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传承人:当珍批初
当珍批初和他的黑陶制品
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于12月10日至11日在昆明召开。与此同时,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也同期举办。在众多展品中,藏族汉子当珍批初带来的藏族黑陶制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当珍批初,汉语名叫郭军华,来自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村里共有163户人家,其中92户,共计112人从事黑陶技艺。当珍批初从事陶艺已经有37年之久,是家族里的第七代传人。
据当珍批初介绍,尼西黑陶有3000多年的历史,以汤堆村独有的多种矿物质土陶为原料,按照祖传配方制成陶胚,表面刻上藏族文化符号以及藏传佛教图腾,再经传统工艺烧制而成。
当珍批初正在打磨陶器表面
汤堆村村民世世代代以黑陶技艺为生。解放前,村民靠烧制黑陶日用品换取衣物粮食,解决温饱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旅游业兴起以来,尼西黑陶逐渐走出云南。但由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从事陶艺的村民收入普遍较低。为谋求更好的生活,很多年轻村民外出打工,黑陶技艺的传承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帮村民打开销路,保护和传承黑陶技艺,当珍批初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土陶研究室聘请资深陶艺师负责制作工艺的研发和创新。2008年,尼西黑陶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都会给陶艺师一定的补助,并带他们外出考察交流。
目前,公司有60余名陶艺师,年产陶器16万余件,包括109个种类,销往国内各地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陶艺师的平均收入约八、九万元,有时甚至达到十万元以上。随着收入的提高,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家乡从事陶艺。现在,公司招收了12名年轻学徒。当珍批初说,有了年轻人,尼西黑陶就有了未来。
当珍批初告诉记者,未来他打算把尼西黑陶、尼西情舞、藏族造纸以及藏族木制品这四大藏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家乡汤堆村打造成一个文化园区和旅游村。他希望以此一方面提高村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让藏族黑陶技艺代代传承。
兴海县: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让中藏医药焕发新光彩
近年来,海南州兴海县始终坚定不移传承和弘扬中藏医药文化,将中藏医药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深化医改的重要指标,大力推进中藏医药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县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中藏医药服务能力,让中藏医药焕发新光彩。...
2022-12-20 编辑:索南多杰 2839“甘南文学现象研讨会”将在近期举办
由甘肃省文联、西北师范大学、甘南州文联主办,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和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承办的“文学甘南—甘南文学现象研讨会”初定于2011年4月底或5月初在西北师大文学院举办,甘肃省文联领导,西北师大领导、甘肃文联理论研究室全体人员、西...
2011-04-01 编辑:admin 7612厉行勤俭节约 减少资源浪费
贵德县各学校把厉行勤俭节约,减少资源浪费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实践,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加大宣传与教育引导并举,加强管理与建章立制兼施,全力做好学校食堂厉行节约减少浪费工作。 一是抓好宣传教育。依托黑板报、横幅、广播等载体,大力宣传勤俭节约、...
2014-06-09 编辑:admin 6873著名藏学家民俗学家、文艺家廖东凡先生辞世
廖东凡先生 廖东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2月11日上午十时逝世。 廖东凡先生,1938年1月8日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横田村。196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廖东凡先生自愿赴西藏高原工作。他长期深入西藏各地城镇、农村、寺庙进行藏族历史、宗教、民俗、民间文艺的调查...
2017-02-12 编辑:admin 5969联系电话:0974-8512858
投稿邮箱:amdotibet@126.com