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源于青藏高原土著
青藏高原上的土著居民——藏族(摄影:拉吉卓玛)
关于藏族族源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到新石器时代,华北地区的人群就不停向西部的青藏高原、新疆和中亚地区迁徒,后来这些西部高原上的人群又不停地穿过横断山区和河西走廊迁回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故土上。对这个说法,我翻阅了不少史书,但始终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我认为 藏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几万年就生息在青藏高原。是这里的土著居民,藏族的第一支族源或者主体族源就是自古生息在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而不是从中原迁来的。笔者的主要论据是:
(一)、藏文史料中神猴与罗刹女媾合繁衍出藏族的记载。这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些地方还有神猴的遗迹,卫藏泽当贡布日山上有个岩洞,人们称作“猴子洞”。这种传说虽然是带有神话色彩,但如此广泛久远的传说,足以证明这一带是藏民族发祥地或发祥地之一。这种说法与人类源于猿猴的说法很接近,起码比较靠谱。按一些古人类学专家的说法,亚洲人是东部非洲智人(直立人)的后代,数万年之前来到亚洲缅甸一带,而后顺云贵高原来到黄河中上游,其中一支向东迁徒,成为后来的汉族,一支向西迁徒,成为藏民族的先民。假若这种说法成立,藏族祖先数万年前从云贵高原来到青藏高原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当然人类起源至今也没有定论只能是一支假设。
(二)、一些藏文史书对这些传说都有记载,认为自古以来青藏高原就有人类生存。如翻译师循努贝的《青史》、蔡巴.贡噶多吉的《红史》、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的《西藏王臣记》等,都有藏族源自神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而来的记载,《松巴佛教史》中记载,“藏区有小藏区、大藏区之分,小藏区即卫藏地方,该地最早出现人类”。藏文史书一致认为藏族自古就在青藏高原,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出现了玛桑九部、十二小邦、四十附庸小邦等,后来出现了第一代赞普。据达仓宗巴 班觉桑布的《汉藏史集》记载,“最初,在玛卡秀地方的上部有什巴之王子,名叫丁格,生有三子”,“内部上族为董氏、穆氏、东氏、色氏等。据说由此四族分出蕃人、卡勒门巴人、悉补野蕃人等四种。古藏文还记载,古象雄“穆”是苯教的创始者的中心。蕃人“恰”是从“穆”引进苯教的。这个说法说明雅砻人和象雄人联盟形成了蕃人的核心。
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6记载了西藏远古氏族“恰”和“穆”的联姻通婚情况。据学者们研究,“恰”是雅砻部落在远古时代的部落名称,而“穆”则是古象雄部落远古时代的名称。
(三)、自1961年以来的考古发现的遗物证明,卫藏地区两万年以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如(1961年,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娘尺地方发现新石器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的一具完整的人骨;1966年,在日土县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后来又在该县内发现了这些遗物的原产地,同年,在聂拉木县境内发现了中石器和新石器的人类遗物;1973年,墨脱县境内发现石块磨成斧子和锤子;1974年,在娘尺发现一批石头磨成的石器和陶片;1975年,在娘尺县附近又发现了包括下颌骨、肢骨等一批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1977年,在墨脱县境内雅鲁藏布江沿岸,发现了一批石斧、石锤、石头纺锤和彩纹陶片。从以上这些出土文物看,卫藏地区的地下遗物相当丰富、广泛的。以时间而论,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和就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的历史,以地区而论,涵盖了雅鲁藏布江上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原始人类居住。藏族族源“西来说”、“东来说”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中原记载的所谓羌人西迁之前这里已经有一种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这些土著人就是蕃人的先民。
自远古至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起码数千年蕃人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大迁徒的传说和记载。
(四)、《旧唐书 吐蕃传》是唐朝官方历史记载,其记载代表官方意见,这本史书记载吐蕃为鲜卑人的分支。这个记载说明,。青藏高原因地理等原因,很少与外界来往,特别是与东部,直到隋唐初期部分地方与内地有些交往,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才与内地频繁交往,汉族史学家才有了对雪域的了解。故在《旧唐书.吐蕃传》中作了这样错误的记载,到这时还误认为为吐蕃是鲜卑族的分支,更不用说吐蕃之前的情况。
(五)、从中原王朝所谓“羌”这个称谓看,羌与蕃不是一回事。“羌”和“氏羌”这个字和词作为一种人群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是商朝对其西部,即山西西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一带非华夏人的称号。商朝向西扩张,与所谓的“羌”征战数百年,使部分羌人融入华夏,部分被迫迁徒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据说羌的称谓在西周金文里出现的不多。大量文献及考古证明,大约距今3000年至4000年前,为甘肃渭河流域的羌人已经开始了耕作,这些“羌”后来迁徒到了成都平原,成为成都平原统治者,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最终也融入汉族。后来汉朝再度向西扩张,河湟、陇东一带羌人与中原汉人发生长期血腥的冲突,使羌人大量南迁内迁。《后汉书西羌传》就专门记载了后汉时期两次汉羌战争的经过。还对羌人的地理起源、迁徒、分布也有记载。出现了“犬羌”、“白狼羌”、“牦牛羌”、“党项羌””“岩昌羌”等几十种羌的记载。
史书还记载,秦时南迁到武都地区,称之为"参狼羌"的其中的一支,因聚居于宕昌城(故城在今宕昌县东南)而称宕昌羌。西晋末年,宕昌羌已经形成一个大的部落集团。当时,"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至梁勒之孙梁弥忽时,通使北魏,正式建立宕昌国政权。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辖区大约包括今临潭、岷县南部至天水西界和武都北界一带。宕昌国自弥忽至 定,共9世。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北周武帝派大将军田弘率军打败了宕昌国,改其地为宕州,兼置宕昌郡。在这之前,西晋时期甘肃陇西一带的羌人东迁陕西千阳东,并于公元384年建立了后秦,极盛时辖今陕、甘、宁及山西河南部分,共历三代。这一记载说明陇南一带羌人的分布相当广。这一带的羌基本上都融入当地汉族,现在这一带只有若干藏族乡,好像是吐蕃守边关军人的后裔。
根据以上中原文献记载,由商周至秦汉、隋唐,随着华夏的向西扩张,“羌”这个字概念也随着变化,所指的群体也不同。内地史书所谓的羌和我们说的蕃不是一回事,是幷行发展的不同古代部族,羌不是蕃,蕃也不是羌,两者有交往,有融合吸收,但不是同一部族。商代及秦汉时期所谓的“羌”,大部分融入华夏或迁徒西南等地。隋朝史书有部分羌人内附的记载主要指的是河湟、陇南一带的羌人。唐代因吐蕃的崛起东扩,大部分羌人内迁,宋代又有部分羌人内迁融入汉族,主要指的是党项羌。藏文史书记载党项羌与蕃人四大姓氏之一的董氏有渊源关系,特别是文化上关系相当密切,但党项人和吐蕃人都不认为吐蕃与党项羌是一个民族。
(六)经过有关科研单位利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同型别血清,对西藏拉萨及日喀则地区的部分(230名)藏族检测发现,当地藏族的白细胞抗原与青海地区及甘肃南部人群一致。青海及甘肃南部部分藏族是吐蕃时期从吐蕃四如过来的,白细胞抗原当然相一致。
(七)、另一种说法是,由于“藏缅的入侵”羌人被迫东迁。我没有见到这个说法的详细资料。是指吐蕃东扩,还是另有藏缅东进不清楚。从地缘上看,藏南部分地方与缅甸接壤。从语言上看,藏语与缅甸语系同一语支,蕃人与缅甸人肯定存在历史渊源。蕃人与汉族虽然为同一语系,但实际上语法、发音、词句差别很大,而与缅甸语更接近。
从理论及实际情况看,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民族,许多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多元的,藏族当然也不例外。公元六世纪时,悉布野的首领囊日论赞企图统一其邻近的部落。后来他的儿子松赞干布完成了这项使命。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先后征服、兼并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等部落,建成强大的吐蕃王朝,建都逻些(今拉萨),形成了吐蕃本部及蕃人的核心。在后来统一青藏高原的过程中,不少鲜卑人、突厥人、蒙古人、纳西人先后融入藏族,形成了今天的藏族。但其主体是蕃人。另外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青海河湟一带也是藏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古象雄、苏毗女国是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间,逐渐从现在的青海汉藏交界处迁徒到西藏的。
担好“上游责任” 做好“黄河文章” ——贵德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速写
金秋九月,地处黄河上游的贵德县阳光明媚,清澈的黄河水绵延向东缓缓流动,岸边翠绿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着枝头。
2022-09-26 编辑:青阳卓玛 4842阿佳亮相首届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
阿佳组合亮相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做精彩演出。 7月3日,中国第一支纯粹的藏族女子组合-阿佳组合带领优秀藏族歌手尕让邓真及藏族优秀民乐团“玛吉阿米” 精彩亮相由在京举行的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 阿佳组合接受...
2010-07-05 编辑:admin 4706昌都地区江达县:波罗木版“雕刻”幸福生活
手工艺人雕刻出来的精美木版雕刻 民间艺人们正在专心雕刻各类刻板波罗木版雕刻,数百年来,一直享誉藏区。2008年仲秋时节,我们“雪域边线行采访组”从317国道同普段分道,穿过10公里的波罗峡谷地带,沿着峡谷中的孜曲河自北而南前行,其间山水相依、高山森林与峡谷地貌交...
2009-01-13 编辑:admin 4350《中观精要》汉译本三
《中观精要》 根登曲佩著 白玛旺杰译 当常规世界的现象,还没有从我们眼前消失之前;当意识赖以存在的物质驱体,还没有改还成另一种形式之前,即便我们可以直接地体悟空性,但是,从前的承许,我们依然无法回避了。对此,我们不必用一种「合理逻辑」,挖空心思地去证实它的否存...
2010-05-05 编辑:admin 13012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