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

作者:石成砚 何敏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22-06-09 09:34:50 点击数:
绿意浸染青海门户生态美。摄影:王伟才
       翻开中国植被分布图,西南部的白色冰川与褐色的高山裸岩之间,有一处被大片翠绿覆盖的土地,自此发源的河流如毛细血管般密布,最终汇集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每年向下游地区输出600亿立方米清洁水,这里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继2016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发展定位后,时隔5年再次视察青海,习近平总书记又这样指明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生态安全地位。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一年来,青海牢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使命担当和重大政治责任,努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以“登顶”之姿,蹄疾步稳,踏响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铿锵足音。
       “中华水塔”持续丰沛润泽
       作为“三江之源”,青海近90%的区域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海而言,生态安全建设不仅限于自身发展,更事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每年三月,当和煦的春风吹拂高原大地,层层叠叠的山坡上、河水畔和道路旁遍布来自省内各行各业的“植绿大军”,他们挥锹铲土、扶苗填坑、浇水培土,用爱绿植绿护绿的实际行动呵护这片土地上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放眼黄河沿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人们明显感受到,树木多了,风沙小了,河水清了,昔日黄河冲毁的地方出现人工绿洲,荒秃的山岭、宽广的河床边葱茏叠翠,植被恢复的速度超乎想象,黄河像一条青色动脉在此蜿蜒流淌。
       2021年,全省各地、各部门依托三江源、祁连山、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化草原治理修复、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森林草原质量精准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春秋两季国土绿化“大会战”、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系列活动,完成国土绿化343466.7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5%和57.8% ,荒漠化、沙化土地呈“双缩减”趋势,绿色空间不断扩展,环境承载力有效提高,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筑牢。
       2021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成立以及我省全面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生态功能得以不断优化,水源涵养地作用更加凸显,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青海贡献。
       “草原干净了,河水更清澈了,看到了以前从来没见过的鸟类,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了。”自2016年青海开始增设湿地、草原等生态管护员岗位以来,家庭生活困难的周曲才郎被优先选聘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扎麻什管护站生态管护员。每日穿梭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内,观察山水草木万物变化,这位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感而发,“生态好了,子孙后代才有未来。”
       厚植生态底色推动绿色发展
       俯瞰广袤的青海大地,从湟水之滨到三江源头,从祁连山深处到柴达木盆地,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本色,更是这片土地上发展的底色。
       在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背景下,青海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走出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
       2021年,青海省全面启动产业“四地”建设,积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一条条数据和一项项成就直观展现青海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建成碱式碳酸镁示范线,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1090万千瓦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工建设,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投运;推出200条精品旅游线路,举办文化旅游节等1000余项活动,旅游人次、收入分别增长20%、20.7%;绿色有机草原认证面积达533.33万公顷,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84个;初步构建形成盐湖综合利用、锂电、光伏制造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60%……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青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面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已然成为江源各族儿女的共识。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当地禁牧减畜、分群放牧、合理分工的生态畜牧业,改变了以前牧民超载放牧、增畜不增收的发展困境,既对治理草原沙化和湿地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当地牧民都明白,只有好的生态才是自己踏踏实实握在手里的财富。
       2021年,黄南藏族自治州成功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成为我省首个获得命名的市(州);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行走在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三江源各族儿女而言,绿色已然成为今后接续发展的底色和不懈追求的品质。
       呵护自然生命共同家园
       随着天气转暖,在素有“高原蓝宝石”之称的青海湖,斑头雁、棕头鸥、渔鸥、鸬鹚等鸟类繁衍生息,呈现出一幅碧波荡漾、飞鸟翔集的优美画卷;在可可西里,一年一度的藏羚羊大规模迁徙已拉开帷幕,成群结队的待产雌性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动物通道,向产仔地卓乃湖进发……
       在青海,宽广清冽的江河湖泊、连绵深邃的山川峡谷、苍茫无垠的沙漠戈壁,皆构成了包括人类在内自然生命赖以生存的家园。
       近年来,青海切实肩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责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不断修复向好。
       2021年,青海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统筹长江、黄河、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河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持续推进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全省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向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2021年以来,我省在隆宝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宁湟水等15处国家湿地公园内开展的退化湿地修复、鸟类栖息地恢复工作成效显著,同时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恢复、构建特有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推进生物安全风险防范应对等措施,在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方面下大力气。
       闭幕不久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必须坚定地扛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正值高原好风光,行走在江源大地,目光所及皆是一幅幅青山绿水、碧草连天、飞鸟翔集、生灵栖息安享的美好画卷,激励着我们更加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永远的优势和骄傲。
 
相关推荐
  • 珠峰自然保护区新添两个自动气象站

      日前,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装备中心根据珠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及登山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的方案,已完成了两个自动站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在海拔5170米的珠峰大本营和海拔4300米左右的中科院观象台旁边各新增一个自动气象站,主要为冰川科学考察提供有关气象方面的数...

    2010-10-26 编辑:admin 8244
  • 青海:举行玉树《格萨尔》艺人学术鉴定会 加强史诗活态传承

    举办艺人学术鉴定活动是为了促进《格萨尔》史诗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藏族社会的传承与延续,遵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列入《非遗名录》项目应加强有效保护的相关规定申请者应履行的相关承诺,鼓励与支持《格萨尔》传承者开展传习活动的积极...

    2020-12-11 编辑:青阳卓玛 7864
  • 高级学衔辩经考试举行

    辩经现场  11月1日,第七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活动内容之一的辩经考试在北京黄寺正式举行。   本届高级学衔班共有12名学员,分别来自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藏区。从11月1日到5日,他们将会通过辩经、佛学论文答辩等一系列考试,最终会有部分学员被授予高级...

    2011-11-02 编辑:admin 6960
  • 青海将建首个博物馆群促进生态保护

    青海藏医药博物馆、青藏高原自然生态博物馆、昆仑玉文化博物馆,这三座和青藏高原息息相关的博物馆,将联合形成青海省乃至全国唯一的博物馆群,将极大地促进三江源和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建设,拉动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建设。 青藏高原自然生态博物馆 青藏高原自然生态博...

    2009-05-01 编辑:admin 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