间修建以黄河水为动力的直径约10米、高约24米左右的水动转经筒。该项目由青海华谊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建。项目计划总投资2600万元,景区建筑面积5328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653平方米,其中:停车场3000平方米;接待大厅、服务用房、商业用房、展览馆及游客长廊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转经筒基座建筑面积4154平方米。


经筒广场(摄影:拉吉卓玛)

相关推荐
  • 兴海县俄合萨寺院概述

      俄合萨寺院,由当地氏族部落名称得名,藏语称“俄合萨扎喜曲宗更排香曲布林”,意为“俄合萨寺院吉祥法寨兴善菩提洲”。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中铁乡西南部31公里处的中铁沟上部拉日夏嘎日神山脚下,藏语称“拉日夏嘎尔”,意为&ldq...

    2011-11-03 编辑:admin 6680
  • 天峻今年计划建设56项

      今年,海西州天峻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国务院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有利时机,结合国家及省、州资金的投向和安排重点,精心谋划储备了一批对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带动力强的项目,对确保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010-03-26 编辑:admin 9067
  • 海南州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将在贵德举办

      记者日前从海南州文联了解到,由州委宣传部、州文联联合主办的全州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将在第七届贵德黄河文化旅游节期间在贵德县举办。   据了解,这次展览由青海湖药业冠名,主办单位年初开始在全州范围征集反映我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和自然人文风光主...

    2012-04-24 编辑:admin 5791
  • 皮洛遗址“挖石头”

    皮洛遗址考古队员将首次获批发掘共200平方米的8个探方全部保护性回填完毕.

    2021-11-11 编辑:格日加 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