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甘丹达杰郎寺

作者:杨本 张欣胜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4-03-27 17:02:00 点击数:

百年沧桑 古寺重光
——甘丹达杰郎寺(夏日哈河北寺院)简史

  策划:张纪元
主编:詹斗太
撰文:杨 本 张欣胜
讲述:恒 科

前言
  座落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河北村的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藏传佛教寺院,几经风雨、几度兴替,今天终于建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宗教活动场所,是河北村及周边3000多名信教群众的福祉。寺院的落成标志着夏日哈佛教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不仅能够满足一方信众开展宗教活动之需,也必将为本地区文化的繁荣注入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夏日哈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足以说明都兰县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建设新农村的决心。
古寺重光,宗风丕显,凝聚着县、镇党政领导的心血和各族信众的虔心。在实施这一弘扬宗教文化和体现民族团结的宏伟工程中,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县委书记张纪元,对该寺院的重建工作十分重视,对重建工程的规划设计、资金筹措、施工建设等全程工作给予了精心指导,多次亲临现场实地察看调研,并与夏日哈镇及河北村负责同志座谈,明确提出“寺院重建一定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要充分尊重宗教仪轨,突出宗教文化创意,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把寺院建成既能满足群众宗教活动,又能满足人们观赏旅游,带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场所”。
中共海西州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国忠同志作为河北寺院的州级联点领导,在寺院重建工作中,多方协调争取资金,为重建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感谢和敬意。同时也感谢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各族信众的关爱与惠助!仁义善相感,天必以福应,祝愿甘丹达杰郎寺在弘扬佛法、奉行善举、扶助民生的佛事活动中鼎盛昌达。由于时间仓促,知情人不多,资料有限,编者文化程度有限,难免有遗漏和错误,敬请各位贤达提出意见和批评,使之更臻完善。                                                                                           
  一、寺院简史
  河北寺院位于夏日哈镇河北村内,距镇政府2千米,是一座有近百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自开展寺院社会管理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夏日哈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落实寺院与村社同步建设的方针、政策,寺院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2年投资68万元,建成这座红墙金瓦、辉煌灿烂、气势宏伟,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经堂,同时还修建了寺院大门、围墙、厨房等寺院附属设施,经堂雕金绘彩、典雅肃穆,是这座寺院核心建筑,寺院的建成,得益于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现已成为当地近3000名信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该寺的前身是夏日哈河北参康(闭关坐禅修行之处),河北参康初建于1929年,位于夏日哈大山阳山泉水沟。为弘扬佛法、凝聚人心,1929年春天,受当时先民久太本的多次邀请,兴海县赛宗寺洛藏次成活佛到夏日哈传播佛教文化,开展讲经、念经等佛事活动。为挽留洛藏次成活佛常驻夏日哈,当年夏天信教群众在夏日哈大山阳面泉水沟专门为洛藏次成活佛修建一处参康,为3间夯土结构房屋,作为洛藏次成活佛念经坐禅之处,这是河北村出现的第一处宗教活动场所。之后洛藏次成活佛一直在此进行佛事活动和闭关修行,直到圆寂。
随着移民和学经人员的增多,参康香火日益旺盛,参康用房已不能满足僧人及信教群众的需求。1943年,在本地斜龙部落久太本、安固部落环先巴、谢玛转弯部落杨果、龙保、先多部落智巴等人的倡议下,参康周边信教群众筹资出劳,在原址重新修建,规模有所扩大,大经堂为土木结构,两层9间,有夯土结构僧人住房14套、40余间。时有活佛1名,大小僧人31人。由洛藏次成活佛主持日常宗教事务。
  1944年6月,夏日哈地区发生查巴(瘟疫),参康僧人也未能幸免,洛藏次成活佛和大小7名僧人不幸染病身亡。其余24名僧人为躲避瘟疫,远走他乡,参康一度萧条败落。此次瘟疫也造成河北村9名村民染病身亡。
  1945年秋,为满足信教群众对宗教信仰的需求,从兴海县邀请格西谢热(格西是藏传佛教僧人的学衔)到夏日哈主持教务活动,他召集原河北参康14名流散僧人,选址重新修建参康,拆除原参康房屋,将所有木材运到今河北村三社尕石山附近,准备在此地修建参康,由于当时牧民群众生活条件差,经济拮据,加之社会动荡、流匪出没,缺少工匠,修复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两年后格西谢热感觉参康修复无望,遂返回原寺院,召集的僧人四散而去,修复工作就此作罢。
  1947年,在时任乡长万玛才让等人的组织下,在钱尕果阿布、拉毛杰、多杰仁增、阿布万德、尖措太、拉贡玛、彭毛才让、同泽、扎西才让、阿拉、季多杰等人的倡导带头下,河北村信教群众捐资筹劳,在现河北村三社仓库处再次修建参康,建成雕梁画栋、华丽庄重的木质结构经堂三间,夯土僧舍六间,伙房三间及院墙。当时经堂内有转经大玛尼1个,大间堂唐卡3幅,小唐卡13幅,收藏有《般若波罗密多经》12卷。时有卓仓阿卡昆和梅旦增师徒2人、阿卡曼巴、夏琼黑阿卡、钱叶迈迈、先巴尕藏、旦巴、洛赛共8名僧人。成为当地群众开展日常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参康组织的大型宗教活动如众人“加哇”超度经、大型祈福经、平安经,都邀请香日德班禅寺院堪布、阿卡来主持。第八任堪布旦增南加与夏日哈河北参康常有走动。此次参康修建的掌尺(规划设计人员)是本村牧民尤明德、工匠有领卓玛、领怀英、尤达杰。
  1949年农历11月,在香日德班禅寺院第八任堪布旦增南加的帮助和协调下,十世班禅大师在途径夏日哈境内时,在安固滩泉水处停留2天,赐住1夜,进行信教群众摸顶、讲经等佛事活动。集聚了夏日哈及周边藏族信教群众和乌兰县境内蒙古族信教群众一千余人前来顶礼膜拜,在当时地广人稀的夏日哈来说,可谓是规模空前。河北村参康的8名僧人参加了接待工作。
1950年农历4月,十世班禅大师途径夏日哈境内,在大梁(现夏日哈三级电站处)作短暂停留,在香日德班禅寺院时任堪布尕金•南加次仁的积极协调和河北参康及信教群众的请求下,十世班禅大师按照宗教教义和宗教仪轨对河北参康和夏日哈大山敖包进行了加持仪式,并进行了诵经、摸顶等佛事活动。
  1954年5月,十世班禅大师再次途经夏日哈境内,在河北参康、信教群众的盛情邀请和香日德班禅寺院堪布尕金•南加次仁的帮助下,当地民众以藏族群众的最高礼节从河北村东入口恭迎班禅大师至河北村参康。在河北参康,十世班禅大师为信教群众念诵了平安经,进行摸顶赐福等佛事宗教活动,对参康再次进行加持活动,为河北参康赐名为“甘丹达杰郎寺”。这是河北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事活动,老年人回忆这段历史,都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从此,河北参康在信教群众心目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FS:PAGE]

  1958年,“破四旧”运动中,河北参康遭到破坏,经堂内的唐卡、经文、转经玛尼等无一幸免。经堂改作仓库,参康院子改作马厩,僧人遣散还俗。
1984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恢复,由信教群众谢万德、周太、旦正杰、大才让当周、恒科、郭旦增牵头,信教群众自筹资金,重新选址,在河北村二社修建参康,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修建经堂3间,伙房2间,僧舍4间及院墙大门,全部为夯土修建。因新修建的参康没有僧人处理日常宗教事务,给信教群众开展佛事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改变参康无人管理的现状,河北村广大信教群众邀请乐都县贡哇活佛来河北村主持参康日常宗教事务,一年后,因参康收入微薄等原因,贡哇活佛不愿意驻寺,将参康管理工作交给村委会,由村里的老人轮流进行每天的煨桑、转经、点灯等工作。
  1991年,因经堂历经7年风雨,已成危房,有随时倒塌的危险。为了保证信教群众的生命安全,由村委会组织,在杨才让、贡哇罗桑土登尖措、谢万德、钱占元、若赛、唐聚兴、旦正杰、王尖参、宽太、大才让当周、加羊、朋果、安加才让、才让多杰、恒科、罗洛、多杰才旦、才洛、查查村龙舟尖措、旦巴尖措的负责下,筹措资金5.9万元,当年就建成砖木结构经堂3间、土木结构僧房3间、伙房3间,修建土坯围墙108米、大门1座,参康占地面积729平方米。经堂内设大玛尼转经轮1个,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铜佛像1尊、宗喀巴师徒铜佛像3尊、财神铜佛像1尊、大间堂唐卡4副,护法神唐卡4副,其他大小唐卡28副,内藏大藏经《甘珠尔》经文103卷、《丹珠尔》经文213卷、宗喀巴经文集42卷、《般若波罗密多经》12卷、其他经文6卷。1991年游僧尕藏到河北参康挂单,参康日常管理交给僧人尕藏负责。由于该僧管理有方,热心为信教群众服务,被信教群众挽留为驻寺僧人。之后,在当地政府和宗教部门的引导下,参康加强规范管理,建章立制,积极开展平安寺院建设。2004年河北参康被海西州民族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予以开放。至此河北村参康正式纳入县级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序列,明确命名为河北寺院,(批准文号为西政民宗字〔2004〕42号)。并成立了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民管会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依法进行宗教活动,为维护社会和谐寺院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2006年,被都兰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平安寺院。同年又有化隆僧人土旦尖措前来投奔该寺。至此河北寺院有活佛贡哇、僧人尕藏和土旦尖措共3人。2011年9月,僧人尕藏因病去世,寺院僧侣成为2名,而且都不驻寺,寺院日常的煨桑、转经、点灯等佛事工作交给村民管理。
  2007年在河北寺院和僧俗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建祈福塔1座,农历七月初三竣工,并命名为如意平安塔,意在佛祖保佑众生平安、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成为当地信众转经、念佛的又一重要场所。
  1991年河北参康重新修建,至2011年经过20年的风风雨 雨后,寺院经堂出现大梁断裂、屋面漏水等现象。经河北村委会、民管会及镇政府多次申请,在时任县委书记张纪元先生的大力支持下,于2012年7月20日拆除了寺院经堂、伙房、仓库、大门和围墙,22日举行开工典礼,时任镇长詹斗太、寺院民管会主任恒科、村委会尕公保、梅才郎扎西等主持重新修建河北寺院。
  2013年8月底,河北寺院已完成经堂、僧房、伙房、卫生室、仓库、大门及围墙主体建设和粉刷工程。寺院占地面积达到1260平方米。寺院由海西州金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垫资承建。寺院经堂为传统安多藏式风格,雕梁画柱、飞檐斗拱、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加上经堂的金顶使寺院显得庄重而神圣,具有浓郁的藏地寺院风格。经堂为框架结构,上下两层,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使用面积140平方米。经堂供奉佛祖释迦牟 尼铜佛像1尊、宗喀巴师徒铜佛像 3尊、弥勒佛像1尊、如来佛铜佛像 1尊、长寿佛铜佛像1尊、绿度母铜 佛像1尊、文殊菩萨铜佛像1尊、多闻天王铜佛像1尊、大间堂唐卡6副,其他大小唐卡28副,内藏《甘珠尔》经文103卷、《丹珠尔》经文213卷、《宗喀巴》经文集42卷、《般若波罗密多经》12卷。内置大转经轮2个,班禅大师宝座1套。修建砖混现浇结构卫生室2间49平方米,砖混现浇结构僧舍5间103平方米,砖木仓库2间 38平方米,钢结构燃灯房1处,钢 结构防火煨桑台1处,空心砖围墙 140米,仿古大门1座。寺院水、电、 路、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齐 全,寺院规模进一步扩大,逐步向 管理规范化迈进。
  2013年9月,上级主管部门为河北寺院配发了近千本书籍和相应的书柜,建立了寺院图书室,书籍内容包含了法律、医学、农牧科技、民间故事等,成为河北寺院僧俗群众学习藏传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科普知识的重要阵地。
  根据有关精神,河北寺院进行了“四室”(图书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警务室)建设,这预示着寺院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今后,寺院的主要工作是把爱国和爱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保持藏传佛教寺院的清净庄严和信教群众的正新、正言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一致起来,将学法修行、佛事活动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并列于同样的重要位置上,形成制度,在日常宗教事务中,增加爱国爱教的内容。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教教义,巩固和提高寺院整顿成果,传承和发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教育和引导僧人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阐释,挖掘和发扬藏传佛教积极的一面。使寺院成为河北村宣传宗教政策、开展民族团结事业的窗口。

[FS:PAGE]

  二、寺院大事记
1、1929年春,海南州兴海县赛宗寺洛藏次成活佛来夏日哈,当年夏天信教群众在夏日哈大山阳面泉水沟修建一处参康,河北村出现第一处宗教活动场所。
2、1943年,重新修建河北参康。
3、1944年6月,夏日哈地区发生查巴(瘟疫),洛藏次成活佛和大小7名僧人病亡。
4、1947年,在现河北村三社仓库处重新修建参康。   
5、1949年农历11月,十世班禅大师途径夏日哈,河北村参康负责接待。
6、1950年农历4月,十世班禅大师途径夏日哈境内时,对河北参康和夏日哈大山敖包进行了加持仪式。   
7、1954年5月,十世班禅大师莅临河北村参康,为参康赐名“甘丹达杰郎寺”。
8、1984年,信教群众自筹资金重新选址在河北村二社修建参康。
9、1991年,信教群众自筹资金原址重新修建河北村参康。   
10、2004年河北参康被海西州民族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为河北寺院。
11、2006年,河北寺院被都兰县人民政府评定为平安寺院。
12、2007年,修建祈福塔,农历七月三日竣工。
13、2012年7月,河北寺院原址翻建,规模进一步扩大。
  三、寺院附属宗教设施
  (一)敖包
  夏日哈环改敖包始建于1924年,位于夏日哈大山顶,由天峻县王什代海部落华布藏千户出资修建。1924年西藏哲蚌寺龙布大活佛去塔尔寺途经夏日哈,受王什代海部落华布藏千户的请求,在夏日哈河北三队尕石山处停留数天,主持修建夏日哈大山顶“环改”大敖包(环改:保佑千户的意思)。当时集聚了夏日哈及周边信教群众上千人马,参加敖包的修建、开光、祭祀和摸顶等宗教活动。这是河北村有史以来修建的第一处敖包,象征着王什代海部落华布藏千户的权威和统治地位,其敖包的修建与现今敖包的意义有本质上的区别。新中国成立后,该敖包在1958年“破四旧”运动中烧毁,存世34年。选址时龙布大活佛讲道:夏日哈大山的山神是吐蕃王朝的赞宝将军,将军出征时战死于此地,后经莲花生大士点化被封为山神,神名为詹斗殴赞切保(意为:无敌战神),其管护辖区从茶卡盐湖以西至昆仑山坎巴敖包,保佑辖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为民除害、为行者护送。夏日哈大山是修建敖包的风水宝地,山势像一只大雄象在海中招宝,钟灵毓秀,有升腾兴旺之兆,此地必能人才辈出、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百业兴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当时的海西州党代表、河北村党支部书记穆才让;州人大代表、河北村村长杨才让;州政协委员、河北村会计恒科的请求,1986年州政协副主席、热水曲日岗住寺活佛木桑格主持重建河北敖包。在木桑格活佛的主持下,根据宗教仪轨,经过严格筛选,最后选在夏日哈大山山腰东改(意为海螺)山梁。当日,木桑格活佛亲自为敖包撰写了祭文,祭文中是这样描写山神的:“敖包山神是位武将,身穿战袍,白马银枪,斜挎宝瓶,保佑着一方百姓,注视人间喜怒哀乐,四季更替”。完工之日恰好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农历四月初八,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进行了敖包诵经、开光、祭祀活动。据村里参加祭祀活动的老人们讲述,86年是个大旱年,到农历4月初,庄稼还没有出苗,敖包开光当天早上晴空万里,敖包诵经开光之时祥云呈现,霎时又电闪雷鸣,普降甘露,一时间近千信众伏地膜拜,磕头不已,念佛诵经声震耳欲聋。午后万里无云,阳光普照,彩虹呈现,信教群众进行了射箭、赛马、拔河、摔跤、射击等民间体育活动。此景此情在信教群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是山神显灵,保佑一方百姓,是风调雨顺的预兆。此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河北村信教群众都有祭祀敖包、射箭、赛马的习惯,已延续近30年,成为夏日哈河北村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点。此敖包依山傍水,背靠巍峨的夏日哈大山,山上是历经千年的原始森林,山上松柏郁郁葱葱,不时有鹿、石羊等出没此间,不远就是著名景点“智夏则”(藏语,意为石窗子),正面是奔流不息的夏日哈河,从敖包处可俯视夏日哈农区全貌,察苏及西台水库历历可见,与河北寺院时隐时现的经堂金顶遥相辉映,远眺昆仑群峰曲折连绵,融入无边的天际,使人有脱尘出世、飘然欲仙之感,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景色更是美不胜收,成为当地人心中的宗教圣地。
  1986年敖包修建领导小组
  组长:穆才让
  副组长:杨才让
  第一小组组长:恒科
  第二小组组长:朋果
  成员:贡哇活佛 周太 多尖参 唐聚兴 旦巴 加羊 白加赛 若晒 旦正杰 大才让当周
  (二)如意平安塔
  1984年河北参康选址新建时,按照信教群众意愿和宗教教义教规,计划在修建参康的同时,在正前方修建一座祈福塔,但由于建设资金的原因,未能如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2007年在河北寺院和僧俗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自筹资金20万元,于当年农历五月初五开始动工修建祈福塔,农历七月初三竣工,历时58天,并命名为如意平安塔。
  如意平安塔身高9.3米,占地面积53平方米,塔身为八色。塔身包容大小佛像14尊,《丹珠尔》2部426卷、《甘珠尔》5部515卷、宗喀巴经典4部172卷、《般若波罗密多经》12部144卷、唐朋尕参经文61部183卷、其他经文68卷,雄本佛像116本(印刷在大小为A4纸张上,每页有大小数量不等的佛像几百尊,每10万尊佛像成一册为一个雄本)及珍贵佛教用品20余件,塔身四周设置转经筒40个,每面10个。
  如意平安塔由化隆县赛赤活佛主持 建设,建成后由赛赤活佛主持、贾华仁增 活佛、贡哇活佛及热水曲日岗寺院6名 僧人、本寺2名僧人,共同进行诵经开光, 河北村及周边信教群众2000余人参加了开光仪式。该塔的建成为河北村及周边 信教群众闲暇之余开展转经活动提供了 场所,成为信教群众修身养性、传承藏传 佛教爱国爱教、民族团结的重要场所,是 河北村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象征。
  如意平安塔的修建主要由寺院僧人土旦尖措主持,拉太、李旦正太、钱多杰、梅才让、尕公保、恒科、多杰才旦、季三智、旦尖、拉加、才洛、果热多杰、旦正杰、朋果、藏豆拉负责组织修建。

[FS:PAGE]

  四、特色景点及民间传说   
  如果你置身于察汗乌苏地区向四周眺望,这里的山色大多呈赭黄色,然而有一座山峰却迥然不同,象一块青翠的巨石,傲然横亘于东北角,凌空而上,它就是夏日哈大山。   
  夏日哈大山是沙柳河与夏日哈河滋养的尤物,山有山性,水有水魂,夏日哈大山这种超凡出俗的风格,是与她丰富灵秀的内涵分不开的。这里有四季常青密密匝匝摩肩架背的松柏,有霜染绯红连山排涧,各抱地势的杞柳,有风抽绿穗缠石抱木的紫藤,以及装点万物生灵的蓬蓬茸茸的芳草,还有与之相伴的白唇鹿、麝獐、羚羊、岩羊、百灵等。 周边有阿木滩、大海滩、阿什扎滩、安固滩、香尕当滩、代浪滩、察苏滩。当地的老人们说此地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呈双龙抱珠、七星拱月之势,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夏日哈大山的山腰上,有一块垂直的石壁,上有一处4米见方的凹面。 远远望去,犹如一扇窗户,太阳初升时有点点反光,像一道剑光隐约闪烁。 当地人形象地称此为“智夏则”(藏语,意为石窗子),是当地比较有名的景观之一。
  关于这个石窗子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夏日哈大山周边水草丰美,牛羊肥壮,这里的人们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是牧民心中的又一个“香巴拉”。 到了吐蕃王朝时,有一位名叫赞保的大将军,他英勇善战、忠诚善良,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是民众心目中的大英雄。朝中的奸臣们妒忌他的战功,处处排挤、打压大将军。将军看到朝中乌烟瘴气,勾心斗角,主动请缨到夏日哈戍防。将军到达夏日哈后,一边整顿边纪,一边饲畜备战,创造了一片安居乐业、军民共乐的太平景象。朝中的奸臣们看到赞保将军政绩军功非凡,更加惴惴不安,处心积虑地在大将军的身边安排了探子,伺机暗害将军。一次趁大将军偶染风寒之际在药液里下了毒药,可恨大将军“出师未捷身先死”。 将军死后,奸臣们四处捏造罪状,诬告将军暗中通敌,把将军暴尸三日后弃置在荒山野岭。含恨而终的将军死后冤魂不散,四处游荡,痛恨人间,开始残害当地的牧民和牛羊。渐渐地冤魂有了魔性,成为了一个嗜杀成性的恶魔,牧民们因摄于他的淫威,纷纷投亲靠友、四散逃亡。从此美丽的草原上再也听不到牧民们美妙的歌声了,成群的牛羊变少了,清澈的泉水干涸了,昔日的“香巴拉”变成了荒凉的戈壁滩。
  有一天,莲花生大士受西王母的邀请前去瑶池,驾着祥云途经夏日哈时,隐约听到有人在哭泣,莲花生大士觉得好奇,忙驻足俯看,只见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阿妈伏在干涸的河床上哭得死去活来,悲戚的哭声仿佛隐含着天大冤情,莲花生大士心生怜悯,化身为过路人来到老阿妈的身边,问道:“老阿妈,是什么事情让您如此悲伤呢?”老阿妈心想,我的遭遇告诉一个过路人又有何意义?就没有理会,继续抽泣。 莲花生大士见状,又说:“老阿妈,您有什么伤心事和为难事就说给我听一听,也许我能帮助您呢?”。 老阿妈听到这里,抬头细看眼前的过路人,只见来人方面大耳,面善目慈,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哽咽着道:“尊贵的客人啊,这个地方原本水草丰美,山清水秀,草原上牛羊成群,歌声悠扬,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神仙般的日子。但这几年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恶魔,他来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走时狂风暴雨,卷走了草原上无数的牧民和牛羊。今天一大早,和我相依为命的儿子赶着羊群去放牧,遇到了这可恨的恶魔,我的儿子和牛羊都被他卷走了啊!没有了儿子,我一个老太婆,孤苦伶仃,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说完又伤心的哭泣起来。莲花生大士听完老阿妈的哭诉,知道是妖魔作祟残害生灵,掐指算出了妖魔的前世、现在和未来,心想此妖魔的前生并不坏,也是个可怜之人,现在虽为妖魔,只要稍加指点引入正道,将来必成正果。便有了点化该魔之心,便安慰老阿妈说:“老人家,您不要伤心了,我这里还有些吃的,您先吃了吧,您的儿子和牛羊不会有事的,以后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说罢从怀里拿出了三疙瘩糌粑,放在老阿妈手中。老阿妈哭道:“我的儿子,我的牛羊都被恶魔掠走了,我一个老太婆活着还有什么的意思?不吃也罢!”说完便将手中的糌粑向后扔了出去。等到老阿妈回头看时,路人已不见踪影,只见云端中有一神仙,脚踏祥云,一手执莲花一手握金刚杵。这时远处一朵黑云飞来,黑云过处飞沙走石,狂风大作,眼看黑云飘到大仙脚下,莲花生大士大喝道:“大胆逆畜,见到本座还不显身”,随手将金刚杵向黑云扔去,正好打在妖怪的头上,只见一个青面獠牙,身穿黑色敖拉(藏式长袍),眼珠像铜铃一样,面目狰狞的彪形大汉站在大士面前,黄色的长发在风中飞舞,大汉全身通红,面对大士咬牙切齿,手足狂舞,十分可怕,似有反扑之意。只见大士毫无惧色,径直来到妖怪面前,用莲花在妖怪的头上轻轻弹了三下,那妖怪立即变成了一个身穿战袍,面目清秀的藏族汉子,他的记忆也得到恢复。只听大士说:“赞宝将军,我知道你的前世、现在和未来,你前世真诚善良,为国为民,但在战场上杀了许多人,你的死是因果报应,现在你残害百姓、掠杀牲畜说明你因怨成恨、因恨成魔,但姑念你本性善良,只要你今后一心向善,勤加修炼,将来必成正果,传你一段心经,只要你日日领会,便可大彻大悟,消除你心中的孽障。现如今夏日哈大山及周边数百里土地无人看管,就封你作夏日哈大山的山神吧!”赞宝山神管辖范围是茶卡盐湖以西至昆仑山坎巴敖包。莲花生大士继续说:“你要将功折过,守护牧民,为行者护送,保佑此地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为方便你看护这偌大的土地,我为你在此打开一扇窗户吧!”。 说完用手一指,瞬间大山半腰处出现了一扇四四方方的窗户。 大士又说:“念你前世的功德,我再送你一件宝物”。说完便从怀中取出一个东格尔(白色的海螺)送给了他。 大将军赞宝千恩万谢,不住的磕头,对大仙说:“多谢大士既往不咎,还度化我为此地山神,我一定痛改前非,守护此地,保佑此地居民安居乐业!”说完将做妖时用来装牛羊的黑色牛毛口袋用力扔到了夏日哈河对岸,自己消失在大山脚下了。 大士来到老阿妈身边,柔声说道:“老阿妈,妖魔已被降服,您快回家去吧,您的儿子和牛羊都回家了”。然后驾着祥云远去了,只留下老阿妈在那里磕头!
  大士走后,老阿妈扔出的三疙瘩糌粑变成了三个小山包,是如今夏日哈大山脚下的三个小山包(当地人叫尕石山),小山包周围长出了许多青稞、小麦、油菜等,从此夏日哈地区不仅水草丰茂,六畜兴旺,而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变成了一个宜农宜牧的人间福地。莲花生大士送给山神的东格尔(白色海螺)幻化成了一个小山梁,就是现在夏日哈河北敖包所在地的东格尔山梁,山梁上一年四季香烟缭绕,每逢重大节日,四方山神都来拜贺,祝贺此地繁荣昌盛。 山神扔出去的黑色牛毛口袋幻化成了无数马、牛、羊,重新回到牧民手中。而大士打开的窗户就是如今夏日哈大山山崖上的山洞“智夏则”了。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将军在窗内挥剑起舞,督促人们晨兴夜寐,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如今的夏日哈大山山神可十分灵验,他用那双如炬的眼睛注视着人间喜怒哀乐和世间的生灵万物,护佑着世间生灵在祥和、安全的环境下和平共处。人们心里有什么愿望,只需在敖包上煨个桑,或在河北寺院烧几炷香,山神一定会保佑你实现这个愿望。从夏日哈走出去的人不管是在天南海北,或是异国他乡,只要心里默念着山神,行善积德,山神一定会保佑你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相关推荐
  • 珠峰脚下发现雪豹踪迹

    2007年12月,共和县切吉乡祁家村村民捕获的雪豹(资料图)3月18日,珠峰脚下西藏定日县近日发现雪豹踪迹。专家称,这是近年来首次在珠峰脚下发现该物种活动踪迹。 雪豹是在珠峰脚下的西藏日喀则定日县绒辖乡仓木坚村被发现的。据当地村民介绍,该雪豹身长120厘米,尾长120...

    2009-03-18 编辑:admin 5311
  • 圣地匠心文创西藏精品巡展将在江苏南京举办

      为增进西藏、江苏两地文化交流交往,助力文化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江苏省对口支援拉萨市前方指挥部,将于4月底5月初在江苏南京联合举办“高原巧手·圣地匠心”文创西藏精品巡展活动。  根据活动方案,日前,西藏...

    2018-04-08 编辑:admin 5640
  • 大型舞台剧《朗萨雯波》将在拉萨市等地展演

    舞台化、数字化的《朗萨雯波》的海报 《朗萨雯波》的开场藏戏  22日下午,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的大型舞台剧《朗萨雯波》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演出,这是《朗萨雯波》在完成舞台化、数字化之后首次亮相舞台,精彩的演出赢得了现场一阵阵掌声。  据了解,八大藏戏之一...

    2017-10-25 编辑:admin 5548
  • 历代达赖喇嘛的驻锡寺哲蚌

    哲蚌寺,在拉萨市区境内,位于市驻地以西约10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哲蚌”,意为“米堆”、“积米”,全称“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旧译“别蚌寺”、“面赉绷”等。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 哲蚌寺,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

    2008-07-23 编辑:admin 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