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旺姆:日光城里的故事

她生于拉萨、长于拉萨,除去早年间的求学生涯和工作时必要的出差,也一直生活在拉萨。拉萨,是她最亲昵的长辈,也是滋养她、让她之所以成为她的土壤。在她的心里,日光城是始终牵绊着她的故乡,街坊邻居温和且亲切,到处都是自己的记忆,无论外面的城市多么繁华热闹,它都是自己心中一个永远都可以回去也迫不及待想回去的地方,“如果我在外面呆久了,哪怕只是一个月,就想要赶快回去,那里是我的家。”

对索朗旺姆而言,这条众人眼中的“圣路”有着难以取代的亲昵感,附近的老茶馆里常年坐着相熟的街坊邻里,它和他们都是她童年记忆中重要的构成。她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会跟母亲一起早起去转经,转完了经就去茶馆喝茶。年少的她好奇地听母亲和街坊聊天,人与人之间亲近、不设防的融洽气息让她记忆深刻。即便是在漫漫岁月里,她也始终能够想起那些令自己身心舒展的时刻。即便是后来成为了演员,有了不俗的成绩,当她再回到相熟的老茶馆,在那些老邻居的眼里,她仍旧是最初的样子。有时,他们也会笑眯眯地打趣道:“做了演员平时不好好打扮可不行,这样子朴素哪里像个明星。”此间不变的乡情,最是令她动容。

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这并没有阻挡父母对她全心全意的爱。10岁时的一天,母亲在家里做饭,结果不知何故,父母和她、哥哥以及寄宿在家的表姐全都食物中毒了。他们腹中绞痛难忍,被送进了医院。索朗旺姆清楚地记得,父母因为囊中羞涩,当时只交了给三个小孩在医院输液的钱,自己为了省钱只是吞了简单的止痛药在一边强忍疼痛。年幼的她心疼家人,输液才输了一半,就固执地要医生拔掉手背上的针头,给父母输液,“我和医生说,‘我已经好了,给我爸爸妈妈输液吧’。”她想起那天,父母一边心疼地夸奖她懂事,一边心酸地掉下了眼泪。


个性腼腆的她,在上戏读书时总是感到无所适从,即便是老师要求她要学会大声地表达自己,她仍是害羞得不敢大声开口。最后在老师和同学长期的帮助与细心安慰下,她才硬着头皮,反复推着自己迎难而上,终于慢慢找到了打开天性的开关。

演员,成为索朗旺姆阴差阳错实现的艺术梦想,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如果说她最初有过犹豫和动摇,那家中兄长便是最早成为她坚强后盾的人。“他说,如果今后同一批被(上戏)招进去的同学出现在了荧幕上,你没去,将来一定会后悔,”她还提到父亲,“因为我爸爸也是搞艺术的,所以他也支持我,希望我能去。”
于是,演员索朗旺姆的故事就这样慢慢开启。

接到贝玛的角色时,她正好在拍一部电视剧《雪浴昆仑》。这部电视剧是话剧团的师哥推荐索朗旺姆去面试的,也是她与影视剧结缘的开始。拍摄电视剧时,师哥又推荐她去面试了《唐卡》。当时《唐卡》已经开了机,但导演哈斯朝鲁迟迟未找到合适的女主角,索朗旺姆的出现恰巧帮他补全了整个故事中最要紧的一块儿。她记得当时面试的节奏十分紧凑,只是试镜了一些影片中需要的片段。导演觉得索朗旺姆的眼神和状态正是他想要的,当即拍板定下了她。
从西藏话剧团的话剧演员跨界到影视剧演员,其中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索朗旺姆逼着自己从话剧的表演方式循序渐进,找到在镜头前表演的“分寸感”。这种分寸感建立在不同舞台形式的表达之上。话剧舞台上的演出需要更加夸张的表演方式,影视剧中就需要“收”,但是“收”多少、如何“收”的度,全靠自己慢慢摸索。而且演话剧和影视剧全然不同,前者有一条顺势而为的时间线,由先至后,一气呵成,而拍摄影视剧则是点、面、线打散后的重组,有时候先拍了B的片段,之后才拍了A,但是成片剪辑时又是从A到B。“熟能生巧。一开始掌握得不够透彻,但是演得多了,慢慢地就会明白一些。”

索朗旺姆扮演的卓嘎是一个生活在藏地安多地区的女人,而索朗旺姆生长于拉萨,两个地方不仅文化有所不同,就连方言也有所区别。接到消息时,他们刚拍完《撞死了一只羊》半年左右。万玛才旦忽然跟她说,让她学安多语。她在接受《拍电影网Pmovie》采访时,曾提起学方言的艰难过程,“提前进组,边学方言边体验生活,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自然醒,晚上十二点之后才能入睡。除了这短短的几个小时睡眠时间,其他时间我几乎都是在学习方言。学到了晚上舌头疼,上颚都有点磨破了。”
“需要去学习剧本以外的很多东西,包括形体。你看到的剧本只是人物的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慢慢补充的,所以前期就必须做足功课,”她回忆道,“除了拍戏时要一直在现场,保持真实感,下了戏也依旧穿着角色的衣服,为了感受她,要学会如何在当地生活。”

索朗旺姆记得旦真旺甲打来电话时,她正在拍《气球》。旦真旺甲告诉她,这是一个关于藏族女性挣脱束缚、改变命运、自我觉醒的故事。她被导演的讲述所打动,也深切地知道这个角色的重要意义,于是就接下了剧本。电影中有大量的母女亲情戏,巧合的是那时索朗旺姆刚生完孩子不久,所以对电影中的母女、母子亲情体会得更加真切,“那时候,感情来得汹涌,也更加丰富,觉得在出演时自己也会变得更感性一些。”
“刚生完孩子时的状态,对我来说很有帮助,因为这个角色完全需要感性驱使,是必须感性的,要让一些内在的东西喷涌而出。你必须相信这个角色,完全进入到角色,然后直接感受场景带给自己的冲击。”
由着感情驱使自己演戏,是一种纯粹靠本能出演的技巧——至少对索朗旺姆而言,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她提起了在不同时期演哭戏的体会,“第一次拍哭戏时特别搞笑,导演在那边说着‘大家安静,演员要酝酿情绪了’,可是我怎么样都哭不出来,就是想笑。现在不会了,只要有哭戏,就能够很快地哭出来。”
拍《气球》时,索朗旺姆的哭戏不少,让她记忆最深的是一场在医院的哭戏。为了能哭得入戏,前一天她就会到现场准备,然后一整天都不和别人说话,完全将自己沉浸在痛苦的状态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情绪。”那场戏因为导演要求高,前前后后一共拍了十几条。待到大家一起看回放的时候,才发现索朗旺姆的每一条都是在真情实感地痛哭流涕,“每一条都在哭,每一条都有眼泪。”
《随风飘散》里有一句台词,令观众印象深刻,它来自片中恩波母亲在评价女人就该认命时说的话,“人的命运就像石头上的纹理一样不可更改”。被问及如何看待这句话时,索朗旺姆说道:“人是不能完全依靠命运的,正因为如此,努力非常重要,只有当你尽力之后,才能说‘那我就把剩下的交给命运了’。因为有些事情,生而为人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你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因为命运难以改变而放弃接下去的一切。”
西藏博物馆新馆将于近期开馆
日前,记者获悉西藏博物馆新馆将于近期开馆。
2022-07-01 编辑:索南多杰 6373全方位保障各项权益 不断提升西藏妇女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历史上,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由官家、贵族和上层僧侣三大领主联合专政。
2022-06-06 编辑:索南多杰 7072西藏三市纳入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纳入此次建设名单。
2022-06-05 编辑:索南多杰 6220西藏拉萨: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文明成果
5月30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拉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下简称:创城)工作情况进行发布。
2022-06-01 编辑:索南多杰 6367出现在西藏寺庙的“八仙”——夏鲁寺清代红色缎绣八仙纹柱面幡
汉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西藏夏鲁寺因其建筑结构形式、精美绝伦的壁画,成为汉藏文化融合的典范。
2022-04-29 编辑:索南多杰 8026考古新发现:西藏昌都新发现7座暴露墓葬
3月17日至27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组联合考古调查队,在对川藏铁路(西藏昌都段)配套九条公路工程、供电工程等项目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勘探、评估工作时发现了墓葬群,并立即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
2022-03-30 编辑:拉毛太 7013西藏林芝:风暖雪域 桃花盛开
风暖雪域,桃红又见一年春。三月,是一场关于桃花的相约。素有“雪域小江南”之称的林芝,是西藏最早入春的地市,每年3月下旬,漫山野桃花便盛开了,一团团、一簇簇,在雪山蓝天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近年来,林芝依托桃花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推进乡村振兴,描绘独属于雪域江南的美好画卷。...
2022-03-30 编辑:拉毛太 7674首位藏族TED演讲家在拉萨举行分享会
近日,西藏残联盲校校长、首位TED藏族演讲家尼玛旺堆的《我不要三天的光明》故事分享会在拉萨举行。分享会上,尼玛旺堆讲述了他过往30多年的人生经历,分享了他如何在曲折的命运中重拾希望。...
2022-03-29 编辑:拉毛太 6760“野牦牛”舞动藏文化千年之韵 西藏非遗“活化石”焕新
协荣“仲孜”是一种集唱腔、道白、舞蹈为一体的西藏传统表演艺术,汉语译为“野牦牛舞”,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半辈子生活在拉萨市曲水县协荣村,桑珠借助协荣“仲孜”见到了更大的世界;而作为传承人,他也见证了这一舞蹈“跳”上更广的舞台。...
2022-03-25 编辑:拉毛太 7105古老仪式奏响高原春天赞歌——记西藏“第一块农田”上的春耕典礼
三月,充盈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拂绿雅砻河谷,柳枝吐芽、田野苏醒,秀美的江水带着春的气息奔流着……根据藏族天文历算,16日是西藏农田开耕的日子。
2022-03-18 编辑:拉毛太 8127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