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地质的学者:多吉
——记中国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多吉
多吉(中)与团队在交流地质勘探工作经验
结缘地质:求学深造 谢绝挽留
多吉1953年出生在西藏加查县一个贫穷的牧民家里。
20岁那年,多吉成为县电影队的放映员。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这是让人羡慕的工作。但多吉心中却有着更大的梦想:“希望到西藏之外的地方去看看,去读书,去学习,去上大学。”
机缘巧合,多吉结识了青藏科考队的成员。科考队的工作让多吉第一次有了地质的概念,并在心中萌发了踏遍千山万水为祖国建设“寻宝”的愿望。
机会不期而至。在当了两年电影放映员之后,22岁的多吉被推荐到千里之外的成都地质学院(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学习。
1978年毕业后,多吉来到西藏地热地质大队,从事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
吃苦耐劳又善于钻研的多吉,成为单位重点培养对象,先后被送往意大利比萨国际地热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学习地热专业。
在美国学习期间,不少学者被这位藏族青年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打动,劝他留美工作。就在多吉登机归国的前几分钟,美国专家还一再挽留。面对盛情,多吉毅然谢绝:“我的根在祖国,那里需要我!”
投身地质:雪山为伴 寂寞为伍
早上背着馒头上山,下午背着石头回帐篷——这是西藏地质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多吉所在的勘探小队是先遣队,常常是四五个人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安营扎寨六七个月,食物是出发前准备好的腊肉、萝卜、土豆等,目之所及不见牦牛,难觅人烟。
多吉说:“地质学的魅力在于,每天早上出门,心底都会涌起发现秘密的动力,再苦再累,也觉得希望还在。”
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查,多吉经历了数不清的困境和危险:无人区一个人的孤寂,雪原上得了雪盲症的痛苦,从山上滚落下来的伤痛,山体塌方的惊恐……
1996年多吉临危受命,担任羊八井ZK4001高温深井的设计、勘探重任。他先后攻克了施工中特大井喷、深层热储温度高、地层极为破碎等技术难题。
多吉把将近四十年的岁月年华献给了青藏高原,从藏北无人区到藏南高山峡谷,为了找矿,他的足迹遍及西藏的山山水水,为我国地质理论创新和地质找矿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地质科学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数不清的荣誉加授其身。
因为突出重大贡献,多吉于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西藏第一位工程院院士。对于自己的成长,多吉一直很感恩:“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不断学习、精进业务的机会,从大学生到工程院院士,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
献身地质:孜孜不倦 言传身教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多吉还先后担任过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自治区科协副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等职务。不断变换的身份,也让多吉将学术思考融入到国家发展大背景中。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这让多吉为之一振。他认为,储备基地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相关矿产资源谈判价格的话语权。
为此,多吉经过充分调研,牵头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加强西藏高原资源的勘查工作。国家设立了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目前已经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如今,已经退休的多吉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培养后备人才。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作着贡献,是党和国家给了他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不论何时何地,只要身体还能动,他就会一直做下去。
多吉表示,青藏高原是研究地球的窗口,有很多地理现象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希望更多的年轻地质工作者扎根雪域高原,成就一番事业。
四川巴塘国际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百名选手角逐
比赛起点来自法国的参赛选手正在准备 27日,“阳光之路”2017巴塘·措普沟国际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在四川巴塘县措普沟景区落下帷幕,来自海内外的120余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成功决出男、女组前3名。 清晨7时,记者在比赛的起点看到,许多藏族同胞已早...
2017-08-31 编辑:admin 4854端智嘉作品迻译:假活佛
1 尼玛叔叔像往常一样,盘坐在屋子长廊里的羊毛垫子上,颂扬六字真言。右手食指与中指之间捏着一串檀香制成的带有松宝石的念珠,轻轻地用拇指转换,然后嘴里清脆地颂完“嗡嘛呢呗咪哄”六个字后,微弱的余音里带有的“恩”声,呼吸到鼻孔里,然而,细看用拇指转换念珠的样子,这些...
2008-03-25 编辑:admin 89942008青海秋冬季旅游产品推介研讨会举行
11月3日,青海省旅游局组织召开了2008青海秋冬季旅游产品推介研讨会。以此为平台,青海省海北、黄南、西宁等地旅游主管部门和青海湖景区等主要景区景点推介展示了今年设计的秋冬季旅游产品,听取了省内各大旅行社的意见建议,三方展开了零距离交流互动。 近年来,青海省旅游...
2008-11-04 编辑:admin 7854青海民慈救助会简介
青海民慈救助会是以为社会、为他人、特别是为民族地区那些亟需救助的贫困学生和其他慈善事宜奉献一份爱心与力量为宗旨。同时也为那些既有同情心而又具备一定条件慈济他人及自愿为慈善事业服务的志愿者提供一个积德从善的理想渠道为目的的民间慈善机构。在各民族和社会...
2008-03-18 编辑:admin 9115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