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兴海县:小康路上扬帆起航

作者:栾雨嘉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20-12-17 08:58:06 点击数: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自2016年以来,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努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目标,补齐短板,发展经济,不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
       通过三年集中攻坚,2017年兴海县的5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村退出,658户2046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3.41%下降到2017年的10.9%;2018年实现18个贫困村脱贫村退出,2103户7752人实现脱贫,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实现;2019年2月26日,兴海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窥一斑而知全豹。兴海县按照脱贫攻坚的总体思路,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留下了砥砺攻坚的一个个坚实的脚步。

特殊教育暖人心
       今年11月的一个冬日里,记者走进兴海县中学,虽然寒风萧瑟,但校园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整个校园充满着激情与活力。
       看到这样的画面总是给人以希望与力量。然而,对一部分在身体和智力上患有残疾的儿童来说,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欢快地奔跑于操场的绿茵场,也不能尽情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他们更需要特殊政策的扶持和更多教育工作者倾注的目光。
       在实行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兴海县中学就有26个轻度和10个重度残疾的学生,因为残疾用去了他们家的许多财力,导致他们家庭的负担加重,有些家因病致贫生活困难。如何让这些孩子们的童年也有知识和快乐的陪伴,摆脱自卑与烦恼则是这个学校的校长旦正太和学校老师们一直关切和关注的。
       旦正太校长说:“这36个孩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全部得益于2019年5月我们建立了兴海县特殊教育基地。这个基地针对26名轻度智障学生开展特殊教育课程。在每个星期二的下午老师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开展积木、绘画等康复训练课程,让他们在游戏中提升认知能力,让他们打开心扉,露出自己灿烂的笑容。而针对10名重度残疾孩子,我们配有专门的教师开展每月两次的‘送教上门’活动,让孩子们用知识与温暖为前行的动力。”
       旦正太校长帮扶了一名叫项智旦增的贫困学生,每个月都会上门对他进行数学课、语文课、藏文课的单独辅导,帮助他批改作业,有时候还会给他买点零食和学习用品。旦正太说:“每当看到孩子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会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兴海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后,持续推进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动态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底数,严格落实辍学保教措施,为智障残疾学生送教上门,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确保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易地搬迁奔小康
       从兴海县子科滩镇的安多民俗文化村远远望去,村民们的房屋错落有致、整齐划一,房屋装饰极具当地文化特色。令人赞叹的是,像这样一座朝气蓬勃的新城正在辽阔的草原上迅速崛起。
       兴海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梁宗孝介绍,安多民俗文化村是兴海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通过整合各类资源、筹措各项资金,齐心合力打造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大型集中安置点。
       安多民俗文化村的安置点投入巨资,占地100多公顷,目前这里居住着853户村民,其中就包括6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梁宗孝说:“原先这里的800多户居民们分散在兴海县7个乡镇的48个村落。他们住的是帐篷,稍好一些的则是老旧的土木结构房子,住房安全根本没有保障。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他们也很难享受到医疗、教育等良好的社会公共资源,这都是他们致贫的主要因素。”
       记者看到,如今安置点距离县政府所在地仅几公里远,村门口就有通往县城的公交车。安置点除了完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之外,还配套了小型超市、运动场、商住楼等居民所需的配套设施。
       过去,村里的贫困户杨宗泰在没搬迁到安多民俗文化村以前,他们一家五口居住在一个狭小的老旧土房里。由于缺技术和劳力,全家只能靠几头牛勉强为生。自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后,政府不但给他们一家安置了新房,而且,扶贫工作人员还为杨宗泰安排了生态管护员的工作,每个月有1800元工资让他们家的生活有了好多新变化。除此之外,村里每年还给杨宗泰一家发放7000多元的生态补贴,再加上在县城打零工的收入,现在杨宗泰全家总收入突破了2万元,实现了脱贫目标的同时,他家也被县上评为“脱贫光荣户”。
       杨宗泰说:“如今,儿子获得了挖掘机技能证书,自己也通过培训获得了厨师技能证书,党的政策越来越好,让我感受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
        兴海县积极实施扶贫易地搬迁以来,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斩断群众的穷根,为贫困群众长久的幸福生活形成强大保障,确保易地搬迁的农牧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电商扶贫圆梦想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直播间……”
     “这次直播给大家带来的都是我们青海的特色产品,像这两款红、黑枸杞……还有来自我们兴海当地生产的纯净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的牦牛奶……”兴海县电商物流服务中心主任王宁和他的团队成员一边向屏幕上连接着五湖四海的消费者介绍着自己的商品,一边在镜头前展示、试吃……
       兴海县电商物流服务中心坐落于县城的安多民俗文化村内。王宁说:“我们为易地搬迁群众免费提供直播场地以及直播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大家可以到这来销售自己生产的农特产品,当然也可以到我们的中心工作,成为专职‘带货主播’。”
       记者看到,王宁和他的团队雄心勃勃,想要更上一层楼,把这里打造成“兴海县的高原电商直播第一村”。
     “我们这个团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年轻人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快,能够快速捕捉消费热点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王宁对此信心满满。
       王宁说:“我们针对兴海县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通过电商发力,不仅为搬迁下来的村民在家门口提供一份就业岗位,还通过建立起‘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地区代理+专柜营销’的农畜产品营销体系,激活县域经济这‘一池春水’引领当地的经济弯道超车,助推全县经济发展。”
       直播平台搭建好后,更重要的就是选商品。什么样的产品既可以凸显兴海特色、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又能整合政府、企业资源,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王宁发现,依据独特的地理环境,兴海有机牦牛奶品质好、营养价值高,这就是最大的卖点。
       自从有机牦牛奶从农户手中收购后,经由海南州当地企业包装、加工后的产品身价倍增,原本200克仅售1.6元的牦牛奶可以卖到20多元,这是带动当地创收极好的扶贫产品。因此他们将牦牛奶作为主打产品进行推销,并附带推销兴海县当地的黄蘑菇、冬虫夏草、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上网销售。
       记者了解到,兴海县电商物流服务中心已经和当地的19家合作社以及海南州当地的知名企业开展合作,除了代销产品之外,还不断开发出“兴海县牦牛肉干”“兴海县牦牛西冷牛排”等一系列新产品远销他乡。
     “截至今年11月,兴海县的线上线下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破千万元。”王宁说,今后他们将做大做强电商产业,让更多的农户从中获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相关推荐
  • 2008年西藏大学普高招生章程

    为了做好我校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章程。 第一章 学校基本情况   第一条 学校名称:西藏大学   第二条 学校校址:   老校区:拉萨市江苏路36号   新校区:拉萨市藏大路东端   医学院校区:拉萨市罗布林卡...

    2008-06-02 编辑:admin 8454
  • 纪录片《格萨尔的发祥地——玛曲》在玛曲开拍

    大型人文纪录片《格萨尔的发祥地——玛曲》近日在黄河第一曲———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开拍。今天上午,《格萨尔的发祥地——玛曲》相关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该片如何更好地体现藏文化的内涵畅所欲言。 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

    2008-09-02 编辑:admin 8749
  • 贵南法院率先开通五级视频会议系统

      近日,随着省高院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会议视屏信号成功切入过马营法庭高清视频会议终端,标志着贵南县法院五级视频会议系统率先在海南州法院系统开通。   2015年是全省法院信息化深度应用年,也是全省法院深入推进网上办公办案的关键之年,贵南法院党组积极响应省州法...

    2015-04-02 编辑:admin 5846
  • 甘孜州乡城县发现明代精美壁画

    乡城热宫村村庙内的明代壁画 温教授现场考察  9月2日,我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原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温玉成教授一行“蒙古史迹调查组”来到甘孜州乡城县青德乡开展调查工作。   在青德乡热宫村村庙,温玉成教授发现村庙该出殿堂一、二层四壁及二层三壁壁...

    2011-09-06 编辑:admin 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