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四瑞释意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时间:2009-05-04 09:18:19
点击数:

和睦四瑞图
和睦四瑞图象征尊老爱幼,和平相处。源于《释迦牟尼本生传》。讲述关于四只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相传,在古印度波罗奈斯国时期,世尊化身为一只鹧鸪鸟,居住在噶希森林。当时,该森林尚住有一只猴子、一头大象和一只山兔,它们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过着安详自在、幸福美满生活。
它们的情谊如同水乳相融,极为融洽。为了永远保障这种和睦的生活,它们拟共商订立一个永远互敬互爱的崇高约定。于是,以一棵尼枸卢树的成长历程作为确定长幼的依据。
大象第一次见到那棵树时,树枝叶和其身体一样大,猴子是树枝与它的身体一样高时,到那里的。当这棵树又小又嫩的时候,山兔常舔过叶子上的露珠。最后说:其实这棵尼枸卢树是吸收鹧鸪鸟粪便而长大的。
从此以后,它们按长幼奉行尊老爱幼的准则。由此,年幼体大的大象驮猴子,猴子背山兔,山兔头顶鹧鸪鸟。四个动物情如手足,互敬互爱,过得极为和睦相处。
后来,森林里的其他动物见此情景,也纷纷仿效,一时间,整个森林动物世界出现一派友爱、和睦的景象。
从此,向往和平的雪域高原人,智慧地把安定团结、和睦相处的太平盛世景象,以佛经中的讲述四只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为背景,绘制了和睦四瑞这幅美好的图案。图案中有个香格里拉般一方美丽的净土;一棵树枝茂盛的枸卢树结有甜蜜的果实;树前有一只驮有猴子的大象,猴子手捧一枚果子,背负一只山兔,山兔身上蹲有一只鹧鸪鸟。和睦四瑞图描绘了四只动物互敬互爱、共享花果、团结和睦的美好情景。
在全球一体化和人类文化多元化以及民族大团结的趋势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团结平等、共谋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和睦四瑞图作为藏民族独特而颇具智慧的文化之一小载体,向世人展示和表达了雪域藏人与世界各民族一道以和平、团结、平等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望。
它们的情谊如同水乳相融,极为融洽。为了永远保障这种和睦的生活,它们拟共商订立一个永远互敬互爱的崇高约定。于是,以一棵尼枸卢树的成长历程作为确定长幼的依据。
大象第一次见到那棵树时,树枝叶和其身体一样大,猴子是树枝与它的身体一样高时,到那里的。当这棵树又小又嫩的时候,山兔常舔过叶子上的露珠。最后说:其实这棵尼枸卢树是吸收鹧鸪鸟粪便而长大的。
从此以后,它们按长幼奉行尊老爱幼的准则。由此,年幼体大的大象驮猴子,猴子背山兔,山兔头顶鹧鸪鸟。四个动物情如手足,互敬互爱,过得极为和睦相处。
后来,森林里的其他动物见此情景,也纷纷仿效,一时间,整个森林动物世界出现一派友爱、和睦的景象。
从此,向往和平的雪域高原人,智慧地把安定团结、和睦相处的太平盛世景象,以佛经中的讲述四只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为背景,绘制了和睦四瑞这幅美好的图案。图案中有个香格里拉般一方美丽的净土;一棵树枝茂盛的枸卢树结有甜蜜的果实;树前有一只驮有猴子的大象,猴子手捧一枚果子,背负一只山兔,山兔身上蹲有一只鹧鸪鸟。和睦四瑞图描绘了四只动物互敬互爱、共享花果、团结和睦的美好情景。
在全球一体化和人类文化多元化以及民族大团结的趋势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团结平等、共谋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和睦四瑞图作为藏民族独特而颇具智慧的文化之一小载体,向世人展示和表达了雪域藏人与世界各民族一道以和平、团结、平等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望。
相关推荐
玉树结古寺举行“结古哲曲”法会
5月4日,玉树州结古寺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大威德金刚六十禳解施食法会,藏语称“结古哲曲”,法会由威严的“叁布”表演拉开帷幕,随后进行了“拉强”和“锅哇”表演及驱鬼仪式,结古镇和周边地区群众上千人观看了法会表演。 结古寺,藏语全称“结古顿珠林”,意为“结古义成洲”,...
2008-05-07 编辑:admin 9083中国拉萨藏戏网荣登我国“十大国学网站”榜
中国拉萨藏戏网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主办的“文传榜·2016”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系列征集活动成果发布。 活动揭晓了2016年度“网络十大国学音乐”、“网络十大国学微视频”、“网络十大国学文字作品&rd...
2017-04-26 编辑:admin 2329青海湖初步形成水—鱼鸟共生的生态平衡系统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连续13年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目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33569吨,较2001年增加了3万余吨,增长了13倍,达到原始资源蕴藏量的11%。 裸鲤群体数量的逐步恢复,极大地改善了周边地区鸟类的生存环境,鸟类数量从2000年的164种5万只增加到2012年的212种30...
2013-09-16 编辑:admin 5002话说青海人之贵德人:江南风韵 黄土气质
黄河谷地的敦厚与内敛 贵德地处黄河上游谷地,占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素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又因盛产长把梨,亦称梨乡。 贵德是一个以羌藏文化为远背景,中原文化为近背景的农业区。境内以汉族、藏族和回族为主体民族。现有的汉族,多为明代以来从内地陆...
2008-03-16 编辑:admin 6186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