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妇女解放不会装在银盘子里送上来”
作者:本站原创 编辑:拉毛太 时间:2012-03-06 11:08:00 来源: 点击数:0

    
我国妇女先驱之一:宋庆龄

  “妇女解放不会是别人装在银盘子里给我们送上来的!”开国不久,宋庆龄在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名誉主席。此时的宋庆龄,虽然国务活动繁忙,却以更多的精力、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从国家、民族和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去理解和争取妇女的解放。她说:“中国妇女的完全解放意味着我们国家的稳固坚强。而一个强大的、生气勃勃的前进中的中国,就是全世界和平的坚强堡垒。”
  宋庆龄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毕生致力于妇女解放事业并为之呕心沥血。从少女时代发表宣传男女平等思想的《现代中国妇女》一文之后,研究妇女问题和进行妇女运动,就成为宋庆龄一生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在上海的宋庆龄积极投身于妇女抗日救亡斗争中,她与挚友何香凝一道倡议并建立了上海妇女界抗日团体,最大限度地团结妇女界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挽救民族危亡。
  经过广泛号召、联络和筹备,以原妇女救国运动会为核心,团结了一批社会贤达和夫人,以及各行各业妇女界人士,在抗战爆发后仅半个月就创建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简称后援会)。宋庆龄亲任理事,并致电各省妇女界成立各省妇女抗敌后援会,号召把全国各妇女团体的抗日救亡力量统一起来。该会呼吁“以号召妇女团体抗敌以及战时妇救会慰劳救济工作为宗旨”,表示要发动妇女“和男同胞们共赴国难”,“一致起来抗战”。后援会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妇女界抗日救亡运动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在抗日救亡这一民族最高利益的大目标下,宋庆龄抛嫌释怨,以政治家的气魄,与宋霭龄、宋美龄结束了因政见不同而长达12年之久的分道扬镳,走到共同抗日的路上来。她们于1940年春和1941年秋在香港公开露面参加抗战筹款活动,又一起飞赴重庆视察妇女儿童及战灾救护工作,携手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庆龄和何香凝领导的妇慰上海分会,广泛地团结各界各派妇女参加救亡运动,仅一月余,它下属的团体会员已有中华妇女互助会、中华职业妇女俱乐部、妇女运动促进会和妇女战地服务团等20多个,实际上成为当时上海妇女抗日救亡工作的总指挥部。
  各妇女团体还在浦东大厦设立联合办事处,积极创建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徐家汇等战地后方医院,抢救抗战伤员,还迅速举办妇女护士训练班,培训护理人员,仅两个月中,就培训出2000名临时护士,先后分派到部队和后方医院服务。同时,大力开展募捐、慰问等工作,有力支援了上海抗战。
  与此同时,宋庆龄还不辞辛劳地挤出时间到处作抗日演讲,撰写救亡文章,不遗余力地呼吁妇女行动起来,努力为抗战出钱出力。在一次给上海南洋女子中学的演讲中,宋庆龄慷慨激昂、热情洋溢的坚毅神情和爱国热忱,深深地打动了广大师生的心,在她的鼓舞下,全校师生在校内外开展了为前线战士和难民同胞的募捐活动。短短几天中,居住在南洋女中附近西康路一带的居民,就赶做出1000多件丝棉背心,送往前线和有关救济单位。
  为使妇女界的救亡运动和其他各界开展的救亡运动结合起来,宋庆龄和何香凝还与文化界救亡团体等,率先响应和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发起的募集20万双手套支援抗日战士的义举。上海妇女界出动了600多人,组成100多个宣传队,踊跃加入到这一意义重大的行列里,出现了各界妇女、工厂女工、女学生和女童子军,都并肩在火线上一起战斗的感人情景。
  八年抗战期间,宋庆龄往返奔走于香港、广州之间,运用个人的特殊地位与人格魅力,与国内和国际上的各妇女团体建立了密切联系。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她任主席的“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于1938年6月成立。在这一抗日爱国组织内,宋庆龄专门设立了一个妇女促进会的机构,通过对华侨妇女和各国妇女援华团体的联系,取得了对中国妇女抗日运动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并先后取得美国总统罗斯福母亲和夫人、菲律宾总督夫人等国际知名妇女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的援助。
  通过宋庆龄的积极倡导和促进,港澳地区的妇女也掀起抗日救国热潮,由宋庆龄发起组织的香港中国妇女慰劳分会,在1938年间一次就捐款29万元,并有大批的药品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抗日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