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藏族射箭文化概述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时间:2009-02-09 11:47:19
点击数:
安多藏族射箭文化活动初探
作者:康珠才让
作者:康珠才让
射箭
体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藏民族的先民们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本能地形成了射箭、奔跑、掷石等基本技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已发展为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集娱乐性和参与性于一体,与民族关系密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内涵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
体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藏民族的先民们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本能地形成了射箭、奔跑、掷石等基本技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已发展为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集娱乐性和参与性于一体,与民族关系密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内涵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射箭比赛内容概说
射箭比赛前的煨桑祭战神
在今安多青海的共和县、尖扎县、化隆县等地的藏族群众中,射箭活动十分盛行。射箭比赛一般在上半年中进行,因各地的气候不同,有的在春节期间进行,有的在农历的二三月份举行,有些较寒冷的地区,在农历四五月份进行。共同的特征就是射箭比赛在春节期间或春耕前后进行,按季节讲,射箭比赛大都处在春季,五月份过后很少有举行射箭比赛的。
射箭比赛活动以村为单位。首先,必须选出组织者或总指挥。一般由威信较高,很有办事能力的成年人担任,藏语称为“达宏”,意译为“箭官”,有的由正副两人组成,有的正达宏下有若干副达宏。达宏的具体职责是:代表本村跟别村联系和决定射箭活动的时间;动员大家积极投身此项活动,负责安排射箭的准备活动,如祭祀神灵等;在射箭比赛中双方发生纠纷时,要出面做调解等。总之达宏既是领队,又是教练。
90年代开始射箭用的弓箭大部分是国家制造的专用铁弓、铁箭,可此前用的弓是传统的牛角弓,由专门的工匠用牛角、木片等为原料制作而成,上面彩绘各种花纹或图案,弓箭用牛筋制作。箭由羽毛、箭杆、箭镞组成,所用的羽毛皆是秃鹰、猫头鹰、山鹰等猛禽的翅羽,经加工长约四寸,宽约半寸,用胶水粘在箭首,使用猛禽的羽毛,而不用其他性情较温和鸟类的羽毛,象征着射出去的箭同样快猛无比,这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多有提及。箭杆用松木、竹子等原料制成,必须要直。箭镞是用铁打制而成,一般有棱镞,尖状镞等。另在箭杆上(粘贴羽毛处)下方缠有各种色彩的丝线,有的还绘有彩色花纹,漂亮而醒目。箭靶用土培制而成,其形状,上方为半圆形,下方为方形,或上方为三角形。靶的中心插一根小木棍,名为“甲子”,有的也插在靶的上方,在甲子周围贴瓷片,小镜子等,名为“恰木”。靶场中共制两个箭靶,射完一个后,再射另一个。计分方法,因地而异,有的以射中的箭离甲子的距离计算,如甲方只射中一箭,而乙方射中好几箭,然而甲方的一箭离甲子最近,则乙方的箭皆不计分,而甲方得一分。计分还有不少专有名词,如甲方在两个箭靶上共计五箭,则名为“妈”意为乙方等于背上了一头“母牛”,如果甲方继续在两个箭靶上再共计五箭,则名为“吾”,意为已背的“母牛”上又加了一头“小母牛”,前后总计十箭,则名为“妈吾”意为“母子”。射程一般在八十步左右,有时达一百步。
跳跃 是射箭比赛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射手命中箭靶时,在场的全村人都要边喊边跳跑到对面,围绕已射中的箭靶欢呼跳跃一二圈,以表达射中此箭的欢乐喜悦之心情,尤其是射中第五箭和十箭时的欢呼声更大,跳跃更猛,持续时间也较长。有的互相手挽手很有节奏感地跳动,颇似舞蹈动作,有的则无章法,几乎可谓乱蹦乱跳,小孩更是如此。
各自筑靶台
射箭比赛的场面气氛极为热闹、活跃,人们情绪高涨,无论老小,皆处于高度的兴奋和激动之中,双方的角逐亦十分激烈。射箭前,双方的达宏要约定好时间、计分方法、射程等,如在乙方举行,则甲方全村十五岁以上,六七十岁以下的男人,天一亮就要整装出发,皆穿着鲜明的节日盛装,小伙子们足蹬靴子,腰佩短刀,个个精神抖擞,路途较远的,要准备骑乘。现在有些村,动用本村的手扶拖拉机、汽车,摩托车前往;路途较短,则全体步行。当甲方走进乙方的村口时,乙方派专人在村口等候甲方的到来,敬“智果”,即意为敬酒欢迎甲方的平安到达。甲方则让一位有威望的年迈老人接酒后,敬佛、法、僧三宝及箭神。然后在达宏的带领下,排成整齐的队伍入靶场,走在前排的人中专门有一人手举用哈达包起来的箭,其他几个人则高举已上好弦的弯弓,众人踏着坚强有力的步子,声势浩大地走进乙方靶场。时乙方的人亦早已集合好,在村子的“嘛呢康”或其他处等候。当知对方已入靶场,逐列队前往,双方在场中相会,达宏等老一辈互道问候,商议有些规则。而众人则高声呼喊,双方分别在指定的箭靶周围跳跃一次,人群欢腾,夹杂着欢呼声。接着双方汇到一处,分左右站开,开始射箭,首先出场的第一、二位选手,名曰“领箭”,一般选箭技高超的青壮年,有的是通过打卦问卜选出来的,射箭时用对赛法,即甲方出一人,乙方出一人,二人为对,藏语名“个亚”。一人共射两枝箭,次序是甲方射一箭,然后乙方射一箭,继甲方再射,乙方亦接着射,在以后比赛中,对手不变。双方各有一部分青少年站立在靶的两边,每当自己的一方射箭前,则要绕着箭靶跳一圈,然后高声欢呼“小英雄射中心”“射甲子”等语,如对方射中一箭,则喊“快快报仇啊”等语,而另一方站在靶边的人,则高声诅咒,说对方的箭在半途就要掉落地上、不能射中箭靶等语。射箭处亦同样十分激烈,如甲方射箭,则甲方之人大做赞词,乙方之人却大声诅咒、斥责,说“弓箭都要折断”“将箭压在我的足下”等,手还做着各种动作;如甲方未射中,皆予大声嘲笑,而甲方之人则甚感惋惜,口中不断发出“可惜!可惜!”或“哎,只差一点”之类的话语。每当箭中靶子时,箭场上的气氛顿时高涨,人群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如果射中的箭与甲子较近,则人们情不自禁地要跳两三个来回,甚至好多人激动地把自己的帽子抛上天空,以示心头之乐。最后一名选手名曰“后箭”,由老成持重的人担任。
射箭比赛结束后,主要要招待客方,即每个人将自己的对手领到家中就餐;酒饭也有互相比赛的意味,吃完饭后,晚上聚在村活动室等处,乙方的妇女与甲方的射手们进行唱情歌比赛。第二天继比赛一天后,将对方友好地送走。第三天乙方到甲方村进行过程上述一样的射箭比赛,决定最后的胜利。
整个射箭过程中,大部分人既是射手,又是观众因此比赛跟每个人的荣誉密切相关所以皆处在高度的兴奋之中,跳跃呼喊不觉劳累。本村的人相互间充满友爱、团结,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望,即战胜对方。如果大获全胜,则人人眉开眼笑,如果失败,则个个愁眉苦脸,甚至顿足捶胸,十分看重胜败。一些为本村的胜利立下功劳的人就会成为新闻人物,受到人们的称颂,甚至给予奖励。射箭比赛是群众基础非常广泛的体育活动,大家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这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增进了人们的团结友爱,因而射箭比赛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FS:PAGE] 射箭比赛前的煨桑祭战神
在今安多青海的共和县、尖扎县、化隆县等地的藏族群众中,射箭活动十分盛行。射箭比赛一般在上半年中进行,因各地的气候不同,有的在春节期间进行,有的在农历的二三月份举行,有些较寒冷的地区,在农历四五月份进行。共同的特征就是射箭比赛在春节期间或春耕前后进行,按季节讲,射箭比赛大都处在春季,五月份过后很少有举行射箭比赛的。
射箭比赛活动以村为单位。首先,必须选出组织者或总指挥。一般由威信较高,很有办事能力的成年人担任,藏语称为“达宏”,意译为“箭官”,有的由正副两人组成,有的正达宏下有若干副达宏。达宏的具体职责是:代表本村跟别村联系和决定射箭活动的时间;动员大家积极投身此项活动,负责安排射箭的准备活动,如祭祀神灵等;在射箭比赛中双方发生纠纷时,要出面做调解等。总之达宏既是领队,又是教练。
90年代开始射箭用的弓箭大部分是国家制造的专用铁弓、铁箭,可此前用的弓是传统的牛角弓,由专门的工匠用牛角、木片等为原料制作而成,上面彩绘各种花纹或图案,弓箭用牛筋制作。箭由羽毛、箭杆、箭镞组成,所用的羽毛皆是秃鹰、猫头鹰、山鹰等猛禽的翅羽,经加工长约四寸,宽约半寸,用胶水粘在箭首,使用猛禽的羽毛,而不用其他性情较温和鸟类的羽毛,象征着射出去的箭同样快猛无比,这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多有提及。箭杆用松木、竹子等原料制成,必须要直。箭镞是用铁打制而成,一般有棱镞,尖状镞等。另在箭杆上(粘贴羽毛处)下方缠有各种色彩的丝线,有的还绘有彩色花纹,漂亮而醒目。箭靶用土培制而成,其形状,上方为半圆形,下方为方形,或上方为三角形。靶的中心插一根小木棍,名为“甲子”,有的也插在靶的上方,在甲子周围贴瓷片,小镜子等,名为“恰木”。靶场中共制两个箭靶,射完一个后,再射另一个。计分方法,因地而异,有的以射中的箭离甲子的距离计算,如甲方只射中一箭,而乙方射中好几箭,然而甲方的一箭离甲子最近,则乙方的箭皆不计分,而甲方得一分。计分还有不少专有名词,如甲方在两个箭靶上共计五箭,则名为“妈”意为乙方等于背上了一头“母牛”,如果甲方继续在两个箭靶上再共计五箭,则名为“吾”,意为已背的“母牛”上又加了一头“小母牛”,前后总计十箭,则名为“妈吾”意为“母子”。射程一般在八十步左右,有时达一百步。
跳跃 是射箭比赛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射手命中箭靶时,在场的全村人都要边喊边跳跑到对面,围绕已射中的箭靶欢呼跳跃一二圈,以表达射中此箭的欢乐喜悦之心情,尤其是射中第五箭和十箭时的欢呼声更大,跳跃更猛,持续时间也较长。有的互相手挽手很有节奏感地跳动,颇似舞蹈动作,有的则无章法,几乎可谓乱蹦乱跳,小孩更是如此。
各自筑靶台
射箭比赛的场面气氛极为热闹、活跃,人们情绪高涨,无论老小,皆处于高度的兴奋和激动之中,双方的角逐亦十分激烈。射箭前,双方的达宏要约定好时间、计分方法、射程等,如在乙方举行,则甲方全村十五岁以上,六七十岁以下的男人,天一亮就要整装出发,皆穿着鲜明的节日盛装,小伙子们足蹬靴子,腰佩短刀,个个精神抖擞,路途较远的,要准备骑乘。现在有些村,动用本村的手扶拖拉机、汽车,摩托车前往;路途较短,则全体步行。当甲方走进乙方的村口时,乙方派专人在村口等候甲方的到来,敬“智果”,即意为敬酒欢迎甲方的平安到达。甲方则让一位有威望的年迈老人接酒后,敬佛、法、僧三宝及箭神。然后在达宏的带领下,排成整齐的队伍入靶场,走在前排的人中专门有一人手举用哈达包起来的箭,其他几个人则高举已上好弦的弯弓,众人踏着坚强有力的步子,声势浩大地走进乙方靶场。时乙方的人亦早已集合好,在村子的“嘛呢康”或其他处等候。当知对方已入靶场,逐列队前往,双方在场中相会,达宏等老一辈互道问候,商议有些规则。而众人则高声呼喊,双方分别在指定的箭靶周围跳跃一次,人群欢腾,夹杂着欢呼声。接着双方汇到一处,分左右站开,开始射箭,首先出场的第一、二位选手,名曰“领箭”,一般选箭技高超的青壮年,有的是通过打卦问卜选出来的,射箭时用对赛法,即甲方出一人,乙方出一人,二人为对,藏语名“个亚”。一人共射两枝箭,次序是甲方射一箭,然后乙方射一箭,继甲方再射,乙方亦接着射,在以后比赛中,对手不变。双方各有一部分青少年站立在靶的两边,每当自己的一方射箭前,则要绕着箭靶跳一圈,然后高声欢呼“小英雄射中心”“射甲子”等语,如对方射中一箭,则喊“快快报仇啊”等语,而另一方站在靶边的人,则高声诅咒,说对方的箭在半途就要掉落地上、不能射中箭靶等语。射箭处亦同样十分激烈,如甲方射箭,则甲方之人大做赞词,乙方之人却大声诅咒、斥责,说“弓箭都要折断”“将箭压在我的足下”等,手还做着各种动作;如甲方未射中,皆予大声嘲笑,而甲方之人则甚感惋惜,口中不断发出“可惜!可惜!”或“哎,只差一点”之类的话语。每当箭中靶子时,箭场上的气氛顿时高涨,人群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如果射中的箭与甲子较近,则人们情不自禁地要跳两三个来回,甚至好多人激动地把自己的帽子抛上天空,以示心头之乐。最后一名选手名曰“后箭”,由老成持重的人担任。
射箭比赛结束后,主要要招待客方,即每个人将自己的对手领到家中就餐;酒饭也有互相比赛的意味,吃完饭后,晚上聚在村活动室等处,乙方的妇女与甲方的射手们进行唱情歌比赛。第二天继比赛一天后,将对方友好地送走。第三天乙方到甲方村进行过程上述一样的射箭比赛,决定最后的胜利。
整个射箭过程中,大部分人既是射手,又是观众因此比赛跟每个人的荣誉密切相关所以皆处在高度的兴奋之中,跳跃呼喊不觉劳累。本村的人相互间充满友爱、团结,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望,即战胜对方。如果大获全胜,则人人眉开眼笑,如果失败,则个个愁眉苦脸,甚至顿足捶胸,十分看重胜败。一些为本村的胜利立下功劳的人就会成为新闻人物,受到人们的称颂,甚至给予奖励。射箭比赛是群众基础非常广泛的体育活动,大家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这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增进了人们的团结友爱,因而射箭比赛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安多射箭的文化个性
作者:才加 编译:雪域光芒
作者:才加 编译:雪域光芒
(这是有关化隆县卡力岗民间射箭的概括描述。由青海《群文天地》才加先生撰稿,藏文原文发表于民俗文化专刊)
卡力岗“达则”活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留着独特的原始宗教遗俗。比赛射箭以村落为单位。在射箭开始前,比赛双方射手集中在各自的祭祀场所,如村里的嘛呢堂等,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燃料煨桑,诵颂祈祷,愉悦地方保护神灵,请求地方神全力相助,协助本队取胜。这种煨桑供神仪式,包括素祭和荤祭两种,是藏族早期信仰习俗和敬神仪轨在民间信仰中的遗留。素祭(dkar bsangs)以柏树枝、杜鹃花、野蒿、丁香等六良药、面粉、酥油和糌粑等为原料,行以供养;荤祭(dmar bsangs)则是宰杀藏羊、山羊等,以鲜肉行以祭祀,取悦世间神灵。煨桑祭祀是佛教传入以前流行于青藏高原的古老崇拜习俗,一般认为是原始宗教,或者早期苯波教的常见仪轨,后来在佛教本土化过程中逐步接纳和改造。尤其是荤祭,与正统佛教互不相容,藏区各地几近遗弃,却在安多俗人社会里,比赛射箭前经常举行这类古老仪式。
2.留存着古代藏人征战生活的遗风。举行射箭娱乐前,参赛双方特别注重准备仪式,严格按照古代的军事程序完成备战、出征和先发制人的恐吓打击策略。比如煨桑祭祀时,所有射手集中在祭台周围,以顺时针方向围转,并鸣吹法螺,高声祷告,呼唤护方神灵,祈求战神护佑。此情此景,宛如史诗《格萨尔王传》中部落征战前的盛大祭祀仪式。开进靶场时,众射手振臂举弓,高声吼叫,呼唤示威,践踏场地,鼓舞士气,增加取胜的信心。对方射手开弓出箭时,可以高声喊叫或以粗鲁谩骂,甚至用“呸”(phat)等特殊语词诬蔑诅咒来干扰对手。这些迹象标明,射箭比赛带有明显的古藏人征战之情形。同时将射箭场地称作“戈热”(lkugs ra,意为赌场)、比赛时双方射手一对一角逐的对手称“戈雅”(lkugs ya,意为赌局对手)、称模拟目标为“敌靶”(vben dgra)等,战事特点远远胜于娱乐游戏性。不难看出,在这些古老遗俗中,卡力岗人再现着古代藏人的狩猎和战争生活,表现着力量和技巧的角逐,寄托着人们对往昔辗转杀场的回忆。
3. 场面热烈激烈,妙趣横生,富有观赏性。在广大藏族地区,牧区盛行赛马,农区注重比箭,射箭和赛马,相应地是藏族民间最主要和大规模的竞技娱乐活动,受到藏族群众的普遍喜爱。而牧区的骑术和农区的箭术,乃是藏族男子特有的看家本领。在比赛射箭的场合,参加双方经常为队友呐喊助威,向对手叫喊干扰甚至侮辱谩骂,场面非常激烈和热闹。射箭场地往往宽50米、长100米左右,面积较大,能够容纳5000名以上观众观战。一些规模较大的射箭比赛,除了主客对双方村落的人们,附近各地群众也前来观战,共同享受比赛的激情和歌舞说唱的乐趣。人们认为有了神灵的保佑,则射箭得胜,同时也带来来年的好收成。为此,男女老少各个注重比赛的输赢,自始至终心系本队,讲究志气和骨气,随之会有各种呐喊呼叫之声,鼓舞本队射手,干扰阻止对方射手,使得比赛场面始终热烈、热闹和激烈。在如此激烈的场合,平时练习箭法时命中率很高的射手,也往往因心理压力增加,不力承受活动气氛,造成发挥不好,命中率低。同时在“妈吾”各局中,由于通过双方中的之箭的高低来判断是否得分,造成有些回合中甲方命中数箭甚至十余箭时,不敌对方,令乙方一箭高出其最高位置而得分,乃算甲方前功尽弃,甲方乙方之惋惜、兴奋不得而知。
4. 中的欢庆姿态多样,以张扬壮年男子的威武和勇敢。每当中的有效、或者“妈”局得胜、或者“吾”局圆满,获胜一方的同伴们就跺脚挥手,高声呼唤,以古老的圈舞庆祝制敌获胜,几乎也带有几分原始狩猎民族获得猎物时的喜悦和庆祝之风。这种欢庆姿态,多为己方射手举臂挥舞,跺脚移动,包括大鹏升空(khyung chen dgung bstod)、香獐跳崖(gla bo brag mchongs)、孔雀入林(rma bya nags vgros)等欢庆姿势;团队欢庆组成的图形或阵形则有,巨轮右旋(vkhor lo gyas vkhor)、莲花盛开(pad mo kha vbyed)、吉祥妙结(dpal bevuai mdud pa)宝幢悬空(rgyal mtshan dgung skor)等,步伐矫健,姿态多样,阵形多变,富有情趣性、观赏性。
5.集中展现独特的藏族服饰文化。在举行射箭活动的卡力岗地区,“达则”季节是一年中最重要和热闹的时间,相邻村落也常来观赏比赛,参加歌舞娱乐。作为比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参加“达则”的弓箭手(达哇)们,都会盛装入场,穿着最昂贵、最有民族特色的藏装、藏靴、藏帽,佩戴表现男子气概的装饰性藏刀。如果参赛射手不着装藏式衣物,则将穿西服参赛之人称为“揭吾”(gcer bu),意为裸体的人,并声称裸体出征就不会得到“箭神”(mdav lha)的助威。同时,前来观看射箭比赛的主客双方村民,尤其是年轻女子,也要穿上最好的藏装,佩戴豪华珍贵的各种饰品,尽显藏人家庭的荣华富贵。“达则”之前,如果哪家青年男女没有备好新装,必当订做或购买。卡力岗地区的藏族服饰民俗,往往在“达则”期间表现得最为集中和丰富。
6.盛宴款待对手,表现热情好客与邻里和睦。在射箭的团体对抗中,主客双方的射手相互结为一对一角逐“戈雅”(对手),比赛结束后,主场迎战一方的射手,将“戈雅”请之各自家中,提供上等肉食、酥油糌粑、各种奶制土产以及青稞美酒、瓜果糖等,以当地最有特色的酒菜茶食,热情款待对手,显露藏家食物的丰富和独特,也显露家庭女性的手艺和本能。虽然不能全部享用,主场家中也要力所能及地准备最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展示当年的好收成和农家生活的美满。通过这样的交往,赛场上的对手成为赛下的好友,增进了邻村居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
7.歌舞娱乐活动丰富多样,尽显丰富民族文化。射箭比赛乙方得分局满,决定“妈”局、“吾”局之胜负后,主场迎战的乙方则安排客队同胞入座,高歌献酒,跳舞说唱,引入纯粹的娱乐活动。酒过三巡,主客双方便在歌舞会场轮流派人,以安多藏语“鲁”体民歌演唱为主,比赛歌舞,包括酒曲民歌比赛、问答对歌比赛、双人或多人“则柔”(rtsed rigs)合唱表演赛以及主场村落女子和客场作战队伍男子之间的“拉伊”对唱比赛,用欢歌和笑语冲淡对抗的紧张,多数村落还演说宴席辞、彩箭祝辞、席位辞等,娱乐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异常活跃。“达则”期间进行歌舞活动,也往往通宵达旦,让藏族男女沉浸在歌舞的海洋。
8.始终注意征兆缘起,表现高原居民的民族文化心理。藏族群众有不少民间性俗信,其中包含一些独特的民间禁忌(塔布)。射箭活动,当地特有的民间禁忌和信仰习俗大多表现在射箭比赛中,不论参加角逐的弓箭手、射箭召集人、比赛活动组织者、双方调解人,还是主客双方的观众,都要在射箭前后和进行中注意征兆缘起,严肃对待举止言辞。比如平时,自备的弓箭放在佛堂,不让女人动用,不能靠近污秽之物,藏族人把箭看成是男子生命之神,是英雄之象征,也是给家庭带来福禄的央达之神。而参加射箭的弓箭手,更注重“丹哲”(缘起),也有不少忌讳。忌讳弓箭手在赛前行房事,认为同妇女同房接触会造成不净,不利于射箭。有些地区甚至集中全村的青壮年男子,集体留宿于嘛呢堂或其他公房。出发前射手集会,要在集合点洗手、点香,以驱逐身上的不净。另外,队伍出征、入场或比赛进行中,不得将箭尾倒置握在手中;出列射箭时,不可将强弓带弦之内侧指向对手;中的欢庆时严禁摔倒在地;射手内部或者双方弓箭手要保持团结,严禁争吵;饮食之前要行敬献祈祷仪式;衣物讲究清洁,不受不净物体之玷污;射手经常熏香驱污,保持洁净;言词文明,不得有诬陷、挑拨离间等行为。通过上述种种行为,“达则”成为表现当地居民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载体。
卡力岗“达则”活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留着独特的原始宗教遗俗。比赛射箭以村落为单位。在射箭开始前,比赛双方射手集中在各自的祭祀场所,如村里的嘛呢堂等,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燃料煨桑,诵颂祈祷,愉悦地方保护神灵,请求地方神全力相助,协助本队取胜。这种煨桑供神仪式,包括素祭和荤祭两种,是藏族早期信仰习俗和敬神仪轨在民间信仰中的遗留。素祭(dkar bsangs)以柏树枝、杜鹃花、野蒿、丁香等六良药、面粉、酥油和糌粑等为原料,行以供养;荤祭(dmar bsangs)则是宰杀藏羊、山羊等,以鲜肉行以祭祀,取悦世间神灵。煨桑祭祀是佛教传入以前流行于青藏高原的古老崇拜习俗,一般认为是原始宗教,或者早期苯波教的常见仪轨,后来在佛教本土化过程中逐步接纳和改造。尤其是荤祭,与正统佛教互不相容,藏区各地几近遗弃,却在安多俗人社会里,比赛射箭前经常举行这类古老仪式。
2.留存着古代藏人征战生活的遗风。举行射箭娱乐前,参赛双方特别注重准备仪式,严格按照古代的军事程序完成备战、出征和先发制人的恐吓打击策略。比如煨桑祭祀时,所有射手集中在祭台周围,以顺时针方向围转,并鸣吹法螺,高声祷告,呼唤护方神灵,祈求战神护佑。此情此景,宛如史诗《格萨尔王传》中部落征战前的盛大祭祀仪式。开进靶场时,众射手振臂举弓,高声吼叫,呼唤示威,践踏场地,鼓舞士气,增加取胜的信心。对方射手开弓出箭时,可以高声喊叫或以粗鲁谩骂,甚至用“呸”(phat)等特殊语词诬蔑诅咒来干扰对手。这些迹象标明,射箭比赛带有明显的古藏人征战之情形。同时将射箭场地称作“戈热”(lkugs ra,意为赌场)、比赛时双方射手一对一角逐的对手称“戈雅”(lkugs ya,意为赌局对手)、称模拟目标为“敌靶”(vben dgra)等,战事特点远远胜于娱乐游戏性。不难看出,在这些古老遗俗中,卡力岗人再现着古代藏人的狩猎和战争生活,表现着力量和技巧的角逐,寄托着人们对往昔辗转杀场的回忆。
3. 场面热烈激烈,妙趣横生,富有观赏性。在广大藏族地区,牧区盛行赛马,农区注重比箭,射箭和赛马,相应地是藏族民间最主要和大规模的竞技娱乐活动,受到藏族群众的普遍喜爱。而牧区的骑术和农区的箭术,乃是藏族男子特有的看家本领。在比赛射箭的场合,参加双方经常为队友呐喊助威,向对手叫喊干扰甚至侮辱谩骂,场面非常激烈和热闹。射箭场地往往宽50米、长100米左右,面积较大,能够容纳5000名以上观众观战。一些规模较大的射箭比赛,除了主客对双方村落的人们,附近各地群众也前来观战,共同享受比赛的激情和歌舞说唱的乐趣。人们认为有了神灵的保佑,则射箭得胜,同时也带来来年的好收成。为此,男女老少各个注重比赛的输赢,自始至终心系本队,讲究志气和骨气,随之会有各种呐喊呼叫之声,鼓舞本队射手,干扰阻止对方射手,使得比赛场面始终热烈、热闹和激烈。在如此激烈的场合,平时练习箭法时命中率很高的射手,也往往因心理压力增加,不力承受活动气氛,造成发挥不好,命中率低。同时在“妈吾”各局中,由于通过双方中的之箭的高低来判断是否得分,造成有些回合中甲方命中数箭甚至十余箭时,不敌对方,令乙方一箭高出其最高位置而得分,乃算甲方前功尽弃,甲方乙方之惋惜、兴奋不得而知。
4. 中的欢庆姿态多样,以张扬壮年男子的威武和勇敢。每当中的有效、或者“妈”局得胜、或者“吾”局圆满,获胜一方的同伴们就跺脚挥手,高声呼唤,以古老的圈舞庆祝制敌获胜,几乎也带有几分原始狩猎民族获得猎物时的喜悦和庆祝之风。这种欢庆姿态,多为己方射手举臂挥舞,跺脚移动,包括大鹏升空(khyung chen dgung bstod)、香獐跳崖(gla bo brag mchongs)、孔雀入林(rma bya nags vgros)等欢庆姿势;团队欢庆组成的图形或阵形则有,巨轮右旋(vkhor lo gyas vkhor)、莲花盛开(pad mo kha vbyed)、吉祥妙结(dpal bevuai mdud pa)宝幢悬空(rgyal mtshan dgung skor)等,步伐矫健,姿态多样,阵形多变,富有情趣性、观赏性。
5.集中展现独特的藏族服饰文化。在举行射箭活动的卡力岗地区,“达则”季节是一年中最重要和热闹的时间,相邻村落也常来观赏比赛,参加歌舞娱乐。作为比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参加“达则”的弓箭手(达哇)们,都会盛装入场,穿着最昂贵、最有民族特色的藏装、藏靴、藏帽,佩戴表现男子气概的装饰性藏刀。如果参赛射手不着装藏式衣物,则将穿西服参赛之人称为“揭吾”(gcer bu),意为裸体的人,并声称裸体出征就不会得到“箭神”(mdav lha)的助威。同时,前来观看射箭比赛的主客双方村民,尤其是年轻女子,也要穿上最好的藏装,佩戴豪华珍贵的各种饰品,尽显藏人家庭的荣华富贵。“达则”之前,如果哪家青年男女没有备好新装,必当订做或购买。卡力岗地区的藏族服饰民俗,往往在“达则”期间表现得最为集中和丰富。
6.盛宴款待对手,表现热情好客与邻里和睦。在射箭的团体对抗中,主客双方的射手相互结为一对一角逐“戈雅”(对手),比赛结束后,主场迎战一方的射手,将“戈雅”请之各自家中,提供上等肉食、酥油糌粑、各种奶制土产以及青稞美酒、瓜果糖等,以当地最有特色的酒菜茶食,热情款待对手,显露藏家食物的丰富和独特,也显露家庭女性的手艺和本能。虽然不能全部享用,主场家中也要力所能及地准备最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展示当年的好收成和农家生活的美满。通过这样的交往,赛场上的对手成为赛下的好友,增进了邻村居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
7.歌舞娱乐活动丰富多样,尽显丰富民族文化。射箭比赛乙方得分局满,决定“妈”局、“吾”局之胜负后,主场迎战的乙方则安排客队同胞入座,高歌献酒,跳舞说唱,引入纯粹的娱乐活动。酒过三巡,主客双方便在歌舞会场轮流派人,以安多藏语“鲁”体民歌演唱为主,比赛歌舞,包括酒曲民歌比赛、问答对歌比赛、双人或多人“则柔”(rtsed rigs)合唱表演赛以及主场村落女子和客场作战队伍男子之间的“拉伊”对唱比赛,用欢歌和笑语冲淡对抗的紧张,多数村落还演说宴席辞、彩箭祝辞、席位辞等,娱乐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异常活跃。“达则”期间进行歌舞活动,也往往通宵达旦,让藏族男女沉浸在歌舞的海洋。
8.始终注意征兆缘起,表现高原居民的民族文化心理。藏族群众有不少民间性俗信,其中包含一些独特的民间禁忌(塔布)。射箭活动,当地特有的民间禁忌和信仰习俗大多表现在射箭比赛中,不论参加角逐的弓箭手、射箭召集人、比赛活动组织者、双方调解人,还是主客双方的观众,都要在射箭前后和进行中注意征兆缘起,严肃对待举止言辞。比如平时,自备的弓箭放在佛堂,不让女人动用,不能靠近污秽之物,藏族人把箭看成是男子生命之神,是英雄之象征,也是给家庭带来福禄的央达之神。而参加射箭的弓箭手,更注重“丹哲”(缘起),也有不少忌讳。忌讳弓箭手在赛前行房事,认为同妇女同房接触会造成不净,不利于射箭。有些地区甚至集中全村的青壮年男子,集体留宿于嘛呢堂或其他公房。出发前射手集会,要在集合点洗手、点香,以驱逐身上的不净。另外,队伍出征、入场或比赛进行中,不得将箭尾倒置握在手中;出列射箭时,不可将强弓带弦之内侧指向对手;中的欢庆时严禁摔倒在地;射手内部或者双方弓箭手要保持团结,严禁争吵;饮食之前要行敬献祈祷仪式;衣物讲究清洁,不受不净物体之玷污;射手经常熏香驱污,保持洁净;言词文明,不得有诬陷、挑拨离间等行为。通过上述种种行为,“达则”成为表现当地居民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载体。
保护藏族民间的传统弓箭
作者:昂青才让
作者:昂青才让

射箭在原始社会既是渔猎的生存手段,又是最主要的军事技能,同时也逐渐演变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和传播最广、参与者最多的体育项目。射箭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把物体的弹力和人的臂力结合起来,延伸和加强了人体器官,提高了活动技能,使最初的人类掌握了一种异常先进的工具,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一大飞跃。
在西藏藏北、藏西的古老岩画上也多处记录着狩猎与游牧民族相伴的历史。弓箭作为原始人类重要的狩猎工具,并且成为决胜性的狩猎工具的同时又很快成为“决定性的杀伤武器”。从昌都卡若、拉萨曲贡等遗址出土的大量石球、石镞,说明当时藏族已发明了弓箭。在拉萨曲贡遗址发掘出的青铜箭头更说明了藏族先民不仅使用石质箭头,还广泛使用了金属箭头。
射箭在《贤者喜宴》、《唐书?吐蕃传》等藏汉文史籍资料中也有记载。据藏文史籍《贤者喜宴》载: “青藏高原远古时期,最初有十余个较大的部落, 在他们之中先后出现了弓箭……等武器”。据《唐书?吐蕃传》记载:“远在唐代,西藏就有善射者,如力士嫩杰岑能用箭射断鹞鹰的腰部,力士具挂东坚能将箭射至三倍目力所及之地”等。从而我们可以判断,藏民族从远古时期就广泛使用弓箭这一力大的武器,而且使用技巧掌握的十分熟练,还远射到三倍目力所及之地,确实难以置信。
如今射箭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参与的综合性民间竞技娱乐活动,在藏族农区几乎每个男人都会射箭,每个村庄都会参与。可以说最初是一项军事活动,是从吐蕃赞普统治时期沿袭而来的竞技活动,有以村为单位的集体对抗,也有射手一对一的角逐。比赛坚守着一个勇猛民族习武、出征和单身搏斗的各种古老规则和游戏传统,淳朴的藏族人民以此寄托对往昔征战沙场的回忆,表达对和平、和谐、正义、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也描写了格萨尔王及三十员大将用很多种类的弓箭征战四方、降伏妖魔、除暴安良、造福人民的故事。如《霍岭大战》中有:我手中持着的金尾箭,是格萨尔大王颁发。在岭国仅有贾察霞尕尔,和我赛巴?尼奔达尔雅,各有金尾箭七支腰间悬挂。新仇旧恨化作推山之力,宝弓金箭要把顽敌射杀。上述中明确讲述了尼奔达尔雅手中持着箭尾制作的材料不同分类中的金尾箭。在藏族民间有很多种传统弓箭的类型:如弓的类型有木弓、竹子弓、铁弓、牛角弓等,箭由羽毛、箭杆、箭镞、箭尾组成,所用的羽毛不同分为:是秃鹰羽毛、猫头鹰羽毛、山鹰羽毛等。根据箭杆的材料不同分为:松木箭、竹子箭、铁箭等,还有箭尾的装饰材料或制作材料不同分为:金尾箭、银尾箭、铜尾箭、铁尾箭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藏族民间中特有的传统弓箭正日益受到损害和破坏,有的濒临灭绝。尤其是近两年在民间举办的每次射箭比赛活动中很少看见用藏族传统的弓箭类型。如果以后在射箭活动中能用藏族民间传统的弓箭类型就会既能减少射箭活动中危险,又能减少农牧民的经济损失,并且能挖掘、抢救、保护、继承藏族民间特有的传统弓箭。
在西藏藏北、藏西的古老岩画上也多处记录着狩猎与游牧民族相伴的历史。弓箭作为原始人类重要的狩猎工具,并且成为决胜性的狩猎工具的同时又很快成为“决定性的杀伤武器”。从昌都卡若、拉萨曲贡等遗址出土的大量石球、石镞,说明当时藏族已发明了弓箭。在拉萨曲贡遗址发掘出的青铜箭头更说明了藏族先民不仅使用石质箭头,还广泛使用了金属箭头。
射箭在《贤者喜宴》、《唐书?吐蕃传》等藏汉文史籍资料中也有记载。据藏文史籍《贤者喜宴》载: “青藏高原远古时期,最初有十余个较大的部落, 在他们之中先后出现了弓箭……等武器”。据《唐书?吐蕃传》记载:“远在唐代,西藏就有善射者,如力士嫩杰岑能用箭射断鹞鹰的腰部,力士具挂东坚能将箭射至三倍目力所及之地”等。从而我们可以判断,藏民族从远古时期就广泛使用弓箭这一力大的武器,而且使用技巧掌握的十分熟练,还远射到三倍目力所及之地,确实难以置信。
如今射箭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参与的综合性民间竞技娱乐活动,在藏族农区几乎每个男人都会射箭,每个村庄都会参与。可以说最初是一项军事活动,是从吐蕃赞普统治时期沿袭而来的竞技活动,有以村为单位的集体对抗,也有射手一对一的角逐。比赛坚守着一个勇猛民族习武、出征和单身搏斗的各种古老规则和游戏传统,淳朴的藏族人民以此寄托对往昔征战沙场的回忆,表达对和平、和谐、正义、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也描写了格萨尔王及三十员大将用很多种类的弓箭征战四方、降伏妖魔、除暴安良、造福人民的故事。如《霍岭大战》中有:我手中持着的金尾箭,是格萨尔大王颁发。在岭国仅有贾察霞尕尔,和我赛巴?尼奔达尔雅,各有金尾箭七支腰间悬挂。新仇旧恨化作推山之力,宝弓金箭要把顽敌射杀。上述中明确讲述了尼奔达尔雅手中持着箭尾制作的材料不同分类中的金尾箭。在藏族民间有很多种传统弓箭的类型:如弓的类型有木弓、竹子弓、铁弓、牛角弓等,箭由羽毛、箭杆、箭镞、箭尾组成,所用的羽毛不同分为:是秃鹰羽毛、猫头鹰羽毛、山鹰羽毛等。根据箭杆的材料不同分为:松木箭、竹子箭、铁箭等,还有箭尾的装饰材料或制作材料不同分为:金尾箭、银尾箭、铜尾箭、铁尾箭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藏族民间中特有的传统弓箭正日益受到损害和破坏,有的濒临灭绝。尤其是近两年在民间举办的每次射箭比赛活动中很少看见用藏族传统的弓箭类型。如果以后在射箭活动中能用藏族民间传统的弓箭类型就会既能减少射箭活动中危险,又能减少农牧民的经济损失,并且能挖掘、抢救、保护、继承藏族民间特有的传统弓箭。
相关推荐
中国十大摄影旅游圣地名单公布 甘南州入选
甘南州万亩油菜花 近日,世界摄影(旅游)大会暨第五届国家摄影大典公布了“中国十大摄影旅游圣地”名单,甘南成功入选,并成为甘肃省唯一入选地。据了解,此次“中国十大摄影旅游圣地”名单由中国最大移动互联网图片社交平台“微摄APP”公...
2017-04-06 编辑:admin 7989国家大剧院《天路》 民族元素呈现动人故事
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天路》排练中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十二周年,国家大剧院力邀王舸、罗斌、印青、杨帆领衔打造的原创舞剧《天路》将于6月30日至7月3日迎来首轮演出。5月31日,该剧邀请媒体探班。 舞剧《天路》以藏族同胞视角...
2018-06-04 编辑:admin 3494西北民大美术学院晚会
主持人精彩亮相 12月19日晚,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西北新村校区大礼堂拉开了 “魅力民大 艺动青春”文艺晚会的大幕。 在一段优美的藏族舞蹈《卓玛》过后,晚会正式开始,四位主持人华丽登场,现场氛围分外热烈;11级平面设计班的同学表演了一段激情洋溢...
2011-12-26 编辑:admin 6535藏区名贵藏药材红景天
红景天 临床用药均系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在世界上有90余种,多分布在北半球的高寒地带,大多数生长在海拔3500—5000米左右的高山流石或灌木丛。我国有73种,其中青藏高原约55种。 具有抗疲劳,耐缺氧,调节免疫,提高脑力,增强体力等特殊功效。性凉、味涩,《晶珠本草》载...
2014-05-27 编辑:admin 7685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